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晃错力谏贵粟

【原文选读】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 ,织而衣之也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 ,以畜 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 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 ,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 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论贵粟疏》

注释:

①食(sì)之:给他们吃。

②衣(yì)之:给他们穿。

③亡捐瘠者:没有被遗弃和瘦弱的人。亡:通“无”。捐,抛弃。

④畜:通“蓄”,积蓄、储备。

⑤不避:不让,不次于。

⑥地著(zhù):定居在某一地。

⑦再食:吃两顿饭。

⑧廪(lǐn):粮仓。

【文意疏通】

圣明的君主当政之时,百姓能够不挨饿受冻,并非是因为君主会亲自种粮食给百姓吃,亲手织布给百姓穿,而是因为他会帮助百姓开辟获得财源的途径。所以虽然在尧和大禹的时代也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的时代也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却没有被遗弃的人,也没有和瘦弱不堪的人,这是因为积蓄的物资丰富,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今四海为一家,土地面积的广阔,百姓人口的众多,都不亚于当年的商汤、夏禹之时,而且也没有发生连年的水旱灾害,可是积蓄的物资却不如商汤、夏禹的时代,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可用,就在于能够生长作物的土地还没得到全部开垦,能够利用的山林湖泊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工商手工业者,还有那些游手好闲之徒都还没有全部参与农业生产。

百姓的生活一旦贫困,就会去做坏事。生活贫困是因为物资不足,物资不足是因为不肯务农,百姓不从事农业生产,就不能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下来,而不能定居某地,就会轻易选择背井离乡,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波。如此这般,国家即使建造高大的城墙,深而险的护城河,施行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做坏事。受冻的人对于衣服不会奢求轻暖;忍饥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会奢求其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百姓们就顾不上仁义廉耻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天吃不上两顿饭,就会感到饥饿,一年不做一套新衣服穿,就会受寒受冻。如果肚子饿了没有饭吃,身上冷了没有衣服穿,那么即使是最慈爱的母亲也留不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圣君懂得此理,所以才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大量贮备粮食,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保有自己的百姓。

【义理揭示】

封建社会的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历代名君贤相首要解决的就是农业问题和民生问题。当然,晁错“贵粟”的具体手段和最终结果在历史上可谓见仁见智,但他把农业生产看成是社会的根基,着力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却体现了一个实干家的本色。 Zj9kUQMCjSmaRLnmUs7MdJCDfMYQ5YIOZO5TMoEnS5HmOHAuJ06gvXC/XLHaZS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