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童童的叔叔来串门。
“童童,给叔叔沏杯茶!”童童的妈妈一边拿花生、水果出来,一边对童童说。可是等了老半天,童童都没有动,妈妈定睛一看,原来童童耳朵里塞着耳机,正摇头晃脑地陶醉于其中。
“跟你说话没听见啊!去给叔叔倒杯茶!”妈妈一把扯掉女儿的耳机,语气严厉地说。
正陶醉在音乐中的童童被着实吓了一跳:“干嘛啊你!为什么你不去沏茶,要让我去!我不去!”说着转身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再也没出来。
妈妈正想进房间好好说说童童的时候,爸爸拉住了她:“你这种态度,要是我也会跟你对着干的!动不动就‘命令’孩子干这干那,她现在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你要尊重她的意见。”
一旁的叔叔乐呵呵地说:“我们家孩子也和童童一样,我说东,她往西,你心态要好,别生气,孩子嘛,要好好开导。”
童童的爸爸说:“不过她今天在客人面前这样是不对的,晚上我和她谈谈。”
晚上,叔叔走后,爸爸走进了童童的房间,和颜悦色地说:“知道你今天的行为对叔叔是不礼貌的吗?”
“我知道,可我就是气不过,妈妈干什么都要指使我,我已经长大了!”
“我理解,但是你的行为会让叔叔觉得难堪,让他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这怎么办呢?”
“那下次他来的时候我给他道个歉好了……”
“妈妈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一会儿我会和妈妈好好谈谈,你别生气了。”
童童点点头,露出了笑容。
青春期的青少年与成人之间充满着冲突和矛盾,充满着逆反,常常“你说东,我偏往西”,为什么孩子这么不服管教、爱唱反调呢?
孩子爱唱反调与家长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家长说得太多了,要求孩子事事都得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二是家长过于武断,根本不听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从心里反感大人说的每一件事;三是家长平时对孩子过于溺爱,使他们缺乏约束,不懂礼貌,在长辈面前我行我素,养成了唱反调的习惯;四是家长以身作则不够,平时在家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老人不尊重,往往为一些小事与家人发生口角,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经常唱反调的孩子可能是逆向思考型的孩子,这种孩子通常表现为:观察敏锐,喜欢逆向思考,好奇心强,却不追根究底;倾向特立独行的学习风格,容易受刺激,常带有强烈的反抗心理;对于不是自己所想或计划中的事,决不苟同,甚至不管对错都想反抗;思考模式经常跨越常理,不受限制,具有批判的倾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任意而为,言行颇多棱角,个性略带另类与批判色彩。
“不要你管!”……如果这类伤人的话语开始从那个原本温顺的孩子口中不断冒出,多数父母一定会从震惊转变为恼怒,再到茫然不知所措。不过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只要父母能恰当处理,孩子就会迅速度过这一充满“挑衅”的烦恼阶段。
不少父母习惯于命令式说话,当孩子听到“一定要”、“应该”及“不可能”这些字眼时,精神便会立刻紧张起来,并要相应地做出选择:“究竟做,还是不做呢?”而在没有自由选择余地的情况之下,子女通常会表现出无可奈何、抗拒等举动。换言之,只要父母注意克服命令式的说话习惯,孩子接受父母意见的机会自然会大增。
比如:“孩子,你放学了!”
“对呀!”
“快去换鞋?”
“哦。”(本来在换,但听到命令后情绪有些不好了。)
“去冰箱里拿点饮料喝。”
“我不渴,要喝的时候我会自己拿。”(开始和家长唱反调)
“喝完饮料赶紧做作业。”
“我会自己安排,你别管了。”(进入完全抵触的情绪状态)
家长如果改变说话的命令方式,情况则会完全不同:
“孩子,你放学了!”
“对呀!”
“在换鞋吗?”
“是啊!”
“冰箱里有饮料,要不要喝一点?”
“唔!”
“喝完饮料要快点做作业哦,妈妈给你录了你爱看的演唱会!”
“好!”
举例后者在谈话中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没有事事都安排你,你可以自己做出选择;我在充分征求你的意见,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这种谈话的氛围中,孩子唱反调的可能性一定会大大减小。
家长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孩子之所以常常和大人唱反调,家长一定要看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常粗鲁地反对长辈或同事、爱人提出的意见、想法,让孩子“依葫芦画瓢”了。如果没有则好,如果有这种情况,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改变,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孩子走出爱唱反调的怪圈。
所有的家长都知道溺爱的害处,如果真是因为溺爱造成孩子爱唱反调的习惯,那只能从治根开始,把对孩子溺爱的氛围清除了,唱反调的现象就能减少了。在孩子无故唱反调时,家长要定下心来,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给他讲道理。等到孩子有所改变后,要用鼓励的言行肯定他的转变。
小蕾的阿姨兴高采烈地带着她外出就餐,回来后,阿姨却生气地告诉小蕾的妈妈,在吃饭时,她让孩子多吃点,别顾着减肥只吃那么少,可小蕾却说,“你又不是我妈妈!别再整天唠唠叨叨!”
当孩子唱反调,对别人出现不礼貌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她这样做是不对的,要立刻向对方道歉,然后对孩子说:“妈妈很失望,也很生气。因为你对阿姨说了很不礼貌的话,让我和她都很伤心。”如果孩子争辩,说她今天心情不好时,可对她说:“我知道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要讲礼貌是很困难的,但是对长辈说如此不礼貌的话是绝对不允许的,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然后要求她立即向阿姨道歉。虽然可能孩子的道歉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但这足以让她认识到,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长者是指导者、协商者,不是命令者。——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