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中国政府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布了一个名为《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的文件。这是一个指导在今后若干年内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的在于降低国家和民众的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众所周知,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是严重危害我国民众生命健康的疾病。这些疾病耗用了国家卫生资源的70%以上,所造成的死亡已占人口总死亡数的86.6%,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之事。前述规划以“降低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核心目标,设置了16项主要的量化指标,如到2025年,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15%、总体癌症的5年生存率提高10%、70岁以下人群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下降15%,还提出15岁以上人群的吸烟率到2025年应降至20%以下、人均每日盐的摄入量应下降15%等等。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医疗卫生系统自是责无旁贷,但是显然,这项工作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集全社会之力积极推进,方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自然都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这是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而言的。另一方面,防治慢性病的目的是为了增进民众的健康,政府有责任从政策层面作出部署,但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人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主动地去争取健康、维护健康。
慢性病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代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许多慢性病是属于“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若干基因所表达的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它们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遗传性疾病,遗传因素只是使得人们对某些致病的因素更加“易感”,即更容易受到影响罢了。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致病因素”。慢性病的致病因素在哪里?现代科学研究有力地给出了答案:许多,甚至几乎80%,即在人们的生活行为之中。许多慢性疾病甚至可以称之为“生活方式病”,即因不良的生活行为所导致的疾病。
这些年来,说到健康,人们往往十分关注诸如雾霾、PM2.5、食品添加剂、转基因农作物等话题,当然,这也是十分必要的。政府为保障民众健康确实应该加强环境保护、严格监管食品卫生、谨慎对待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推广。但是,一位一天吸一包烟的人,吸入的有害物质肯定多于在雾霾天气中吸入的有害物质,何况吸烟的人也还是会吸入大气中的PM2.5,而且还会造就影响周围人群的“二手烟”。长年高脂、高盐的饮食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肯定大于食用几个含有“苏丹红”的咸鸭蛋……
此次颁布的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2016年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对此已经给出了具体的目标:2030年达到79岁,较现在提高3岁。这实在是一个十分鼓舞人心之事。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曾指出: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人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欲达这一目标,必须如规划中所指出的要“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在几十年的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而其动力应来自对健康责任的理解:“健康是自己的”,这句话许多人都赞同,并且是经常放在口边说的,但是,健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健康是要自己去争取的。
此次发布的“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这个提法似乎首次见于政府的文件。但是这个道理却是意义深刻但又不难理解的——就如钱包是你自己的,它不满,责任不在银行;弄丢了,责任不在公安是一样的。
健康是一种责任,是每个人对社会、对家庭,也是对自己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