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和教养的分界点在哪?
一个向外——求胜;一个向内——求安。
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自然就倾慕奢华。
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自然就有了教养。
奢华可以由金钱堆砌而成,但是优雅却自骨子里发出。
有一次跟团去日本旅游,最后一晚住在离关西机场不远的一家高级酒店。领队突然通知,酒店提供托运服务。我赶忙打包完行李,拖着两个沉重的箱子穿着酒店提供的睡衣、拖鞋就走出房门在过道等电梯,发现很多人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我,心里有点莫名其妙,直到电梯门打开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电梯里的工作人员面带微笑,用日本腔的英语,非常真诚有礼貌地告诉我不能穿睡衣、拖鞋进入酒店大堂,还怕我听不懂,指了指我脚上的拖鞋,一边急速摆手。这让我感到尴尬又为难。我住的房间是这一层离电梯最远的,我实在不想再拖着行李回去了。工作人员看出了我的不情愿,看了看我的房卡,非常耐心地问我是否需要她帮忙把行李带下去。我只好勉强同意,急匆匆地回去换衣服和鞋。
等我奔到酒店大堂,那个工作人员还守在电梯门口。见到我先验了我的房卡,又反复向我鞠躬道歉,说麻烦我这样跑了一趟。我瞬时感到无地自容,只好一个劲儿地向人家鞠躬道谢,除了为他们周全到位的服务,更为他们用自己谦逊而坚定的态度告诉我,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优雅。
优雅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时刻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既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提到优雅,我们都会想到奥黛丽·赫本。不仅因为她惊为天人的面孔,更因为她举手投足练就的优雅温柔。她时尚的风格、优雅的着装,影响至今。现在“赫本头”“赫本装”,也是大家争相模仿的典范。其实,赫本的服饰并不华贵,但却是得体的。这种得体一方面与她的气质相称,另一方面也符合场合和氛围。一个女人,将气质作为自己的衣裳,任何搭配都成了配角。
赫本的优雅除了体现在外表仪态上,还体现在她发自内心的善良。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赫本为帮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们,亲赴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孩子们呐喊、呼吁和募捐。联合国在总部为她树立起一座塑像,并命名为“奥黛丽精神”。她的优雅从内而外,相较于她的品性、气质,她的容貌不值一提。她对工作尽责勤恳,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比利·怀尔德曾言,赫本身上呈现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品质,如高贵、优雅等。“连上帝都愿意亲吻她的脸颊,她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人。”
《罗马假日》的男主角格利高里·派克曾深情回忆赫本:“她绝对是个好心肠的人,她的天性让她从不会刻薄别人或对人小气。她的个性很好,所有的人都喜欢她这一点。在演艺圈,暗箭伤人、贪心小气或是说人闲话是很常见的行为,但她却绝不会这么做。我很喜欢她,事实上,我爱她。像她这样的人,你很难不爱上她的。”
在这个人人追逐物质的年代,如果我们还只是岌岌追求物质,而不关注内在的精神需求,那就完全谈不上品质生活,而只是流于庸俗。只有内心高尚、富有教养的人,举手投足间才能尽显优雅。
梁文道先生曾在《奢华与教养》里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就以一双手工定制的皮鞋来说吧,它是很贵,但它可以穿上一二十年,这里头的学问不是它本身的质量,而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
首先,你会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势是端正的,不会在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其次,你愿意花点时间和心思去护理它,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它拂尘拭灰,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权当一种调剂身心的休息活动。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十几年后,它略显老态,但不腐旧,看得出是经过了不错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对它的爱惜。这叫作绅士。
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随便花钱,朝秦暮楚。他的品位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奢华的物质不能说明品位、修养,但对物质、对生活的态度却能。真正有教养的人,不做物质的奴隶,不需要奢华的装饰,就能将优雅融入骨子里。
一个人美丽与否,与个人欣赏眼光有关,但一个人是不是优雅,有没有教养,都体现在了他的言谈举止中。优雅、有教养的人,奢华的点缀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拥有了教养,你的内心就会变得高尚,你自己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奢侈品。
外表和金钱,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缩水。但优雅和教养,是到老都不会贬值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