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敏感期,吓到你了吗?

“静观育儿”微信号自2013年11月19日开通以来,至今已有两年。每天,静观育儿团队会坚持为中国家长们推送科学的原创育儿文章,旨在为年轻的父母们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每天也会回复父母们发来的各种育儿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基于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在对中国儿童身心发育精心跟踪测评下独创性提出的三维平衡理论,是成体系的,更切合我国现状和中国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早教理论,值得推荐给每位中国父母。

这本书我主要跟父母们谈谈孩子成长中的敏感期问题和父母卷入(特别是爸爸卷入)的问题,之所以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说,是因为我们的早期教育存在一个“中国特色”,即爸爸卷入程度很低,甚至很多爸爸对孩子的成长不管不顾。我的博士论文关注的是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群体。在调查过程中,我真实地接触到那些可爱质朴的孩子,他们的面庞和声音至今在我脑海中萦绕。想起孩子轻轻的一句:“我宁可爸爸在我身边,不去赚钱。”我无数次泪流满面。事实上,这些孩子之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比同龄其他孩子多了很多,正是因为爸爸介入得少。

我对“静观育儿”后台所有互动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除了16%性别未知,其余关注“静观育儿”的人群男女比例为1:3。而从咨询问题人次上看,男女比例大约为1:300。虽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公众账号一小段时间的粗略统计,巨大的数字差距还是能明显地反映出父母育儿参与度的区别。以小窥大,说明爸爸卷入的缺失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需要引起父母们关注的问题。

至于敏感期,虽然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过度消费了,例如不少专家和商家在“科普”的过程中常常会说,在孩子的这个年龄,必须要学某某,错过了就会有怎样的损失,导致人们对敏感期的理解过于偏颇,而且有点谈虎色变。“静观育儿”微信后台上有此类忧虑的父母比比皆是。他们常常问我,“错过了某某的敏感期怎么办,会对我的孩子以后有什么影响,我该如何弥补?”

不得不说,新一代的年轻父母们大都对早教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科学育儿仍旧十分迷茫。一位妈妈说,自从有了宝宝,她一口气关注了几十个育儿公众号。每天,陷入各种育儿知识中无法分辨,结果是要么被吓得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畏首畏尾;要么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观点震慑住,今天照着这个法子养孩子,明天照着那个方子教孩子,结果孩子问题越来越多,她的焦虑也是与日俱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可见对于育儿,我们的父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看来,错过敏感期并不意味着天就塌下来了,我们仍然有机会弥补。只不过,错过得越晚,父母未来将要花费的力气可能会越大。而我坚持做科学早教的目标,就在于帮助父母读懂孩子的成长过程,让育儿变得更从容。

其实,对孩子来说,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十分重要,而父母之所以特别关注敏感期,是因为孩子向我们发出了求救的信号——在这个时候,他需要帮助了。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提供鼓励、支持,推孩子一把,给他助力。比如,孩子开始吃手,扔东西,各种抓、握、捏,那就是到了手部的敏感期,需要父母多提供机会给孩子进行手部锻炼了;比如孩子蹦跶个不停,你不让他跳他还不乐意,那么就顺应孩子的意愿让他跳;比如孩子开始对舀饭这类事发生兴趣,那就是该让孩子尝试独立吃饭了,诸如此类。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首先使用的名称。他观察到蝴蝶将卵产在可以避免风雨侵袭的树枝或树干上,刚出生的毛毛虫对于光会特别敏感,它们会顺着光爬到树枝的顶端去吃那些刚刚长出的嫩叶,但等它们长大、消化系统健全能吃成叶后,它们就不再对光有特殊的敏感度了。

后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即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有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因而提出了育儿教育的敏感期理论。鉴于此,我想说如下几方面内容。

敏感期不是目的,只是桥梁

在我看来,敏感期不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而是一座桥梁。如果可以敏感地捕捉敏感期,就能帮我们更好地读懂孩子,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恰当地提供帮助。如果没有搞清楚而过度“用力”,反倒会拔苗助长。

比如,很多父母提到敏感期,指向的结果,往往就是期待孩子能够学到更多东西。曾有培训机构打着数字敏感期的口号,说可以培养孩子的财商。但是,数字敏感期跟财商有什么关系?我看没有。

敏感期应该把孩子引领向更自由的发展

走好敏感期这座桥,旨在给孩子带去更自由、宽阔的成长可能。但实际中却恰恰相反,我们不少父母,在“抓住孩子敏感期”的过程中,却把孩子的发展变得狭窄、单一了。

比如,一位妈妈在微信上不无忧虑地说:“罗老师,今天我家孩子莫名其妙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我为什么要学钢琴?’我当时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他。自己回来想一想,为什么呢?其实我也没想清楚。也许就是因为听说学钢琴很好,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学钢琴这件事儿的美好想象,也许是因为身边认识的很多孩子都学了,自己家孩子不学怎么能行呢?再或者,多一个考级证书吗?这件事真不能深想,一想自己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是啊,你希望送孩子练琴,那你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告诉孩子。或者我们自己也根本没有想清楚。这些显然都是盲目的。一旦盲目,过程就一定会多多少少出问题。

我们要给孩子输入的并非一个东西,而是一套东西

在我看来,孩子需要在“体能、智能和心理能力”三方面平衡发展。“三维理论”追求的,其实就是一个系统的平衡发展。它希望把孩子看成一个更完整的人,而不是割裂对待。孩子早期的、系统的、平衡的发展,是一个孩子未来获取幸福生活的基石,缺一不可。

敏感期这件事,我们同样需要从三维的角度,系统地去理解。当敏感期到来,我们要给孩子输入的,绝非一个东西,而是一套东西。

比如语言敏感期,都说孩子学英语好,但父母不能单单送孩子去学英语。更重要的是,需要帮孩子开阔眼界,让他们了解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中的精彩和蕴含的力量。甚至需要用游戏、真实体验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如此,帮孩子建立一个思维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要知道,学到一点儿知识,会背几个单词不难。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锻炼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的能力。

这就对父母提出了要求:育儿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孩子。当然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孩子,而在于灵敏地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在于为孩子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支持。

蒙台梭利

详细内容请扫我 Gnm/C5hG4hkjqFZpVVQXlvvnJLf4XvGO/IWkTGoD+0XWXeYgAClVKP4QQa7C0+p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