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章 ]

解表药

【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功用】 解表药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注意】 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应慎用;注意因时因地用药;入汤剂不宜久煎。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麻黄发表辛苦温,
宣肺平喘太阴经,

利水消肿归膀胱,
风寒感冒功效强。

【性能】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用】

1.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证。发汗力强,常与桂枝相须同用。

2.宣肺平喘——咳嗽气喘。尤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可配杏仁、甘草;热邪壅肺,配石膏、杏仁等。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水肿兼有表证者,配甘草同用。

4.散寒通滞——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用法】 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制用。

【注意】 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

桂枝发汗辛甘温,
温通经脉心和肺,

助阳化气功膀胱,
解肌解表不可少。

【性能】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用】

1.发汗解肌——风寒感冒。表实无汗者,配麻黄;表虚有汗者,配白芍;素体阳虚者,配麻黄、附子、细辛。

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配枳实、薤白;中焦虚寒,脘腹冷痛,配白芍、饴糖;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配当归、吴茱萸;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附子。

3.助阳化气——痰饮、蓄水证、心悸。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有眩晕、心悸、咳嗽者,配茯苓、白术;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配茯苓、猪苓、泽泻;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配甘草、人参、麦冬;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

【用法】 煎服,3~10g。

【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

紫苏辛温能发汗,
解表行气肺脾经,

宽中能解胸闷吐,
煎汤专解鱼蟹毒。

【性能】 辛,温。归肺、脾经。

【功用】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配香附、陈皮;咳喘痰多者,配杏仁、桔梗。

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偏寒者,配砂仁、丁香;偏热者,配黄连、芦根;梅核气证,配半夏、厚朴、茯苓。

3.理气安胎——胎动不安。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配砂仁、陈皮。

4.和中解毒——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

【用法】 煎服,5~10g,不宜久煎。

生姜

生姜辛温调味剂,
发汗解表兼解毒,

温中止呕脾胃经,
温肺止咳散风寒。

【性能】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用】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2.温中止呕——脾胃寒证、胃寒呕吐。本品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配高良姜、胡椒;胃寒呕吐,配高良姜、白豆蔻;痰饮呕吐者,配半夏;胃热呕吐者,配黄连、竹茹、枇杷叶。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3.温肺止咳——肺寒咳嗽。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配麻黄、杏仁;外无表邪而痰多者,配陈皮、半夏。

4.和中解毒——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 煎服,3~10g,或捣汁服。

【注意】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香薷

香薷化湿辛微温,
发汗解表太阴肺,

和中利水脾与胃,
夏月解表替麻黄。

【性能】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用】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风寒感冒。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常配厚朴、扁豆。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利水消肿——水肿而有表证者。可单用或配白术。

【用法】 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需浓煎。

【注意】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荆芥

荆芥辛温肺肝经,
祛风解表能透疹,

疮疡初起兼表证,
炒炭能止吐衄血。

【性能】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用】

1.祛风解表——外感表证。荆芥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配防风、羌活、独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者,配金银花、连翘、薄荷。

2.透疹消疮——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配蝉蜕、薄荷、紫草;风疹瘙痒,配苦参、防风、白蒺藜;疮疡初起而有表证偏于风寒者,配羌活、川芎、独活;偏于风热者,配金银花、连翘、柴胡。

3.理血止血——吐衄下血。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血热便血、痔血,配地榆、槐花、黄芩炭;妇女崩漏下血,配棕榈炭、莲房炭。

【用法】 煎服,5~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防风解表又祛风,
辛甘微温归膀胱,

风药之长可胜湿,
疏肝理脾止痛泻。

【性能】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用】

1.祛风解表——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寒表证,症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配荆芥、羌活、独活;外感风湿,症见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配羌活、藁本、川芎;风热表证,症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配薄荷、蝉蜕、连翘;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配黄芪、白术;风寒所致之瘾疹瘙痒者,配麻黄、白芷、苍耳子;风热者,配薄荷、蝉蜕、僵蚕;湿热者,配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血虚风燥者,配当归、地黄;兼里实热结者,配大黄、芒硝、黄芩。

2.胜湿止痛——风湿痹痛。风寒湿痹者,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热痹者,配地龙、薏苡仁、乌梢蛇。

3.祛风止痉——破伤风证。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配天麻、天南星、白附子。

4.升清燥湿——泄泻。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者,配人参、黄芪、白术;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配白术、白芍、陈皮。

【用法】 煎服,5~10g。

【注意】 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羌活

羌活祛风辛苦温,
上身疼痛此药保,

散寒解表头身痛,
胜湿止痛膀胱肾。

【性能】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用】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对外感风寒夹湿证尤为适宜,可配防风、细辛。

2.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湿痹。因其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 疼痛者尤为多用,常配防风、姜黄、当归;风寒、风湿所致头风痛,配川芎、白芷、藁本。

【用法】 煎服,3~10g。

【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芷

白芷辛温肺胃经,
祛风解表通鼻窍,

燥湿能止带下多,
消肿亦能兼排脓。

【性能】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用】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外感风寒,配防风、羌活。

2.祛风止痛——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尤为多用。本品为治阳明经头痛要药。阳明经头痛,属外感风寒者,配防风、细辛、川芎;属外感风热者,配薄荷、菊花、蔓荆子;风冷牙痛,配细辛、全蝎、川芎;风热牙痛,配石膏、荆芥穗;风寒湿痹,关节 疼痛,屈伸不利者,配苍术、草乌、川芎。

3.宣通鼻窍——鼻渊。鼻塞不通,配苍耳子、辛夷。

4.燥湿止带——带下证。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配鹿角霜、白术、山药;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配车前子、黄柏。

5.消肿排脓——疮痈肿痛。治疮痈未溃者可消散,已溃者可排脓,为外科常用之品。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配金银花、当归、穿山甲;脓成难溃者,配人参、黄芪、当归。

【用法】 煎服,3~10g;外用适量。

【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

细辛辛温有小毒,
祛风散寒不过钱,

温肺化饮小青龙,
通窍止痛少阴经。

【性能】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用】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配羌活、防风、白芷;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配白芷、苍耳子。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配麻黄、附子,可治阳虚外感之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

2.祛风止痛——头痛、牙痛、风湿痹痛。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配独活、川芎;外感风邪,偏正头痛,配川芎、白芷、羌活;风冷头痛,配川芎、麻黄、附子;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胃火牙痛者,配生石膏、黄连、升麻;龋齿牙痛者,配蜂房煎汤含漱;风寒湿痹,腰膝冷痛,配独活、桑寄生、防风。

3.通窍——鼻渊。细辛为治鼻渊之良药,配白芷、苍耳子、辛夷。

4.温肺化饮——肺寒咳喘。外感风寒,水饮内停者,配麻黄、桂枝、干姜;寒痰停饮射肺,咳嗽胸满者,配茯苓、干姜、五味子。

【用法】 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注意】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藁本

藁本辛温散风寒,
祛风胜湿兼止痛,

膀胱经过通巅顶,
散寒通滞疏肝脉。

【性能】 辛,温。归膀胱经。

【功用】

1.祛风散寒——风寒感冒、巅顶疼痛。常用治太阳风寒,循经上犯,症见头痛、鼻塞、巅顶痛甚者,配羌活、苍术、川芎;外感风寒夹湿,头身疼痛明显者,配羌活、独活、防风。

2.除湿止痛——风寒湿痹。风湿相搏,一身尽痛,配羌活、防风、苍术。

【用法】 煎服,3~10g。

【注意】 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苍耳子

苍耳子辛苦性温,
散风除湿有小毒,

通窍止痛归肺经,
风疹瘙痒亦可祛。

【性能】 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功用】

1.散风寒——风寒感冒。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者,配防风、白芷、羌活、藁本。

2.通鼻窍——鼻渊。鼻渊而有外感风寒者,配辛夷、白芷;鼻渊证属风热外袭或湿热内蕴者,配薄荷、黄芩。

3.祛风湿、止痛——风湿痹痛。风湿痹证,配羌活、威灵仙、木瓜;风疹瘙痒,配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本品研末,用大风子油为丸,还治疥癣麻风。

【用法】 煎服,3~10g;或入丸散。

【注意】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辛夷

辛夷花归肺胃经,
辛温兼能通鼻窍,

发散风寒能解表,
煎服需要纱布包。

【性能】 辛,温。归肺、胃经。

【功用】

1.散风寒——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肺窍郁闭,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者,配防风、白芷、细辛;风热感冒而鼻塞头痛者,配薄荷、金银花、菊花。

2.通鼻窍——鼻渊。辛夷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偏风寒者,配白芷、细辛、苍耳子;偏风热者,配薄荷、连翘、黄芩;肺胃郁热发为鼻疮者,配黄连、连翘、野菊花。

【用法】 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注意】 鼻病因阴虚火旺者忌服。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薄荷肺肝性辛凉,
疏散风热作用强,

利咽透疹兼解郁,
清利头目效更良。

【性能】 辛,凉。归肺、肝经。

【功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

2.清利头目——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风热上攻,头痛眩晕,配川芎、石膏、白芷;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配桑叶、菊花、蔓荆子;风热壅盛,咽喉肿痛,配桔梗、生甘草、僵蚕。

3.利咽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束表,麻疹不透,配蝉蜕、牛蒡子、柽柳;风疹瘙痒,配荆芥、防风、僵蚕。

4.疏肝行气——肝郁气滞、胸闷胁痛。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配柴胡、白芍、当归。

【用法】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

牛蒡肺胃辛苦寒,
疏散风热又祛痰,

利咽透疹能宣肺,
解毒消肿效用强。

【性能】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用】

1.疏散风热、宣肺祛痰——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可见发热、咽喉肿痛等症,配金银花、连翘、荆芥、桔梗;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配桑叶、桔梗、前胡。

2.利咽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配薄荷、柽柳、竹叶;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配荆芥、蝉蜕、苍术。

3.解毒消肿——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配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配金银花、连翘、栀子、瓜蒌;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

【用法】 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注意】 本品性寒,可滑肠通便,故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

蝉蜕甘寒肝肺经,
疏散风热能透疹,

明目退翳也止痉,
咽喉头痛惊痫风。

【性能】 甘,寒。归肺、肝经。

【功用】

1.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者,配薄荷、牛蒡子、前胡;风热火毒上攻之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配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

2.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风热外束,麻疹不透,配麻黄、牛蒡子、升麻;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配荆芥、防风、苦参。

3.明目退翳——目赤翳障。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配菊花、白蒺藜、决明子、车前子。

4.解痉——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不安。小儿急惊风,配天竺黄、栀子、僵蚕;小儿慢惊风,配全蝎、天南星;破伤风证之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配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

【用法】 煎服,3~6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注意】 《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桑叶

桑叶疏风甘苦寒,
清肺润燥止咳嗽,

清肝明目治眩晕,
风热感冒不能少。

【性能】 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症见发热、咽痒、咳嗽等,与菊花相须为用,配连翘、薄荷、桔梗。

2.清肺润燥——肺热咳嗽、燥热咳嗽。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轻者,配杏仁、沙参、贝母;重者,配生石膏、麦冬、阿胶。

3.平抑肝阳——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者,配菊花、石决明、白芍。

4.清肝明目——目赤昏花。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配菊花、蝉蜕、夏枯草、决明子;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肝热引起的头昏、头痛,配菊花、石决明、夏枯草。

5.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咯血、吐血、衄血。

【用法】 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菊花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经只在肺与肝,

疏散风热平肝阳,
清热解毒明肝目。

【性能】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见发热、头痛、咳嗽等症,与桑叶相须为用,或配连翘、薄荷、桔梗。

2.平抑肝阳——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石决明、珍珠母、白芍;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配羚羊角、钩藤、桑叶。

3.清肝明目——目赤昏花。肝经风热,配蝉蜕、木贼、僵蚕;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配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

4.清热解毒——疮痈肿毒。疮痈肿毒,配金银花、生甘草。

【用法】 煎服,5~10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蔓荆子

蔓荆膀胱肝胃经,
辛苦微寒有奇功,

清利头目散风热,
止痛全在能散风。

【性能】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用】

1.疏散风热——风热感冒、头昏头痛。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配薄荷、菊花;风邪上攻之偏头痛,配川芎、白芷、细辛。

2.清利头目——目赤肿痛。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配菊花、蝉蜕、白蒺藜;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配黄芪、人参、升麻、葛根。

3.祛风止痛——风湿痹痛。风湿痹痛配羌活、独活、川芎、防风。

【用法】 煎服,5~10g。

柴胡

柴胡性苦辛微寒,
归经肝胆能疏肝,

退热全在和解功,
升阳才能举气陷。

【性能】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用】

1.疏散退热——表证发热及少阳证。柴胡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配防风、生姜;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配葛根、羌活、黄芩、石膏;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配菊花、薄荷、升麻;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配黄芩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

2.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配香附、川芎、白芍;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配当归、白芍、白术、茯苓。

3.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及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配人参、黄芪、升麻。

4.退热截疟——疟疾。疟疾,配黄芩、常山、草果。

【用法】 煎服,3~10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制,升阳可生用或酒制,其用量均宜稍轻。

【注意】 柴胡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升麻

升麻性辛甘微寒,
肺脾胃经大肠连,

发表透疹升阳气,
清热解毒功效全。

【性能】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用】

1.解表退热——外感表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可见发热、头痛等症,配桑叶、菊花、薄荷、连翘;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者,配麻黄、紫苏、白芷、川芎;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额前作痛,呕逆,心烦痞满者,配苍术、葛根、鲜荷叶。

2.透疹——麻疹不透。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配葛根、白芍、甘草;麻疹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者,配葛根、薄荷、牛蒡子、荆芥。

3.清热解毒——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升麻尤善清解阳明热毒。牙龈肿痛、口舌生疮,配生石膏、黄连;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配黄芩、黄连、玄参、板蓝根;痄腮肿痛,配黄连、连翘、牛蒡子;温毒发斑,配生石膏、大青叶、紫草。

4.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及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配黄芪、人参、柴胡;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配柴胡、黄芪、桔梗;气虚下陷,月经量多或崩漏者,配人参、黄芪、白术。

【用法】 煎服,3~10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制用。

【注意】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葛根

葛根归经在脾胃,
性味只有辛甘凉,

解肌退热透麻疹,
升阳止泻还生津。

【性能】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用】

1.解肌退热——外感表证之发热,项背强痛。风热感冒,可见发热、头痛等症,配薄荷、菊花、蔓荆子;风寒感冒,邪郁化热,可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无汗、目疼鼻干、口微渴、苔薄黄等症,配柴胡、黄芩、白芷、羌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恶寒,项背强痛者,配麻黄、桂枝;表虚汗出,恶风,项背强痛者,配桂枝、白芍。

2.透疹——麻疹不透。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配升麻、芍药、甘草;麻疹初起,已现麻疹,但疹出不畅,见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者,配牛蒡子、荆芥、蝉蜕、前胡。

3.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消渴证。热病津伤口渴,配芦根、天花粉、知母;消渴证属阴津不足者,配天花粉、鲜地黄、麦冬;内热消渴,口渴多饮,体瘦乏力,气阴不足者,配乌梅、天花粉、麦冬、党参、黄芪。

4.升阳止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苔黄脉数,或湿热泻痢,热重于湿者,配黄芩、黄连、甘草;脾虚泄泻,配人参、白术、木香。

【用法】 煎服,10~15g。

【注意】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止咳平喘多制用。 de3ZK/mFAXNO5AX1lVcfppRBOsoeCPM4o2qie3ciFb7lm6C/9r76MCmLbdGGh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