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一、苏轼造福钱塘

【原文选读】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 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 ,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 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 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 ,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 ,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 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 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 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宋史·苏轼传》

注释:

①路:宋元时代的行政区域名。

②僧牒: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

③粜(tiào):卖米。

④裒(póu)羡缗(mín):聚集多余的钱。缗,成串的铜钱,一串一千文。

⑤葑(fèng):菰根,即茭白根,多生在浅水中,形成后文的葑田。

⑥江潮:即钱塘江潮水。

⑦堰闸:堰坝和闸门。

⑧芟:割。

⑨收其利:指种菱人上交的租钱。

⑩募:招募。

【文意疏通】

苏轼到任杭州太守之后,正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地区上供米粮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粮仓的米,煮了很多粥,熬了很多药,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通常比别处多些。”于是四处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医院,并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情的发生。

杭州原本因为离海较近,当地泉水又咸又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地,灌溉土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当政,每年都疏浚治理,直到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堆积成田,剩下的水面已经没有多少了。同时运河的便利也丧失了,全靠钱塘江中的潮水供水,让船在市中行驶。潮水带来了很多淤泥,三年就得淘挖一次,这份繁重的工作成了百姓的大灾难,淤泥也让六口井几乎荒废了。苏轼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茅山的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让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铲去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吴地人种菱,到春天常加拔除,不留寸草。于是苏轼招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收取的钱准备用来修湖时使用,取来救荒剩余的钱一万缗、粮一万石,和请求得到的剃度僧人文牒一百份来招募工役。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美的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义理揭示】

作为文豪的苏轼是众人都熟悉的,但从上面这两段文字看到的却是他为政一方,以实干造福百姓的具体措施。

他上任时正赶上杭州疫情和饥荒并作,他不但及时向朝廷汇报,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负担,还亲自投入到救济灾民之中,并且自掏腰包建造医院,预防疫情。唐代整治西湖的措施很有效,苏轼就按照其方式,重修西湖,不但解决了通航不便、西湖缺水、南北通行等一系列问题,他还因势利导,既让种菱人得到了实惠,又让修湖资金得到了保障,还给西湖增添了“苏堤春晓”的美好景致,让人们至今怀念他的风采。 DqkzRbybHbl0mu2FjXUC4oWhYkBkck2V3eX/bn2GU8Y7XpwJQwxuojMVfawjmq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