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管仲善政兴齐

【原文选读】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 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 则六亲 固。四维 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 ,令顺民心。”故论卑 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 ,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 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 ,政之宝也。”

《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

①通货:交换货物,贸易。

②上服度:居上位者服从礼制。

③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④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⑤原:通“源”,源头。

⑥论卑:指政令符合下情。

⑦权衡:比较利弊。

⑧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被遣送回国。蔡君随即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⑨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借口楚不按规定向周王室进贡而伐楚。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

⑩令燕修召公之政: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并让燕君按召公时代的制度重修朝政,纳贡于周。

曹沫之约:曹沫在于柯以匕首劫持桓公,威胁桓公归还鲁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想要反悔。

信之:使之守信。

知与之为取:懂得给予就是取得。

【文意疏通】

管仲是一代名相,他在出任齐相以后,在齐国这个当时的滨海小国开展了一系列了的治理活动。他让人们开展贸易,使货物流通,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保持相同的好恶。他在《管子》一书中阐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能真正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真正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如果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一样,顺应百姓的心意而流下。”因此,政令只有符合百姓的实践情况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的,就想办法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帮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辨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时,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要懂得给予就是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义理揭示】

一代名相管仲凭借实干帮助齐桓公完成了春秋霸业,这一点自然不遑多论,但在今天看来还有两点比称霸更为重要。其一是他的改革精神。在“仓禀实而知礼节”认识的基础上,他能够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大胆清理行政措施——“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相信生活在这个时期的齐国人不仅能享受国家强大的荣耀,幸福指数也必然很高。其二是他超越君主的见识。正是他的存在,让齐桓公的几次出征都不再是呈私人之欲,而是以巩固周王权为目的合乎礼义的行为。也许对齐桓公来说这不过是借口,但从历史进步角度来说,管仲为华夏带来的确是一股正能量。因此说齐桓公“一匡天下”,绝非虚言。 UOvQAREhboqkZ5rtx9iuzXBt1/bWycNSTJSbQ+Av9bnawZw1D5hz73f48FnThB9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