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一旦阴阳失衡,就无法维持整个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而导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进而生病。
我们常说,爱生病是因为没有抵抗力,而在中医来说就是“正气”不足。正气是指精、气、血、津液(气血阴阳)和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的功能体现,是与邪气相对而言的。《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正气的作用:一是抗御外邪,防止病邪侵入;二是发病后驱邪外出;三是自身调节,维持体内生理平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或对病后损伤组织进行修复,使人体恢复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正气的强弱是决定疾病发生与否的内部因素。《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说明人体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部因素。人体正气的虚弱程度与发病轻重有一定的关系。通常,正气较强的人,其感受病邪后,正气即奋起抗邪,病位多较浅,病邪容易被驱除;而素体正气虚弱的人,往往是在病邪侵入到一定程度后,正气才能被激发,因此病位多较深,病情较重。《锦囊秘录》说:“正气旺盛,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有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即在一般情况下,正虚的程度与感邪的轻重成正比。
正气旺盛 |
正气弱者 |
《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饮食有节”的主张,它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饮食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饮食要适量,不能过饱;饮食要定时,不可随便进食。
首先,饮食的方法要正确,应该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才会让我们的身体远离疾病,保持健康。
其次,要按时进餐。饮食不仅要适量,还要定时。一日三餐,应按照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这样,脾胃才会形成一种规律,到进食的时候才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使食物在体内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及时将营养输布全身。这种进食方法才是正确的,是中医所提倡的,也是古人所遵守的。
最后,饮食要讲究搭配。《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认为粮食、肉类、瓜果、蔬菜是人们饮食的主要内容,要以谷物为主食、肉类为副食、蔬菜做补充、水果来补助的原则合理搭配食物。这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体、以动物性食物为辅助的多样化膳食结构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是世界上最先提出的最完善的饮食结构。
可见,健康的饮食习惯是确保营养均衡摄入、远离不健康因素的关键所在,只有遵循科学合理的饮食规律才能远离疾病。
饮食要适量
饮食要定时
要讲究搭配
研究表明,人的寿夭与起居的合理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按时作息,起居有常,有益于健康长寿。起居不慎,四体不勤,则损伤五脏,损害身体健康。
1.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古语素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这是最朴素的按时作息的典范。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起居,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长期坚持,这是起居保健的一个重要原则。日常工作和生活,既不要安排得十分紧张,也不能毫无规律。每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等,制定一个基本的生活作息时间表,让生活有规律有节奏。
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
保养心神,不妄作劳 |
2.保养心神,不妄作劳
①勿劳伤形体:中医认为过劳可损伤形体,轻则疲倦困顿,重则可引起相应的病变。所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应量力而行,勿过劳,以免影响健康。
②勿劳伤心神:中医认为七情过度皆可劳伤心神,有害健康与长寿,因此倡导精神乐观、清心寡欲、无动喜怒、避免惊恐等精神调养,这些都是防止劳伤心神的有效措施。
③勿房劳过度:性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老年人来说,正常的性生活也是身体健康的表现。但如果恣情酒色,房事不节,则会动摇生命的根本,难以健康长寿。
总之,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应寒温,随气候之变,增减衣被,防止迎风沐浴、涉水淋雨、久处湿地、夜深露卧,纳凉取暖,皆宜适度。
劳与逸是一对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体,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须有劳有逸,但又不能过劳或过逸。《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也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也就是说要劳逸“中和”,有常有节,这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劳逸适度有益于调节气血运行。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血脉对人体起濡养、推动、温煦作用,气血偏盛或偏衰都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衡。而适度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还能起到锻炼意志、增强毅力的作用,从而保持生命活动的动力。而且,在一定程度的体力活动后进行适当的休息也是生理需要,它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
劳逸“中和”,有常有节
人体阴阳协调,阴平阳秘,才能健康无病。但是如果阴阳消长超出了正常范围,打破了原有的阴阳动态平衡,就会造成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产生疾病。但是,原本和谐的阴阳是如何失调的呢?归结起来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是指从外部侵入人体的病邪,一般是由于气候或环境因素造成的,如“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所以外因常被称为“六邪”或者“六淫”。内因是指人自身的体质,不仅包括天生身体的强弱,也包括情绪变化等精神承受能力,因此,这个体质是后天形成的综合体质。《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感情变化可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表示,并认为这些不良情绪会对内脏造成伤害,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通常称之为“六气”,若六气运行正常,则可促进万物生长,但六气不及或六气太过则会引起气候反常,若人体抵抗力较差就会产生疾病,中医将此致病因素称之为“六邪”或“六淫”。
六邪是外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因素,均由外而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就曾指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居住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均与六邪有密切联系,故春多风病、夏多中暑、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居所潮湿则易感湿邪。
六邪对人体的影响不仅包括单独侵袭人体引起疾病,还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作用于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湿痹、风寒感冒等。此外,在六邪的发病过程中,影响健康的每一种邪气都可以相互影响,并能在特殊的环境下实现转化,如久患暑湿可化燥伤阴,寒邪入里亦可化热伤身。
中医认为六邪中,风为六淫之首,是最常见的一种致病因素。由于风为阳邪,有生发、向外、向上的特性,容易使皮肤腠理开张,从而引起津气外泄,防护功能和抵抗力均会因此而减弱,而外邪则会乘虚而入。寒、热、燥、湿等外邪多依附于风邪入侵人体,使人易患风寒、风热或风湿等。此外,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化寒、化风、化热、化燥、化湿、化火等病理反应虽与六邪入侵症状相似,但究其原因并不是由外邪入侵引起,故应正确判别,以免误判,无法对症下药。
中医通常将人的情志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称之为“七情”,其变化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中医认为,情绪由五脏而生,是五脏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反应,《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曾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而不同的脏器又可主宰不同的情绪,一般认为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忧、肾主恐。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曾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一般认为,一定限度内的情绪活动属于正常现象,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但过激的情志就可成为引起疾病、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
①情志伤肝。怒为最常见的情绪之一,怒则气上,从而伤及肝脏,出现烦躁易怒、头晕耳鸣等症状,严重者会诱发高血压等症。
②情志伤心。喜往往会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肌肉的放松,可有效缓解人体疲劳,但若欢喜过甚,则会伤及心气。《淮南子·原道训》说“大喜坠慢”,一旦引起心气动,则往往会使精神散而邪气极,从而引发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③情志伤脾胃。“思则气结”,过度的思虑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从而使消化液分泌失调,引发脾胃不和、食欲不振、憔悴气短、神疲力乏等症状。
④情志伤肺。忧可伤肺,强烈的忧愁和悲伤会引起肺部不适,出现气短、干咳、咯血、声音沙哑、呼吸急促等症状。
⑤情志伤肾。惊恐容易损伤肾脏,因惊恐可使神经系统受到较严重的干扰,而神经系统紊乱则会引起阳痿、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生命危险。
因此,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情绪处在可控中,淡泊宁静、平心静气方能有益身心健康。
我们都希望一生少生病,甚至不生病,长命百岁。但要如何做到呢?
宇宙间的一切生物,有生必有死,人也是一样,寿命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度,《黄帝内经》称为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和合理寿限。这个寿限应该是多少呢?《黄帝内经》认为是100岁,而《礼记》中则称百岁为“期颐”,不过《尚书》中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也就是说活到120岁才是活到了天年。可见,从传统医学看人的寿命应该是在100~120岁,才算是天命之年。那么,现代科学对“天年”是如何认识的呢?科学家经过细致观察发现各种动物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寿命期限,这个期限与各种动物的生长期和成熟期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如狗的生长期为2年,寿命10~15年;马的生长期为5年,寿命30~40年。根据大量的统计研究,科学家们得出,自然寿命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00~175岁。还有人发现动物胚胎细胞分裂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衰老和死亡,于是他们根据细胞分裂的次数推算出人的寿命应该是120岁。另外,还有人根据哺乳动物的性成熟期来推算寿命,认为动物的最高寿命是性成熟期的8~10倍,据此推算,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10~150岁。
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活到百岁,这与其先天禀赋、后天调养有密切关系。由于这两个因素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的寿命也有所不同。据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公布的《2007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中国人平均寿命为男71岁、女74岁,并且还列出了中国人的健康年龄(能健康生活的平均年龄):男性为63岁,女性为65岁。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这说明人的寿命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人的寿命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呢?《黄帝内经》中曾对影响寿命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认为人除了精神失于调摄、缺少锻炼等外在因素外,还有其内在影响,主要有以下六点。
①阴阳失调。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的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必须以阴阳协调为依据。阴阳失调就会导致衰老,而保持阴阳协调则可对抗衰老。
②精气虚衰。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是生化之根;精(阴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任何损伤精气的因素都会加速衰老,减少寿命。
③肾气亏损。“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决定人的强弱寿夭。
④心脏虚衰。心可协调脏腑、运行血脉,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如果心气不足,就会影响血脉及神志的功能,从而加速衰老。
⑤肝脏衰老。肝藏血,具有储存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又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条畅,而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人就会衰老,甚至死亡。
⑥肺脏衰弱。“肺主一身之气”,人体诸气的生成和运行都与肺脏密切相关。如果肺气衰弱,全身机能都会受到影响,人的寿命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人体的衰老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衰老有两种,一种是生理性衰老,一种是病理性衰老。前者是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身体机能逐渐丧失的过程,而后者则是由于疾病等因素造成的衰老,即早衰。早衰的原因在于先天禀赋薄弱,而后天又没有很好的调养所致。先天禀赋我们无法改变,但后天调养我们可以做到。
①七情安和。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其中“白了头”正是七情中的忧愁对人体刺激后所导致的衰老征象。在人所受的精神刺激或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以及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早衰的来临。
②饮食有节。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偏食、长期饮酒、贪食或暴食,或摄入过多的肥甘厚味等,都会损害人体脏腑,从而破坏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致使机体生理功能明显下降,而提早出现衰老征象。
③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素闻·上古天真论》说“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妄作妄为会使人在50岁就显得很老。现代研究也证明,长期过度疲劳会使损耗的体力得不到恢复,能量储备减少,致使重要器官提前老化。
④远离疾病。疾病可加速衰老,缩短寿命。原因是,人体患病后阴阳失调,导致气血、精神、脏腑亏损,甚至导致气散、精竭、神去,乃至阴阳离决而亡。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健,让身体远离疾病。
“草死草活最容易犯病”,春天和秋天就是草死草活的时节,也是最容易犯病的时候,所以很多慢性病,如关节痛、哮喘或者各种过敏性疾病等,最容易在春天和秋天复发。这是因为春天气血从内脏向外走,而秋天气血从外向内走,气血在体内流动,如果在气血流动的过程中,哪儿出了问题,哪儿就表现为疾病。
春秋两季的气血运行就好比交通,早晨大家出门上班,路上最容易堵车,傍晚大家下班回家,也容易堵车。人体也是一样,春天气血向外,秋季气血向内,而在运行当中则容易出现“堵塞”。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春秋两季,是最容易发生疾病的时候。而夏天和冬天不容易“堵塞”,自然也不爱生病。
虽然春秋季节是最易生病的时间,但同时也是调治的最好时间。因为春秋两季,疾病最容易表现出来,所以,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将身体调节好。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人要长寿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体质强壮、五脏坚固、六腑功能正常、营卫气血调和、肌肉坚实致密等。但还不够,还要有心理上的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且在诸多的养生之道中,心理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人要想健康长寿,活到天年,就必须从心理、社会等方面采取防治措施。我们可将其简单地分为以下3种。
(1)“静则藏神”。古人养生强调“神太用则劳,静以养之”,因此,要做到“静以藏神”。
(2)立志养德。古人最讲究道德修养,认为乐于助人的人,能够永远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3)调情志,免刺激。情志波动过于强烈或持久,可以使机体的多种功能发生紊乱,甚至产生疾病。因此,要努力调摄情志,避免大喜大悲、过忧过恐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4)通经穴。人体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一个是足三里。前者是肾经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腰壮骨之功效,按摩方法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至有酸胀感为度,每次50~100下;后者是胃经要穴,可以促进人体对水谷精微的吸收和利用,按摩方法是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若干下,既可补脾健胃,又可扶正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