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就是替别人着想

原文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华杉详解

齐宣王讨伐燕国并获胜这件事,在战国历史上是个意外的闹剧。起因是燕王哙昏庸荒唐,要学习尧舜禅让之事,把国家禅让给相国子之。他自己不问政事,向子之称臣,还把国内三百石以上官吏印信收回,交给子之重新任命。相当于全国干部就地免职,由子之重新任命再返聘上岗,以示权力属于子之。

子之受禅让而为燕王,别人怎么会服气呢?特别是燕王哙的太子:父王把王位禅让给别人,我这太子算怎么回事?

子之搞了三年,把燕国搞得很乱。燕太子平、将军市被一同起兵要推翻子之,结果反被子之打败,两人都被杀,燕国大乱,百姓恐惧。齐国就在这个时候起兵伐燕,占领了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走,后来也被齐军抓住杀死。

齐宣王问孟子说:“燕国既然被我打下来,其土地百姓,就都该为我所有了。但是,有人劝我说,利不可贪,不应该吞并燕国;又有人跟我说,机不可失,应该吞并。我以一万辆兵车的实力,攻伐同样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拿下了,这不是人力可以达到的,一定是天意。天予弗取,反遭其祸。老师您的意见呢?”

齐宣王打下了燕国,当然是想吞并。但是又听到反对的意见,所以他想听听孟子的说法,再拿主意。

孟子说:“如果合并燕国,合乎燕国百姓的意愿,让他们高兴,那就合并。古人也有这样的先例,就是周武王。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大家都愿意呀!

“反过来,如果合并燕国,不合乎燕国百姓的意愿,燕国百姓还思恋故主,不愿意加入齐国,那就不要合并。古人也有这样的先例,就是周文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他的实力已经足以推翻商朝。但是他觉得纣王还没到天怨人怒的程度,商朝百姓还对国家有凝聚力,他就仍然对纣王执臣子礼。

“所以取与不取,都在于顺应民意,在于百姓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不在于自己的欲望。以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攻伐另一个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这本是势均力敌之战,但是燕国百姓竟然用筐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水去迎接大王您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什么原因呢?就是燕国政治暴烈,把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希望得到拯救啊!但是,如果您占领燕国之后,仗着自己强大,更加严酷地对待燕国百姓,让那水更深、火更热,那百姓就会像当初希望您去救他们一样,再去希望别人把他们从您的压迫下解放出来。那时运就变了,今天您能五十天攻下燕国,明天别人就能五十天再攻下您!”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华杉详解

齐宣王占领了燕国,其他诸侯当然不干了。一来,是打破了战略均势,一个实力加倍的齐国对他们没什么好处;二来,凭什么让齐国吞并燕国呢?所以其他国家就开始谋划要伐齐救燕。齐宣王面临列国的政治军事压力,又来问孟子:“寡人取燕之后,诸侯列国心里都不平衡,要举兵来打我,老师有何良策,可以对付他们呢?”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纵横七十里的地盘就可以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但却没听说过有一千里土地的大国还害怕别国的。关键还在于你是不是行仁政,是不是代表正义!

“《尚书》上说:‘商汤征伐,是从葛国开始。’葛国国君荒淫无道,人神共愤,商汤讨伐他,不仅葛国百姓欢迎商汤,全天下的百姓都相信商汤。商汤攻伐东边的国家,西边国家的百姓就有怨言;商汤攻打南边的国家,北边的百姓就有怨言,都说:‘怎么先打他们啊?应该先打我们啊!我们的国君,比他们的还坏!我们的日子,比他们的还苦!怎么也该先解放我们啊!怎么还把他们放前面呢!’天下的百姓盼望商汤来攻打他们的国家,就像久旱的大地,盼望着一场大雨。当商汤的军队打过来,他们没有一个躲避战火的,商人照样开门营业,农民照样下地耕种,因为人人都知道商汤的军队不会伤害他们。商汤诛杀他们的暴君,抚慰被残害的百姓,他的来到就像天上降下甘霖,老百姓都欢欣鼓舞。《尚书》上说:‘傒我后,后来其苏。’(傒,是等待;后,是君王。等待我们仁德的君王,他终于来了!生不如死的我们,也就复活了。)今天燕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您去征伐他,老百姓以为您是来解救他们的,都用筐盛着饭、用壶装着水,来迎接您的军队。结果呢,您杀掉他们的父兄,掳掠他们的子弟,毁掉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国宝,这怎么可以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扩大了一倍,而且还暴虐无道,各国当然会联合起来,成立联军,要和齐国作战。您现在赶紧发布命令,放回他们的老人和小孩,停止搬运他们的国宝。然后和燕国百姓协商,为他们扶立一位新君,然后自己从燕国撤军。这样做的话,令各国撤兵还来得及。想吞并燕国,那是门都没有了。”

齐宣王之前不是问孟子齐桓晋文之道吗?孟子当时不愿意回答他的问题,因为孟子想引导他上王道,不想跟他谈霸道。而现在在燕国这件事上,孟子在这里回答他的,就是标准的齐桓晋文之道了。如果是齐桓公或者晋文公处理这件事,他们就一定会这么做的。不过齐宣王不仅听不懂王道,也不是霸道的料,他没法给天下诸侯当大哥。所谓霸道,不是你可以霸占别人的东西,而是你能维护世界和平,为大家提供保护。别的国家内乱,霸主的责任是出兵平乱,为他再立新君,稳定均势,而不是趁火打劫。大哥要罩着小弟们,谁要是欺负别人,大哥都能主持公道,扶弱锄强。如果自己吞并小弟,那还叫大哥吗?其他小弟还不得赶紧联合起来灭了你啊?

齐宣王不懂得收手,最后还是由赵国出手。赵武灵王把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请到赵,立为燕王,在燕国百姓的支持下,派将军乐池送回燕国,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是赵国立的,他当然亲近赵国,痛恨齐国。三十年后,燕昭王为报齐灭国之仇,在乐毅的指挥下,统帅燕国及赵、秦、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使齐国只剩下即墨、莒这两座孤城。尽管最后依靠田单的火牛阵破敌复国,但齐国却从此衰落下去。

最后还是说回一个道理,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忠恕之道,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任何时候,你得先想着别人,要让别人活,你才能活。要让别人活得好,你才能活得好。不光是对“别人”如此,对血海深仇的敌人也是如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美三国逼着德国签下《凡尔赛和约》,承诺远远超出德国支付能力的战争赔款。当时的英国财政部官员,也就是后来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凯恩斯,参与了和约制定的谈判过程,他坚决反对如此严苛地对待德国。在和约签订后,凯恩斯迅速写了一本书《和平的经济后果》,批评《凡尔赛和约》的荒谬,说这是一份将德国百姓逼上绝路的和约。他说要德国赔多少,不是去计算你损失了多少,而是看德国有多大支付能力。而当时的德国,由于战败,输得底裤都没了,还需要战胜国借钱给他才活得下去。这份巨额赔款的和约,只会逼他违约,并带来可怕的后果。按照凯恩斯自己设计的和约方案,不仅要放弃(或尽量降低)对德国的赔款要求,而且战胜国要致力于帮助德国经济复苏,重新站立起来,共同恢复文明的秩序和繁荣。

结果被凯恩斯不幸言中,《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果然违约,导致希特勒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和燕昭王报复齐国何其相似!

而二战后的处理,正是吸取了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的教训,也继承了凯恩斯对一战善后处理的精神,不仅没有战争赔款,而且有“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德国和日本都在美国的帮助下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富裕和文明的国家之一。推翻的只是统治者,拯救的是百姓,这就是孟子的战争思想。孟子不反战,而且支持发动干预他国内政的战争。但前提是,你要一心解放那暴政下的百姓,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坚持下去,全天下的人都想归附你,你就能以王道王天下。

原文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华杉详解

哄,是战斗的声音。孟子是邹国人,邹国和鲁国发生冲突,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斗,我们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呢,袖手旁观,没有一个为国牺牲的!这些顽劣刁民,我真想杀了他们!但是杀谁呢?这又不像聚众滋事,我还能杀几个带头的。这种见死不救,说不上谁带头,也没法把那么多人都杀了。但要是不杀吧,就更加纵容了这种对政府官吏见死不救的行为,我看不下去!您说怎么办呢?”

邹穆公遇到的,是治理国家最失败的一种情况,叫“民心已不可用”。老百姓对政府,没有一点指望,也没有一点感情,政府有什么事要动员大家,根本动员不起来,以至于发展到政府官员在赴国难而死,而老百姓都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地步。

孟子说:“我们自己的百姓,为什么对自己的官吏见死不救呢?为什么对与敌国的交战袖手旁观呢?那一定是我们平时对待他们有问题!遇到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饿死而弃尸于沟壑之中;年轻力壮的,就四处逃荒,到其他国家要饭。这样的灾民,几近一千人吧!而这个时候,您的粮仓里有余粮,府库里有余钱。人人都盼着您能救助大家,让大家死中求生!而您呢?却是袖手旁观,见死不救。您的官吏中也没有谁站出来说话,给您打个报告,要求开仓放粮。这不是您和整个官僚阶层,都暴慢不仁、残虐下民吗?曾子说:‘切切警醒啊!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施恩得恩,施怨得怨,国家对百姓的苦难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不是一天两天了。百姓心中的怨气,一直没有机会发泄,这回碰上打仗,就也对政府官吏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一回,甚至还恨不得你多死几个呢!这叫一报还一报,怨不得百姓,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您能够行仁政,真正关心百姓疾苦,您的心意就会传递给您的官吏,他们也会关心百姓疾苦,哪里有百姓在受苦,都来向您报告,马上想方设法救助。您对老百姓是真爱,官吏们也会对老百姓有真爱,老百姓自然也用真爱回报您和您的官吏,爱护他们的上级,情愿为他们的长官牺牲了。” iguLH7DRPRtWtWsW73fFDc1H8tJ+M2yRj7SXAVNxyyRGaFxzlfqLSnKsxQVED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