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宝宝不停流口水,喝补脾粥好得快

症状: 小儿流涎症(脾虚型)

偏方: 取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研为细末备用;将大米煮成薄粥,待粥将熟时,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趁热服食。每日早晚两次,连用5天。

“十个娃娃十个流”,流口水似乎是小宝宝的专利。在六个月到三岁期间,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如果宝宝牙长齐了,还不时“垂涎三尺”,那就得当心了。

曾女士的宝宝从五个半月时开始流口水,三岁多了都没停,每天衣服胸口前都湿了一片,晚上睡觉也流口水,总是湿枕头。看过很多医生,身体的各方面检查均为正常,但是口水就是不断。后来,曾女士听人说中医对这个有办法,就来找我看病。

宝宝流口水的现象,古代医家称之为“滞颐”,是指唾液不自觉地从口内溢出来,多见于六个月到三岁的宝宝。新生婴儿由于唾液分泌量少,很少会流口水,等六个月大时开始长牙齿,牙床痒痒刺激唾液分泌,但这个时候他们口腔较浅,不懂得通过吞咽来调节,口水就会不断流出来,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大部分孩子在两岁之前能逐渐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停止流口水。

那么,孩子两三岁后还流口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很可能是孩子口腔内患有炎症,鹅口疮、口腔溃疡、牙周炎、咽炎等,都可能会刺激口腔腺体分泌,导致口水多。另外,一些重大疾病也会导致孩子流口水,比如面部神经麻痹、智障等,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宝宝流口水是脾虚,需要熬点补脾粥来调理。

我见曾女士的小孩流的口水清稀,没有什么异味,又掰开孩子的嘴瞧了瞧,口腔也没有异常。听说这孩子食欲不好,大便软稀,再加上面诊把脉,我基本就清楚了病因。

中医认为,小孩流口水是脾胃湿热,或脾胃虚弱,不能摄纳津液所致。脾胃湿热的孩子流的口水黏稠,口气重,舌红苔黄,指纹色紫,还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治疗时宜清热祛湿。脾气虚的孩子则食欲不佳,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曾女士的孩子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按照中医的理论,脾虚的人面部肌肉容易松弛,加上口腔内腺体分泌物多,睡觉时不能自主咽口水,口水很自然就流出来。

我告诉曾女士,脾虚主要与饮食不节制有关。孩子三餐无规律,暴饮暴食,或过量吃甜食、生冷油腻的食物,都会导致脾虚。曾女士连连点头,说这孩子平时是老人带,确实不太规律,甜食也吃得多,以后真得注意了。

对于脾虚的孩子,补脾益气才是治疗的根本,于是我给曾女士推荐了一个偏方:取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一并研为细末备用;将大米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趁热服食。每日早晚两次,连用5天。

中医认为,益智仁可温补固摄,暖脾、止泻、摄唾,温肾、固精、缩尿;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现代研究发现,益智仁含挥发油、益智仁酮、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多种氨基酸、脂肪酸等,益智仁煎剂具有健胃、抗利尿、减少唾液分泌的作用;而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松弛消化道平滑肌,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两者合用,对脾虚造成的小儿流涎症有很好的疗效。

我嘱咐曾女士,平时可给小孩吃健脾食物,如芡实、山药、薏米、莲子、大枣、栗子、胡萝卜、香菇、扁豆等,只要不过量,慢慢就能把脾胃给调过来。曾女士的宝宝按我的方子服用了一个疗程,口水量逐渐减少,之后她继续给宝宝调养,一个月后就彻底止住了口水。 KoUEQBotrLfvk7ku+dMbIj9YM81/H9CEqYrLEODrkEcnOI2OPB+zBJ8L4j9X9V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