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特色旅行规划

7天6夜深度游

DAY1
1 钟鼓楼→2 同盛祥→3 西安都城隍庙

钟鼓楼是钟楼与鼓楼的合称,位于西安市中心,被称为“姊妹楼”,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建筑,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其中宝顶在阳光下熠熠发光,使这座古建筑显得金碧辉煌。鼓楼修建时间比钟楼早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鼓楼之一。鼓楼和钟楼这两座明代建筑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为古城西安增色不少。

同盛祥:明崇祯十七年(1644),在西安市桥梓口出现了第一家兼营羊肉泡馍的饭馆——天锡楼。其羊肉泡馍一经面向群众,便大受欢迎;同时听取了各方意见,不断改进提高,从而日臻完善,日益扩大影响,直到享誉西北,走向全国。继天锡楼后,西安又有一间楼、义祥楼、老孙家、同盛祥等多家泡馍馆开张,这些老店、名店都为羊肉泡馍的发展提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目前在西安称雄的当推同盛祥,当然还有老孙家。

同盛祥饭庄主营清真牛羊肉泡馍,始建于1920年,坐落于西安市中心的钟鼓楼广场。其前身是同盛祥牛羊肉泡馍馆,取名“同盛祥”意在饭馆与进餐者“同兴盛,共吉祥”。因任用了烹饪泡馍技术全面的陈生杰、服务热情周到的堂信贾永宽、擅长煮肉的铁老二等人,使羊肉泡馍颇具特色,至20世纪40年代已蜚声西安。饭庄还经营传统清真大菜、清真风味小吃、秦川肥牛环保火锅、清真海鲜等300多个品种。一楼供应西安清真名贵小吃;二、三楼供应牛羊肉泡馍和清真大菜宴席;四楼推出清真秦川肥牛环保火锅、海鲜菜品。

同盛祥的羊肉泡馍以粗重汤浓、肉烂酥香、馍筋光滑、香气四溢而驰名,令国内外众多贵宾品尝后赞不绝口。20世纪三四十年代,调味上以花椒出头,麻、咸、辣、香,很适合回民同胞当时的口味。近年来,四面八方的人们涌入古城,也带来了新的口味需求。于是同盛祥及时对口味做了适当调整,如今以小茴出头,口味适中,麻、咸略减,香辣突出。

西安都城隍庙: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古都之一,西安除了享誉海内外的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明城墙等名胜古迹外,在钟鼓楼西边不远处还有一群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古代建筑——都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紧邻西大街中段北侧,在北广济街与大学习巷之间,占地面积约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66平方米。都城隍庙大牌楼与山门口相临,是一座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五间大牌楼高14.5米,宽32米;6根粗大的红色门柱,四周加撑12根辅柱;枋梁斗拱层层叠叠,雕梁画栋,高贵华丽;门顶两面大匾上分别书有源自颜真卿的真迹楷书贴金大字“都城隍庙”“你来了么”;大牌楼前一对蹲狮护佑,勃然大气。

进入仪门有一座精巧绮丽的戏楼,与大殿南北相对;中间场地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木质牌楼,楼檐有精美彩绘及阴阳太极八卦图案。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斗拱出檐,琉璃瓦覆顶,前檐格扇门窗浮雕,雕工精细。庙内存有古代遗传的乐器和各种古典调乐谱抄本,其中不少古乐曲调几成绝响。

DAY2
1 回民街→2 贾三包子馆→3 大学习巷清真寺

回民街:从钟楼向西100多米,穿过鼓楼门洞,就到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区内有大小形态各异、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约2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西安著名的北院门小吃一条街、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中国三大城隍庙之一的西安城隍庙都在区内,居住生活着以汉族和回族为主的多个民族,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到西安的游客一般都不会错过回民街,不仅因为街道两旁大量的美食店铺,更因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回民街,顾名思义就是回民聚居之地。它是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的简称,是由北院门、西羊市、化觉巷等形成的环形旅游散步道,全长1100米,为明清回坊中宣平坊和伞巷坊所在地。回民街南北走向,特点是青石铺路、绿树成荫、路两旁一色仿明清建筑,或餐饮,或器物,均由回民经营,具有浓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来游客尤其是国外游客的喜爱。街区为明清建筑风格,南有鼓楼、北有牌坊,古宅大院、清真大寺镶嵌于鳞次栉比的店铺食肆中。其地镶青石,铺悬金匾,老街繁景,美味飘香……,是西安古城风貌和现代文明结合的历史文化旅游街。

贾三包子馆:从鼓楼南行不远,路右边出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门额有启功先生的题字;进到门里,是木刻贾平凹《贾三》屏风;到了厅堂,自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中外客人呼朋唤友、熙熙攘攘;墙上挂满了社会名流来店里吃包子的照片和题字。

贾三包子的代表作就是“牛肉馅灌汤包”,也有羊肉的,但味道比较重,外地人可能不太习惯。其皮确实很薄,汤确实在皮与馅之间荡漾,肉质鲜美令人赞叹。贾三包子是灌汤包类型,无论是牛肉、羊肉、鸡肉、三鲜抑或其他馅,吃的时候都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先将包子置于汤勺当中,用嘴轻轻咬破一点点;待包子中间的汤慢慢淌入勺中,用嘴轻轻吹气降低其温度,然后将汤喝掉;最后才是将包子蘸调料汁,一口吃掉。贾三灌汤包实乃皮薄汤多,故特别爱破皮,而且汤汁很烫。

包子固然不错,但更有特色的是单独搭配的八宝粥。这可是真正的八宝粥,材料丰富,有桂圆、山楂、百合、桂花、葡萄干、花生,还有一种叫不上名字的配料。口感绵绵的很好吃,低头闻一闻香极了,而且是那种沁人心脾的香!尝上一口,更是又香又软,满口芬芳。

大学习巷清真寺是一座闻名遐迩、历史悠久的伊斯兰教寺院,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位于大学习巷而得名;又因在化觉巷清真大寺以西,故名“西大寺”。据寺内所藏碑石记载,该寺为明洪武十七年(1384)由兵部尚书铁铉督修,敕赐“清真寺”。明清都曾复修。

寺门对面有砖雕纹饰大照壁一座,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陆次”石额,镌于牌坊门楣。大院通道两侧各有一座护碑亭,南亭内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所修寺碑,北亭内为明嘉靖二年(1523)及二十四年(1545)重修与增修寺碑记。省心阁是该寺的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建于宋代。明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建为四角形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后面是南北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大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大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牌匾,殿内前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是著名的“土耳其”书法,右边是阿訇演讲台。大殿面积5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做礼拜;墙壁四周有花草图案,套刻《古兰经》和阿拉伯文。寺貌巍峨,柱廊壮丽,布局有序,庄严肃穆,规模宏大。

郑和奉明成祖之旨,准备率领庞大的远洋舰队再下西洋,虽然使团人数达两万之众,但缺少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的翻译。于是,郑和便专程来到久已闻名的长安城东大寺求贤选才。经过认真考核,他选中了西大寺的掌教哈三,遂任命他为西洋使团的“总翻译”。哈三聪慧稳重,不负郑和厚望,在出使西洋途中为郑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顺利完成了外交使命。回京后,郑和为哈三报功请赏,哈三再三谢绝,只要求圣上能恩泽东大寺,拨款修葺。郑和于是领旨重返长安城,并亲自设计绘图,选择良材,招募能工巧匠。新修建的东大寺面貌一新,亭、台、楼、殿布置得宜,蔚为壮观。据说寺内的“邦克楼”就是郑和特别主持修建的标志性建筑。尽管这只是传说,却为这座清真寺增色不少。

DAY3
1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2 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3 西安古城墙遗址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书法艺术专题博物馆,总面积3300平方米,由书法考古成果陈列区、南宫墙土遗址欣赏区、书法篆刻互动体验区、艺术家星光大道等八大区域组成。陈列厅设在明代建筑南门城楼上,总面积1600平方米,展线200余米。陈列以中国书法发展史为主题,展品有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秦汉的碑拓、刻辞、瓦当、木简、印玺,北朝的墓志、造像,隋唐的书法墨迹、碑刻和书写用具等,以及400余幅当代著名书法家的力作。馆藏文物4000余件,其中大部分为新出土的精品,著名的有西周永盂、吕服余盘,秦应钟,西汉刻字骨签、十二字脊饰,东汉“涌泉混流”瓦当、王精金印,唐内侍省碑、弘福寺碑、唐人写经,明董其昌行书手卷等。

“镇馆之宝”为600余枚秦封泥。这些带有文字的“泥坨坨”是当年秦始皇御览竹简文书的遗物,内容涵盖秦文化历史的诸多方面,如官制、地理、印玺、文字等,是继秦兵马俑、云梦秦简之后,秦文化史上又一重大发现。博物馆土法研制出的“蔡侯贡纸”,颇受人们喜爱。

博物馆融收藏、陈列、研究为一炉,不断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促进人类文明发挥积极的作用。

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西安城墙含光门段是仿城墙建筑并与城墙相连,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是西安市政府投资1800余万元,为保护唐长安城皇城含光门遗址而建的一座集遗址保护、专题陈列、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布局分为东大厅、中大厅和西大厅,其中东大厅的唐含光门门道遗址保留着唐代、宋代两层路面,是唐代门址历次发掘中保存最好的一处;西大厅的城墙断面是西安城墙的一部分。

宏伟的唐长安城城墙在千年的历史变幻中几乎湮没殆尽,而含光门遗址独能基本保存完好,与其特殊的历史际遇有关。唐末长安城遭废弃,到五代以后新建长安城,以唐长安城皇城作为新建城的南墙,把含光门留用成为新城墙的一部分,此外封闭了含光门的西、中两门道,仅留东门道作为过道。宋末至金,含光门被全部封堵。明代新修西安城,含光门又被包裹在新筑城墙内。含光门由此深藏不露,直到现代才被发现。

考古成果显示该门有三个门道,东、西两门道宽度为5.3米,中间门道宽度为5.5米,门道南北进深19余米。考古过程证实,唐代含光门为过梁式门洞建筑,门上方建有门楼,门内两侧有砌砖;内西侧紧贴城墙应有登门楼的马道。不仅发现了实物遗址,还揭开了含光门昔日“行路”历史。中门道作为权贵专用的高等级门道使用率低,损坏也少,几乎没有维修过,基本上保留着唐初期砌筑的材料与形制,砌砖规整而精致;东、西门道历经多次维修,大体保留着晚唐时期的遗迹,砖砌简单而粗略。遗迹显示,各门道砌砖外表曾抹有白灰泥墙皮,门道地面车辙至今犹在,门道中的石质门限依然存留,门道过梁柱础等都完好地保留着。此次还揭示出宋时所维修的门道,其路面比唐路面高出80多厘米,至今路面上的铺石保存完好。

博物馆内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西大厅地下厅展示的隋唐长安城皇城过水涵洞。据了解,这是考古工作者在2004年初对暴露的西安南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时,在城墙底部发现的隋唐时期皇城城墙下部的过水涵洞。涵洞轴线与城墙走向垂直,压于隋代所筑夯土城垣之下,经初步复原后才向游客展出。这处涵洞于581~582年建成,采用的是当时先进的砖结构形式,因此保证了上部沉重城墙的压力和夯筑时的震动不至于对券洞产生破坏,也使得古人科学的设计可以保存至今。

西安古城墙遗址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所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1.9千米,有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四座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

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西安的城墙最早是由隋唐时期及其后用黄土夯实而成的;到了明代,由朱元璋在夯土的基础上砌以实砖,加固而成;至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源又主持对城墙进行了一次全面大规模的维修和护理。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古城墙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由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组成。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为圆形外,其他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于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外墙上有雉堞,又称垛墙,整个古城墙共有垛墙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外城墙下面隔一段有一个出水口,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AY4
1 姚家大院→2 宝庆寺塔→3 五星街天主教堂

姚家大院是一部活的历史,它承载着西安的记忆。在一片现代建筑的包围中,姚家大院的门楼像一个符号,从两栋楼房的缝隙中显现出来,与现代建筑形成极大的反差,但也从侧面折射出城市的发展变迁。院内一个老式井台上,还留有绞水的辘轳。其青砖铺地,山石嶙峋,花木扶疏,古朴典雅,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关中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平面模式有独院式、纵向多进式、横向联院式以及纵横交错的大型宅院。而这所院子的布局应属于横向联院式,分南北两院。其中南院为五开间的三进四合院,作为内宅和待客之处;北院是三开间的三进院落,楼房则是姚文青在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北方的窑洞式房屋、南方阁楼以及西方拱形窗户风格改造而成的。楼下是窑,冬暖夏凉;楼上宽敞,站在阳台上可俯瞰前面两院及门口和街道。二楼屋檐所用的天卷式构造,是一种典型的明代构造,挑梁的房架结构也被古建专家评为特色之一。内有主人自用书斋和园林式花园,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青砖灰瓦、红椽绿梁的风格与西安城墙等老建筑的格调十分协调,虽地处闹市却别有洞天。拱式门窗有陕北窑洞的特色,内宅花园的曲径、太湖石、培花植木等却透出几分江南园林的风格。花廊和砖墙上不时可见细腻精美的砖雕和木雕残迹,有“黛玉葬花”“夜战马超”“空城计”“三英战吕布”等传统经典图案。

宝庆寺塔:宝庆寺初建于隋仁寿年间(601~604),与唐文宗有着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文宗喜欢吃蛤蜊,有一次送到嘴边的蛤蜊突然变成观音的形象,文宗骇然惊觉顿时醒悟,从此不仅不再吃蛤蜊,还将蛤蜊送到宝庆寺内供养,并在寺内用五色砖建了一座塔,因而宝庆寺在唐时还被称为“花塔寺”。

据《咸宁县志》《关中胜迹图志》载,隋仁寿初年(601)于大兴城安仁坊内建宝庆寺,五代时期迁塔于寺内。后寺毁塔存,明清屡经重修。现存宝庆寺塔是明景泰二年(1451)重建。

塔一层塔檐下装饰有二龙戏珠、凤戏牡丹、瑞鹤祥云、缠枝牡丹等砖雕图案和一斗三升斗拱。第二层塔每面镶有武则天长安三年(703)白石造像,宝相庄严,精美无比。檐下装饰有一斗三升斗拱、如意云头和麒麟砖雕塑。塔身第二、三层的六个面和第六层正东面佛龛内镶嵌着北魏、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13块。塔第四层的每面壁上也砌有拱形小龛,龛内放置着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弥足珍贵。塔东侧立有明景泰二年《重修宝庆寺记》石碑。

宝庆寺的殿宇早已随历史的变幻而湮灭,唯有这座华塔仍展示着其古朴典雅之风格。

五星街天主教堂:在西安见惯了佛教、道教寺庙以及伊斯兰教清真寺,唯独西方教堂不多见。因此,五星街天主教堂值得一去。

人们习惯把五星街天主教堂称为“南堂”,因为它地处西安城区西南隅,是相对于“北堂”(糖坊街天主教堂)而言。据碑记载,南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由意大利方济会会士、陕西天主教第二任主教兰溪委派意大利传教士马戴第主持修建,竣工后成为天主教陕西总堂。后经多次改扩建,于1991年形成现今规模。南堂系砖木结构,灰砖灰瓦,砖雕精美,呈中西合璧式样。内部采用拱券结构,整体体现出罗马风格,细部装饰为中西纹样的结合。教堂内安静肃穆,摆着四列整齐的红漆木椅。

DAY5
1 关中书院→2 书院门仿古一条街→3 碑林博物馆

关中书院:明万历二十年(1592),陕西著名学者、御史冯从吾疏忤神宗罢官归里后,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此地之西宝庆寺讲学多年,弟子日众,而寺地狭隘。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为冯从吾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居西北四大书院之冠。书院建筑规模宏大,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大门本南开,后改于西巷。冯从吾《关中书院记》云:“书院名关中,而匾其堂为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厥中之秘耳。”三年后,新任布政使汪道亨于书院建“斯道中天阁”一座,以祀孔子。至此,书院初具规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成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现今为西安文理学院的校区。

书院门仿古一条街是西安市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老街。“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正是由于这里学子云集、翰墨流香,天长日久形成了一条古老的文化街。也正因这条街与碑林、关中书院的密切关系,竟被西安人直接叫作“书院门”。书院门建筑和街道现在依然保留着原来的风格,是西安市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古街。这条长约200米的街道青石墁铺,两侧店堂林立,粉墙青丽,楹联典雅,古色古香,是一条让西安人自豪的书法之路,其终点是碑林。

进入书院门的牌坊,一条浸透墨香的路便在游客前方铺展开来。“书院门”仿古街的店面既不像江南商号那样纤巧秀丽,也不同于大栅栏那样富丽堂皇,而装饰简约、古朴墩厚、深藏若虚是其特点,也最能体现本色西安的生活。路两边还有高大的中国槐,冬天尽显苍劲的风骨。树后面红漆格子门半开着,大大小小的湖笔从门檐上面垂下来,浓郁的古风感染着游客。路两边还有鳞次栉比的商家,集中了碑帖拓片、名人字画、印章印谱、文房四宝等100多家店铺。在二、三层雕栏楼阁上,挂着一色的黑地金字牌匾,书写着“文萃阁”“醉书轩”“聚看斋”“皓月宫”等店名,刻尽儒雅祥瑞之言,再现了昔日的辉煌。

碑林博物馆是在“西安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1万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其重点藏品为中国古代书法名碑及汉唐时期石刻雕塑精品,包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欧阳询《皇甫诞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怀素《藏真律公帖》、张旭《断千字文》、唐昭陵六骏、东汉陕北画像石等。馆内建筑布局合理,典雅凝重,古木参天,环境优美,每年吸引着约60万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游览。

DAY6
1 陕西历史博物馆→2 大雁塔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西北面,由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组成,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它汇集了陕西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

陕西历史博物馆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为一体,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布局协调、气势宏伟、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博物馆建筑造型继承唐代博大雄浑、典雅凝重的风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古老的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瓦,显得华贵庄重、古朴大方;墙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

馆藏文物多达37万余件,上自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100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大雁塔最初建造时为五层印度式佛塔,于武则天时期改成十层。(中国古代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后来年深日久,战乱频仍,塔塌至七层。现在看到的七层大雁塔方锥形的形制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原塔外包砖整修后留下的,高64.5米,底边长25.5米,内外均为七层,采用磨砖对缝法修建。

雁塔南门左右两侧的塔体中均嵌有一方石碑,一块是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另一块是唐高宗李治撰写的《述三藏圣教序碑》。两碑均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可谓无价之宝。大雁塔内的空间也是方形的,四周各有一通道,通道尽头为一人多高的窗户,窗户上部的玻璃上还雕有飞天图案。游客凭窗可以远眺大雁塔周围的西安市容,向北观看大雁塔北广场。

塔内七层均可沿木楼梯攀上,每层的宽度逐渐缩小,但高度一直不变,这是楼阁式塔的特点。这点和太原双塔寺中的塔不太一样,那两座塔是越往上层,通道越窄,层高和窗户的高度也越低,即“密檐式塔”。大雁塔第七层顶部有16个字首尾相接,无法断句:“前人赞唐僧西天取经还须游西天拜佛。”据说这是一首回文诗,目前最佳的念法是:“取经还须游西天,须游西天拜佛前,西天拜佛前人赞,人赞唐僧取经还”。

DAY7
1 秦始皇陵→2 临潼博物馆→3 华清池

秦始皇陵:历史上有许多皇帝的陵墓并不比秦始皇陵营建的时间短,但绝对比不上秦始皇陵营建的质量和力度。其规模之大、陪葬之多、工艺之精、机关之奇,都是空前绝后的。秦始皇陵占地约56平方千米,有外城、内城、寝殿、珍兽坑、马厩坑、佣坑,等等。这里的设施和用具跟现实社会一样,安排周密,应有尽有。这么庞大的陵墓工程,修陵的工人数难以计算。据说,修陵最高峰时期,一次征发70多万人,仅这一数字就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修建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劳力人数的巅峰。

秦始皇陵区位于骊山北麓的前部,范围很广。陵园在陵区的中部,有内外两重城垣,从平面图上看就像一个南北长的“回”字形。内城的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棱;陵墓在内城南部,陵墓的地宫接近方形,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从秦始皇开始帝王的陵园门设寝,寝殿离坟丘不远,中间有石子路相通。在陵区里发现了大量分布的陪葬坑、殉葬墓和从葬坑。从陪葬坑里发掘了珍禽异兽坑和铜车马坑,通体彩绘并装饰有大量金银,制作相当华丽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杀戮后一齐掩埋的;从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里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马骨,大约是宫廷的马厩和养马的仆役。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茂密的骊山,北临蜿蜒流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秀丽,环境最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临潼博物馆是一所地志性历史博物馆,位于骊山脚下驰名中外的唐华清宫东侧100余米处。建馆30余年,收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物1万余件,展出面积600余平方米,设有5个陈列室,一个历代石雕碑廊,一个石雕明墓保护室。

唐佛艺术室陈列有国宝级文物10余件,包括金棺、银椁、舍利等珍贵文物。它1985年5月5日出土于唐代庆山寺遗址,同兵马俑、铜车马并称陕西西安近年来三次重大考古发现。随之出土的还有100余件佛教文物珍品,如释迦如来佛真身舍利、雕刻细腻的舍利宝帐、形神独具的唐三彩狮子等。秦始皇陵秦佣艺术室陈列有1974年最先出土的秦兵马俑,被专家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再世的先遣兵士。它们的问世揭开了2000多年前秦始皇陵地下神秘兵阵布局的面纱,为世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史料。周秦艺术室陈列有西周、秦代文物100余件,秦始皇陵出土的我国最大的瓦当王陈列于此展厅。汉、唐、元艺术室陈列有汉、唐、元文物百余件,其中形象逼真的骑马佣展出于此厅。

说起华清池,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杨贵妃,想到温泉泡澡,想到唐玄宗,想到《长恨歌》。华清池南依骊山,北面渭水,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以及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而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如今的华清池,昔日贵妃娘娘“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旧址已所剩不多。所见之处基本都是按照现代人的想象建筑起来的楼台亭阁,大长生殿高大威武,喷水广场上是杨贵妃的塑像。

华清池一分为三,东部为沐浴场所,设有尚食汤、少阳汤、长汤、冲浪浴等高档保健沐浴场所;西部为园林游览区,主体建筑飞霜殿殿宇轩昂,宜春殿左右相称;南部为文物保护区,千古流芳的骊山温泉就在此。

华清池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一进大门,只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对称,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湖面平如明镜,亭台倒映,垂柳拂岸。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沉香殿和宜春殿东西相对,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贵妃池”建筑群。

5天4夜经典游

DAY1
1 大雁塔→2 兴庆宫→3 大唐不夜城

大雁塔是我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它具有独特的魅力,以致很多游客说:“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高64.5米,塔身7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攀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供游客凭栏远眺,俯瞰整个西安古城的风貌。

兴庆宫曾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旧宅,也是唐玄宗(唐明皇)时代的国家政治中心所在,他和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在这里。宫内建有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规模恢宏,气势雄伟。20世纪50年代通过整修,兴庆宫被辟为兴庆宫公园,成为西安最大的公园。目前园内湖山秀水、景色迷人,是极好的旅游、观光之地。

大唐不夜城被称为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商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天堂。这里仿建了许多古建筑,特别是西安音乐厅、西安大剧院、曲江电影城、陕西艺术家展廊四大文化建筑,非常引人入胜。此外,每当夜幕来临,这里的LED灯柱在古城夜色中亮起,使不夜城更加焕发出“不夜”之魅。游客漫步在大唐不夜城的中轴景观大道上,仿佛回到了鼎盛的唐王朝。

DAY2
1 易俗大剧院→2 五一饭店→3 榜眼及第高府

易俗大剧院:易俗社成立于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既受到全国戏剧改良运动的影响,又是陕西辛亥革命的直接产物。其办社宗旨就是通过编写新戏曲,达到开发民智、移风易俗的目的。

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得先从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开始。那么,推演一下——要想感受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就请从欣赏这个地方的戏曲开始。来到西安,就一定要看秦腔表演。易俗社的成立,本身就为秦腔各项艺术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较为稳定的艺术创作空间。老教练陈雨农先生和许多名演员在秦腔艺术上进行了辛勤的探索和创造,尤其在音乐唱腔方面一扫昔日的粗俗之风,使秦腔的唱腔变得细致、优美,形成了易俗社在秦腔音乐唱腔方面激越而委婉、昂扬而细腻、典雅、清新的艺术风格。许多剧目被电台和电视台录音、录像。易俗社历经90多年的探索实践,在管理、教学、剧目、表演等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剧社特有的艺术风格,为秦腔艺术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易俗社是全国仅有的几个历史最长的戏曲班社之一,闻名于全国戏剧界。

在这里观看易俗社的经典剧目,会自然地给观众一种原汁原味的艺术享受。特别是这个剧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在这里曾演绎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作为历史的见证是其他任何剧场都无法代替的。

五一饭店历史悠久,过去叫“豫顺楼”,以做淮扬菜著名。1942年,时任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的杜月笙在胡宗南的再三邀请下,携带其三太太吴佩豪来到了西安。胡宗南特别高兴,特地在当时西安城最抢眼的饭店——钟楼东边的豫顺楼饭庄宴请杜月笙夫妇。当时的豫顺楼饭庄以淮扬菜为主,于是以一道炒鳝糊征服了杜月笙的味觉!杜月笙夹了一小块炒鳝糊放入口中顿感甜咸适中、咸中微甜、鲜嫩无比,又连续吃了两口,他没想到在西安能吃到这么正宗的淮扬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杜月笙再次来到西安,经历了七年风风雨雨的豫顺楼饭庄几经易主,生意也早已不比从前。出于对豫顺楼的好感,杜月笙花巨款买下了豫顺楼饭庄,把它变成了“通商银行”和“北洋医院”。1952年民族资本家蔡鸿斌先生为了继续发扬当年豫顺楼饭庄的淮扬菜,也为了纪念父亲经营“锦江”生意的成功,买下这座楼并改名为“锦江饭店”,还由书法大师岳松林书写了店名。锦江饭店的名声再次鹊起,成为当年西安有名的大饭庄。1955年公私合营,锦江饭店改名“西安第一食堂”。1969年,第一食堂正式更名为“西安五一饭店”并沿用至今。

榜眼及第高府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同治十年(1871),高家子嗣高岳崧高中榜眼,获赐“榜眼及第”匾。榜眼及第高府在回民街钟鼓楼入口的北院门后段,门栏不大却很深。内院里可以看皮影戏,一进门右手边的小屋子就是表演的场所,很逼仄简陋,可供选择的戏目大多欢快幽默、热闹非凡,如三打白骨精、猪八戒背媳妇、卖货郎等。秦腔三个人一场戏,嗓子说不上多好,却是一股子生活的气息,让人深深地感受着关中人的生活。

它是西安现今保留最完整、时间最久远的一所宅院,也是西安地区少有的三院四进式民居。现在的榜眼及第高府整体构架保存得不错,那几盏写着“高”字的大红灯笼、古老的门窗,都颇具历史韵味。

DAY3
1 碑林博物馆→2 湘子庙

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近千年历史“西安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1万余件。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庙旧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等多为明清建筑,并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座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陈列于小殿两侧的唐景云钟、大夏石马都是国宝级的艺术精品。其中景云钟铸于唐朝,已有千年的历史,音质纯美,钟声清晰洪亮,钟上还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一段铭文,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年间,最初是为保藏因唐末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著名石碑而兴建的,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有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这里碑石如林,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备,名家荟萃,精品林立,令人赞叹不已。

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汉唐盛世,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汉代石刻的雄劲简练、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都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七字是由陈毅元帅亲笔所题,室内陈列着汉唐艺术精品70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

其中,陵墓石刻中的精品有东汉双兽,造型综合了狮、虎的特点,形象威武、活跃,动作矫健敏捷,以造型完美、手法熟练、雕刻精致而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唐昭陵六骏浮雕是以唐太宗李世民征战疆场所乘过的六匹有功战马为蓝本雕刻而成,作品比例合度、线条明快、高度写实,是唐代石刻艺术中的杰作。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石犀重达10吨,全身用几条粗壮的线条勾勒出犀的特点,整体比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

碑林博物馆拥有如此浩瀚的藏品、卓越的书法和艺术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菽”“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书库”。作为西安最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之一,这里每年都吸引着约60万海内外游客。

湘子庙建于宋朝,盛于元、明两代,系全真道观。灵官殿、湘祖殿、三清殿、藏经楼及偏殿等皆精美不群,供奉有湘祖、灵官、三清、药王、财神、马王、关帝、文昌诸神。后虽屡经殿毁庙缩,然殿堂如故,湘子信仰依然,可见道家文化风范。

湘子庙由寺庙区、南院和北院构成。其中寺庙区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由广场、山门、香泉、偏殿、灵光殿组成;后部系大殿,即湘祖殿。寺院有千年老槐,愈加清幽。庙堂青砖红柱,檐角高翘,镂刻精美,古朴典雅。院中有一口井,即香泉。

据传,古代西安井水均为苦水,而韩湘子用此井水酿成了美酒。“苦水”怎能酿美酒?一般人不相信,有所顾虑,于是欲饮不饮、迟疑不决。韩湘子见众人迟疑,信口吟道:“真酒无苦,真水无香,苦尽甘来,玉露琼浆。”吟罢,立即将酒倒入院中水井之内,井内立刻飘出一股酒香,令人馋涎欲滴。有人忙取桶打水试尝,并无酒味,入口却甘美无比、清热解渴、润肺和脾;洗头洗脸,清爽滑腻;洗身冲澡,体肤光洁润舒、嫩柔增色、体态轻盈。世人便将韩湘子住处之井称“香泉”,“香泉”即“湘泉”也。自此,西安城内才有了甜水井及西门大井的甜水。

DAY4
1 大明宫遗址→2 兴教寺→3 杨虎城将军陵园

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北部,是唐代规模最大、最辉煌壮丽的一座宫殿。宫墙内面积3.2平方千米,总面积相当于北京紫禁城的三倍。大明宫遗址保存比较完整,埋藏丰富,是研究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大明宫是唐初规模较大的一座皇宫,位于当时长安城北的禁苑中,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宏伟。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父亲李渊修建的夏宫。工程未完,李渊已故,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而后两次易名,到神龙元年(705)大明宫的名称才固定下来。大明宫的范围很大,东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门。正门名丹凤门,正殿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此外,还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后,大明宫成为朝政活动的中心。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实测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在台基东西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故而得名。其位置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实测殿址南北长130多米,东西宽70余米。大明宫在唐末遭到破坏。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按原址3.2平方千米规划建设,既是保护区,也是现代城市生态文化公园。公园内,一些考古现场对游客开放,甚至游客可直接参与。

兴教寺西安城南20千米处的少陵原半原上,有一座中外闻名的古寺——兴教寺。兴教寺坐北朝南,门内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是佛教人士游览和瞻仰玄奘遗迹的胜地。寺内藏有明代铜佛像、缅甸玉佛像各一尊,还有历代经卷数千册。

兴教寺正殿以东的东跨院名叫“藏经院”,内建有藏经楼;西跨院名叫“慈恩塔院”,院内古柏桃李间耸立着三座舍利古塔,中间那座最高的五层塔就是玄奘法师的葬骨塔,西边的小砖塔是玄奘弟子窥基的舍利塔,东边的小砖塔是玄奘又一个弟子圆测的舍利塔。

传说当年唐肃宗曾赐玄奘塔塔额为“兴教”,塔上有像镜子一样光亮的圆形佛光,众人以为是弥勒佛显圣,便在塔旁兴建起庞大的寺院,起名兴教寺。兴教寺周围的群众中广泛流传着玄奘收将门之子为徒,以及窥基、圆测潜心学习等有趣的传说。

杨虎城将军陵园:著名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于1893年出生于陕西蒲城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反清抗暴的斗争活动,以后投身辛亥革命,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曾坚守西安八个月,抗击十倍于自己的直系军阀的进攻,有力地策应了北伐战争。1936年12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和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国家、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西安事变”以后,他被迫出国考察;“七七事变”爆发后,毅然回国准备参加抗战,但遭到蒋介石的拘捕,长期被囚禁;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被秘密杀害于重庆。为了纪念杨虎城将军,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杨虎城将军的忠骨由重庆迁葬于西安,并修建陵园。

杨虎城将军陵园背依凤栖原,北与杜公祠毗邻,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墓形制庄严,封土周围皆砌青砖;陵园经过多次整修增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进入陵园,迎面斜坡上用白玉镶嵌的“千古功臣”4个大字映入眼帘,仰头可见碑亭。拾级而上登46级石阶,就到了碑亭。“碑亭”内正中竖四方石碑一通,正面刻着1981年12月12日由叶剑英元帅所写的“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9个大字;背面刻着1984年由赵朴初书写的“1949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杨虎城将军家属的吊唁电”。再登上64级台阶,过南北窄而东西长的坪地,在一片苍苍柏林的东端有烈士宋绮云夫妇和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陵墓;西端有杨将军副官间继明和张醒民烈士的陵墓。由此处向北上16级台阶就是杨虎城将军及其夫人谢葆贞和次子拯中、幼女的寝陵;向南下8级石阶就是“杨虎城将军纪念室”。

陵墓建在一块坪地上,并列有三陵,从西向东分别是“烈士杨拯中之墓”“烈士谢葆贞之墓(6岁的拯贵与母合葬)”和“革命先烈杨虎城将军之墓”。杨虎城将军墓周长30余米,碑楼高约5米,高大宏伟,上面精雕有人物、花卉、动物,加上郁郁葱葱的柏树环绕,墓周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

DAY5
1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2 秦始皇陵→2 鸿门宴遗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一经发现便轰动中外,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而享誉海内外。目前,秦始皇兵马俑分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呈长方形,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是秦俑坑中的精华,其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呈“凹”字形,虽然规模最小,但这里的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每位游客参观完秦始皇兵马俑,无不惊叹、赞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术。

秦始皇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整个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陵冢是其核心部分,现存陵冢高43米,坐西面东。由于现在还没有发掘,因此这里变得十分神秘,令游客向往。

鸿门宴遗址:鸿门宴是一个历史典故,1000多年前就是在今天的鸿门宴遗址上演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好戏。目前,鸿门宴遗址用青砖砌成,十米高的旗杆上飘扬着杏黄色的帅旗;台子北面建了一座蒙古包似的军帐,门口高挂“楚高军旗”;帐内有模拟当时的宴会场面,让游客仿佛置身于那个紧张又戏剧性的场面当中。 fQ/dxSZxZ4WJBs7aaD5QJxHww0HrXW02VOLCuT9/VULSKfyrLrX8ByOQbu3pe8/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