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是女性最为重要的养生内容,许多女性都认识到了“血”对于身体的意义。不过,中医提到的“血”,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医讲的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这是我们看得到的“血”;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与“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比较起来,大家对于血更加熟悉,例如,女性每个月的月经,再比如各种中医理论都会提到女性如果想要延缓衰老、保护身体健康,都要“养血补血护血”等理念。
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明末清初的医学家喻昌也说过:“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血不生。”这些都说明饮食与生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体摄入食物,经胃肠消化吸收后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中的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生成营气,营气加上津液,便生成血液,所以说血液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的。
女性以血为本,无论生理、病理,都与气血有着密切联系。这是由于血所携带的营养成分是滋养五脏六腑、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活动,不仅有周期性失血的特点,而且伴随女性独特生理特点的怀孕、分娩、哺乳等活动,都要消耗比男人更多的血。
心生血
心生血的过程,清代医学家唐宗海已对此有过解释:“食气入胃,经脾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过程后,其水谷精微再通过“心”对造血器官的作用便可变成血液。
血液之所以能够昼夜不停,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脉管中循环流动不息,中医学认为主要是靠心气的推动。心脏和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密不可分的,心脏连着血管,血管连着心脏,组成了无端的循环途径。心气的盛衰,可以从血脉的改变反映出来,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整;若心血瘀阻,则脉涩不畅或出现结代(脉来缓弱而出现有规律的间隙脉象)。
女性一旦出现心血不足的症状,则就会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绪不宁、面色淡白无华、指甲苍白、四肢无力、唇舌色淡、脉细无力等。
肝化血
女性肝血虚会引起月经量少或闭经、失眠多梦、皮肤缺乏光泽、指甲苍白、头发发黄干枯、舌淡苔白、脉虚弱等。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中说得非常明白:“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能够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作为造血原料。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对水谷精微的化生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肾精与肝血之间有相互滋生、转化的关系,因此肝也参与了肾精化血的过程。
血液的作用主要是营养人体,以及供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之需。但在不同功能活动的情况下,各个脏腑组织器官所需血量有所不同,这种有机的调节,主要是由肝来负责的。
肝和脾都含有丰富的血管,有一定的储血功能,在剧烈运动或人体失血时,它们都能够及时地把储存的血液释放出来供给人体使用。不过,它们的质地都比较“脆”,受到外力冲击容易破裂引起体内大出血,应当引起注意。
综上所述,人体内血液的生成,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而血液能够循行全身,又与心气的推动、脾气的统摄以及肝气的储藏和调节密切相关,所以临床上常用补养心血、补益心脾、滋养肝血和补肾益髓等方法来疗治血虚证。
血生化于脾
明代皇甫中撰注,王肯堂补订的《明医指掌》指出:“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中医认为,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脾胃可称作气血生化的源泉。而经过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最基本的物质,而先天的肾精也要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充滋养,所以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强弱,在血液生成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脾胃的运化功能是否强健以及饮食营养的优劣,都可直接影响血液的化生。若脾胃功能强健,水谷精微化源充足,则血液充盈;若脾胃虚弱或饮食营养长期摄入不足,都可导致血液化生乏源,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时下许多女性热衷于减肥,各种减肥的偏方层出不穷,然而减肥除了少吃多餐之外,中医强调女性肥胖多为脾胃运化不健,一旦脾胃运化功能出现问题,女性就会出现气血两虚、体倦乏力、代谢失常等。
肺促进血液生成
在中医理论里,肺的第一功能是“权衡治理,主一身之气”。人的一身之气,全是由肺主管的。气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强;气虚则生血功能弱。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使脏腑功能旺盛,从而促进血液的生成。
一些女性常常表现为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同时还伴随咳嗽无痰或咳痰带血、声音嘶哑等症状,这往往是肺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对此如果不加辨证,简单盲目地按“上火”治疗,反而使肺更加受伤。女性多半阴气比较重,不要盲目清火清热。
肾精血同源
中医认为营血的生成不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还必须依靠肾精作为生化之本,精血同源,精与血可互相转化。隋代医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指出:“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说明血可化为精。清代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辨》中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又说明精可化为血。这些记载明确了肾、骨髓与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二是肾精所化生的元气,对全身各脏腑功能均有激发和推动作用,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女性一旦肾精亏虚,就会出现早衰、健忘等症,肾精充足,则人看上去往往面色红润、神采奕奕,脏腑血液生成充足,有助于滋养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