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2章 |

兵力原则

在决战之地投入尽可能多的兵力。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企业里常有人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意思是争第一要比保第一容易。

忘了这种说法吧。这些人只不过是在制造神秘感罢了,他们对研究社会学更感兴趣,而不愿承认商业竞争的现实。

这是美国内战时的内森·贝德福德·福里斯特(NathanBedford Forrest)将军,他曾完美地描述了战争的根本要义:“在第一时间,集结最多的兵力到达战场。”

事实上,在商业中保持第一远比取得第一容易。领导者是山巅之王,他可以利用兵力原则进行竞争。

兵力原则是所有战争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其本质是弱肉强食法则—大鱼吃小鱼,大企业击垮小企业。

交战中的数学法则

研究交战中的数学法则后,你就会发现为什么通常都是大企业获胜。假设两军交战,红军有9名士兵,蓝军只有6名士兵,红军占有50%的数量优势。人数可以是9个人对6个人,也可以是90人对60人,或者9000人对6000人,不管数量到底是多少,比例原则相同。

再假设,平均每3发子弹中有一发能射杀1名士兵。

第一轮交火后,战局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红军由9:6的优势转变为7:3的优势。红军50%的兵力优势变为大于100%。

随着战火的蔓延,这种致命的倍增效应仍在不断继续。

第二轮交火后,数字会变为红军以6:1占绝对优势。

第三轮交火后,蓝军就被彻底歼灭了。

再来看一下双方的伤亡情况。优势兵力(红军)的伤亡人数仅是劣势兵力(蓝军)的一半。

交战之初,红军以9:6的优势在人数上胜出蓝军。

第一轮交火后,红军人数以7:3超过蓝军。

第二轮交火后,红军人数以6:1占绝对优势。

第三轮交火后,蓝军被彻底歼灭。

这一结果可能同好莱坞电影中那些虚构的场景正好相反。在那些电影里,几个美国大兵消灭了大批日本兵,然后壮烈牺牲。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大众汽车的甲壳虫要是和通用汽车的大巴正面相撞会怎样呢?你会看到,大巴只是在保险杆上撞出了一些划痕,而甲壳虫却被撞成了一张薄饼。你的体形越大,对方损伤就越严重。

这两辆车产生了动量交换,这是物理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大而重的车受到的损伤比小而轻的车要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的胜利并没有秘密可言。德军有2名士兵,盟军就有4名士兵;德军有4名士兵,盟军就有8名士兵。德国实际上开创了现代战争模式,然而即使它拥有丰富的技巧和经验,以及拥有像埃尔温·隆美尔和冯·伦德施泰特这样的统帅,也无法改变交战中的数学法则。

在军事上,兵力数字太重要了。多数军队的情报部门都有一项工作叫作战斗部署,它会告知指挥官敌军的规模、方位和作战特点[在威廉C.威斯特摩兰 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官司中,其关键就在于越南战争中战略部署的文件是否伪造]。

埃尔温·隆美尔将军被称为“沙漠之狐”,他是北非战场杰出的战地指挥官。后来,他参加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不幸因行动失败而丧生。

商战中的数学法则

两家企业正面交锋时,上述原则同样适用。上帝总是站在销售队伍更庞大的一方,在一个全新的市场上,拥有更大销售队伍的企业最终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市场一旦被分割开来,占有更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将继续从小企业那里抢走生意。大企业有能力担负起更高的广告预算、更多的调研活动、更多的销售门店等。难怪“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难道小企业就没有前途了吗?当然有,这就是我们写本书的原因之一。通用汽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以及IBM公司不用研究克劳塞维茨的理论也能获胜。

但是,市场份额较小的小企业有必要像战地指挥官一样思考问题。小企业必须把战争第一原则即兵力原则牢记在心。拿破仑说过:“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军队,其战争艺术在于在进攻点和防守点比敌军投入更多的兵力。”

卡斯特 (Custer)若能让苏族人分散兵力进攻山头的话,可能会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英雄。

在密歇根州的门罗市有一座卡斯特将军的雕像,这位将军西点军校毕业时在班里排名倒数第一。在小巨角河战役中,他分散了兵力,导致自己的军队全军覆没。愚蠢者也能得到纪念,但不幸的是,通常是在他们死后才获得。

将军知道兵力原则的重要性,知道兵力数量优势远比优秀士兵和精良武器重要,因此他们花费许多时间研究敌军的作战部署。然而,为了鼓舞士气,将军会告诉士兵:他们非常优秀,他们的装备非常精良。

正如巴顿将军所说:“现在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食物、最精良的装备、最高昂的士气,还有最棒的士兵。天哪,我还真可怜我们要对付的那帮家伙。”

许多商业领袖对下属也是这么说,但却成为自己言论的牺牲品,特别是陷入了“员工更优秀”和“产品更好”的谬误。

“员工更优秀”的谬误

管理者很容易让自己的员工相信,即便在逆境中,企业依靠更优秀的员工也能够获胜。这也是员工想听到的。

当然,在商战中,质量和数量一样,也是决定胜败的一个因素。但事实上,数量优势却以绝对的优越性压倒质量差异。

毫无疑问,在全美橄榄球联赛中,如果让最弱的球队以12人对抗最强球队的11人,这个弱队很可能会获胜。

在商业中,员工数量越多,形成质量优势就会越困难。

一个头脑清醒的管理者,不会把销售动员会上鼓舞士气的讲话同商业战场的现实混为一谈。一位优秀的将军也不会让战略建立在依靠优秀士兵的基础上。威灵顿说:“我们的军队都是些人渣组成的,他们完全是人渣。”

雇用更加优秀的员工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但是公司越大,员工就越趋于平均水平。赢家和输家的差别很少在于员工方面,而几乎总是在战略上。管理学教科书一直主张,要想扭转一家企业的颓势,第一步就是雇用更优秀的人才,然后让这些人琢磨出更好的战略。但是,高级人才为何要去一家面临困境的企业呢?更有效的方式是制定一个更好的战略,更好的战略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

很显然,如果你在企业里用威灵顿的话描述你的队伍,你会遇到大麻烦。管理者应该告诉员工他们是多么优秀,但不要指望靠优秀员工来打胜仗。

打胜仗靠的是卓越的战略。

然而,许多企业都紧抱着优秀员工策略不放。他们坚信能招募到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员工,以为制订更好的培训计划就能让他们保住人才优势。

任何学过统计学的人都会嘲笑这种信条。虽然集结优秀分子组成骨干力量是可能的,但企业越大,员工整体水平就越趋于平均水准。

在巨型企业中,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完全由优秀员工组成的团队可能性几乎为零。

据统计,IBM公司有369545名员工,而且数量还在迅速增长。从数量上看,IBM有更多的白领职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更聪明。

IBM正在用艾森豪威尔的方式打赢了计算机战。对手有2个人时,IBM就有4个人;对手有4个人时,IBM就有8个。

“产品更好”的谬误

在许多管理者头脑中另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是,他们认为用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能帮助企业打赢商战。

这种想法的假设是:“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换句话说,如果企业确实拥有更好的产品,只需找一家优秀的广告公司,把这一事实传播给潜在顾客,再让一支优秀的销售队伍来实现交易。

许多商业人士都认为,真理站在他们这边,而他们唯一的问题就是要改变顾客心智中的错误认知。

我们把这种思维叫作“由内而外的思维”。企业很清楚自己产品更好的“事实”,以为广告公司或销售队伍也能用这种事实,澄清扎根于顾客头脑中的错误认知。

更好的方法是把顾客的认知视为事实,然后加以利用。安飞士承认其在租车顾客心智中排名第二,根据这一认知,安飞士说:“安飞士在租车业只是排名第二,那为什么选择我们呢?因为我们更努力。”

这肯定行不通,广告和销售绝不可能那么容易改变一个“错误认知”。

什么才是事实?每个顾客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暗箱,面对广告或推销说辞时,他会审阅暗箱里的内容,然后做出“对”或“错”的判断。

在今天的商业竞争中,最白费力气的事就是企图改变人的心智。心智认知一旦形成,几乎无法改变。

到底什么才是事实?事实就是顾客脑子里的认知。这可能不是你认同的事实,但这是你唯一可以着手的事实—你必须先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再应对。

“如果你真那么聪明,你怎么没富起来呢?”

就算你成功地让顾客信服你的产品质量胜过竞争对手,顾客很快就有了第二个想法:“嘿,既然你的计算机比IBM的还好,你怎么没像IBM那样成为第一呢?”

就算你说服了一些人的心智站在你这一边,但他们很快就让那些尚未被说服的多数人动摇他们的判断。

如果你真那么聪明的话,为什么没能富起来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商战中,你不能仅靠“事实”打胜仗。

当然还有这么一种幻想,即从长远看来,更好的产品会最终获胜。然而,不管是战争史还是商业史,都是由胜者而非败者撰写的。

赢家总是对的。胜利者总是拥有更好的产品,也只有他们总是这么说。 roOeREKUQNw9N1ZB6TJHj9/mETolKhPo2LyQHRYgaUOH7OLHlGjSrmmB5yrIqh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