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些小信号,说明孩子要长大了

孩子发出的信号,你接收到了吗?

一位妈妈来信问:

“家中比较狭窄,我和孩子、老公三人住在一个卧室里。孩子小的时候还不觉得,床就是他的活动场所。能爬之后,宝宝就特别喜欢待在他的小澡盆里,每天都要翻进翻出十几次。

后来,小铃铛、小毛巾、毛绒熊、安抚奶嘴……他的东西几乎都被搬到了盆里,没事的时候,他自己就能在里面待上好半天。

他的盆还不让别人动,每次洗澡要撤他的东西他都会闹个不停,好说歹说,并答应洗完澡再帮他将东西放回去才勉强同意。孩子这样好不好?他把所有东西都往里搬,里面挺脏的,我想撤了,可以吗?”

答案是,绝对不能撤,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这样一个独属自己的角落,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对此,父母要明白,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正在试着通过自己的方式向父母传递这样一个信息:“爸爸妈妈,我正在慢慢长大哦。”

当然,除了上面案例中的形式,孩子们还会通过很多别的行为方式表达“我要长大”。如果孩子明确通过“叛逆”和说“不”去表达,父母们一般都能够明白。但是有时候,孩子们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很多父母由于不懂,反而打扰了孩子的成长。

所以,我们就来试着解读孩子们这些隐蔽的“我要长大”的表达,以及探讨正确的应对方式,以免因为不懂爱、甚至以爱的名义“误伤”了孩子。

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亲密而有间的

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由人际关系构成的世界。孩子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通过探索、协调并发展自体与客体(即满足个体发展的他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逐渐长成为独立的个体的。孩子在时刻接受着外部世界向他输送的信息,同时,也在不断地消化这些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游戏是孩子的工作,只有在独属于自己的安全角落或时间里,孩子才能自由地通过多种形式,如自言自语、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已发生的、想象的或想象与现实交融的东西复演出来。

正如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忙个不停的小宝贝,他其实正是在那样特别的独处的角落里,建构他那小小的自我。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告知父母,“请尊重我的心理需求,我不仅是从身体上,也从心理上,需要这样一个安全的角落、成长的契机。”

如今,我们的孩子大都一出生即被6个大人所包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无微不至、时时处处渗透的关心、照顾,让他们不缺少爱,却很缺少独处的空间,更缺少那样一个独属他们的私人角落。

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其实是不利的——这中间,大多数被爱紧紧包裹的孩子要么长成在家强势在外怯懦的“小霸王”,要么没有一点个人主见……这都是我们的家长所不希望看到的。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那就是,让我们和孩子,保持亲密而有间的关系。爱孩子,不仅仅是提供给他成长需要的物质条件,更在于为他打造一块适宜身体和心理蓬勃发展的“土壤”,一块属于他自己的领地。

在孩子成长到某个阶段时,最好能给孩子辟一个专属的场所,以便他能自由探索和发展。这个地方不一定要很大,可以是一个窗台、一个角落、一张小床,甚至是几个靠垫围成的一方领地,但一定要打上孩子的印记,由孩子自由支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主权”,别轻易介入或干涉。

每个孩子都有正向的生命力

很多父母担心,这样的孩子会不会太“独”了?不会与他人相处了?这其实走入了一个误区——现代社会不断强调人与人的互动,导致我们大多数父母见不得孩子自己跟自己玩得很投入。殊不知,正是有了“与自己相处”的积极经历(即建设性独处),孩子才有可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我恢复的能力,进而才可能产生向外探索的欲望和积极的创造力。

从个体的发展来说,孩子从4~6个月开始,就有了“我”的概念。在这之前,他跟妈妈是共生的,这之后,他有了“我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意识。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孩子就已经有了独处的需要,父母就需要给孩子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了。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私人空间建立后就属于他了。父母在进入他的领地之前,请养成这样的习惯,先打招呼:“宝贝,我可以进来吗?”若是宝贝在自己的空间内,正聚精会神地做着某件事,最好不要轻易打扰或干涉。另外,父母还可鼓励孩子整理自己的空间,对于小宝宝,父母可跟孩子一起整理:“宝宝,我们一起将你的小家收拾一下吧?”

还有一些父母反映,孩子对某个玩具或是自己的枕巾、甚至妈妈的一件睡衣爱不释手,走到哪儿都要带着,脏得看不出颜色了都不让洗,该怎么处理?

这种情况其实跟孩子需要一个专属的角落相似,两者都是随着逐渐长大,孩子从心理上渴望与父母分离开来,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诉求和表达。对孩子来说,与父母分离是成长的必然,但心理上难免产生焦虑,而在安全环境中的一个专属角落,或随身携带一件物品,却能帮助他很好地对抗焦虑与寂寞,也便于他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

生活中经常听说各种育儿矛盾,或者亲子仇恨,其实很大原因就是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不断发展的个体,且是不断在与父母分离的,或是父母并未很好地处理与孩子的分离所致。父母越是焦虑,越舍不得孩子,只可能导致孩子更依附父母、害怕离开父母,或视父母的付出为理所当然,结果就会出现各种亲子摩擦或矛盾。

不过,也常听见有父母说:能够相信孩子吗?万一他走了弯路了呢?

但凡总问这类问题的父母,或者内心总对此担忧的父母,一般对孩子都缺乏基本的信任感,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往往很糟糕。很多健康的孩子,就是这样被推上“问题少年”之路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父母适当和孩子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至关重要。最好的方式是,去做孩子最后的“安全岛”,尊重孩子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欣赏他、鼓励他、在他骄傲时善意提醒、在他受挫时默默支持陪伴、在他想要倾诉时耐心静坐倾听、在他想要远航时真诚祝福。有这样的父母,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走得更稳。

0~1岁宝宝

详细内容请扫我 q238+cWS87VuRLwwQwYI9uOvj2WB1EkOq365oa6OLTjQrPCDN6fy54ktGcap8S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