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焦虑曲线:影响目标的合情合理性(孩子总是达不到目标怎么办)

晚上九点半了,有个妈妈跟我联系,又气又急,说他的孩子到现在都没有写完作业,作业也不多,顶多半小时的作业,现在三个多小时了,孩子磨磨蹭蹭,根本就不想写,妈妈一再催促,甚至动手打了孩子。

父母常常不理解,为什么半小时的作业,孩子要写三四个小时?为什么孩子写作业总是磨蹭拖拉、不催不动?为什么几分钟的起床穿衣,孩子需要半小时在催促下才能完成?……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焦虑曲线”。

(一)什么是焦虑曲线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绩效)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见图1-3)。具体是: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图1-3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焦虑曲线)

(二)压力效应的变化:从乏力区到破坏区

焦虑曲线反映了一个人承受的压力与压力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呈现出乏力区、舒适区、发展区、潜能区、破坏区。一般来说,压力会带来心理焦虑。随着压力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焦虑程度也会发生变化,而心理焦虑程度的提高,在前四个区内都呈现出人们行动力的增强,产生压力效应,绩效提高。但到了破坏区后,压力效应反而迅速减低,工作效率低。这就是说,在不同区域内所产生的压力效应是不同的。

在乏力区,压力效应很小,没有压力可言,因此,总处于一种乏力状态,绩效低。在舒适区,压力效应虽有,但不太明显,因为在该区内,人们感到很舒适,“站着就能摘到果实”,因此,也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只是一般应付即可。在发展区,压力效应强度增大,因为进入发展区压力便增大,为了减轻压力,回到舒适区,人们便做出了各种努力,从而产生了“跳一跳摘到果实”的高绩效。可见,在发展区人们如果要想产生高绩效就必须付出努力。在潜能区,绩效达到了极致水平,是一种超能力的发挥。因为,在常规情况下,人们遇到的这一区域的压力是无法应付的。怎么办?此时,便动用了潜意识中的潜能,以致产生“应激性”的压力效应。按照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以及世界著名潜能大师伯恩·催西等人的研究,其效应比平常高达三万倍以上。

可见,在潜能区人们欲要产生压力效应就必须做出超常的努力。在破坏区,压力效应迅速降低,以致趋于零效应,甚至负效应。这就是说,在这一区域,人们面对强大的压力已无能为力,十分沮丧,在行为上表现出放弃、倒退的行为,有时还会出现精神崩溃、心理受挫、行为失常等变态现象。

(三)目标要在舒适区和发展区之间才有效

焦虑曲线表明,如果孩子的心理压力在中等焦虑水平之前,即从乏力区到潜能区之间,父母的提醒、催促会加大孩子的紧张程度,孩子的工作效率是越来越高的。但是超过中等水平,孩子立即进入破坏区,工作效率迅速下降,甚至是负的。

如一晚上没写完作业的孩子,刚开始妈妈提醒、催促了几次,孩子不情愿地去写作业;妈妈觉得孩子作业写得很乱,要求重写;孩子更不愿意了,开始磨蹭、小动作不断,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压力持续增大,经历了乏力区、舒适区、发展区等,孩子虽然不情愿,但是比较合作。直到妈妈生气发脾气,批评、责罚孩子,就进入破坏区,产生零效应、负效应,孩子完全不写了。半小时的作业,三个多小时也没写完,妈妈很苦恼,为什么孩子是这种状态,怎样改变这种状态?

首先要确定任务难度,即帮助孩子制定合情合理的学习难度和目标,让孩子愿意从舒适区到发展区完成任务,因为这样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产生成功效应。如妈妈认为孩子应该半小时完成作业,而且字迹工整,这个目标看似合理,却不合情,因为对于这个孩子来说目标太高,产生的压力过大,进入破坏区。这个孩子的舒适区是两个小时完成、字迹工整。因此妈妈要把目标分解,或者把工作难度降低,细化星星表,从孩子的舒适区开始。如两个小时完成、字迹工整,1颗红星;每提前10分钟加1颗红星,以此类推(温馨提示:每项最多5颗星)。按照这样的训练,第一周孩子可能一个半小时完成,即发展区是一个半小时;第二周可能一个小时完成;第三周可能半个小时完成。这个过程中,孩子每天都能得到红星,而且跳一跳进入最近发展区,就能得到更多红星,甚至是惊喜(孩子可能第二天15分钟就完成了,获得了5颗星,从两个小时到15分钟是跳跃性的进步,不符合“试误说”,因为这可能是孩子在潜能区完成的,不要因此就认为这是常态,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孩子,导致孩子再次倒退到破坏区)。

父母根据焦虑曲线的规律,要把孩子的任务和目标定位在舒适区和潜能区之间,舒适区、发展区、潜能区的任务要按照三分之一法则(见《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第101页)来制定,大致对应简单任务、中等任务、复杂任务。给孩子制定星星表时要考虑任务难度,如果任务是孩子在舒适区就能完成的,通常给1颗红星;如果工作难度是发展区的,给1~3颗红星;如果任务难度是在发展区到潜能区之间的,给3~5颗红星。也就是说,任务难度越大,那么你给孩子的外驱力就越大,目的在于激发他内在的动机强度。

(四)举例说明目标分解

以下是一位妈妈制定的星星表,很有创意,完美地诠释了“目标分解”,她把孩子早上的活动具化为起床、穿衣、洗漱、早饭、出门等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再目标分解、细化标准,符合孩子的舒适区到潜能区,可操作、可衡量,孩子每天、每一项都能得到红星,孩子做到的就是“最近发展区”,即家长负责目标分解、不同的标准给予的红星数目不同、用红星的多少激发孩子努力,孩子得到的红星数就是目前的能力所及,这才符合“驱力型”教育。

(1)起床。①叫三次、5分钟内离开床;②自定闹钟、5分钟内离开床;③自定闹钟、按时离开床;④自定闹钟、提前离开床;⑤自定闹钟、提前离开床、听英语,分别得到1~5颗星。

(2)穿衣。①自己穿;②自己准备衣服、自己穿;③自己准备衣服、自己穿、整理睡衣;④头一天将所有衣物准备好、自己穿、整理睡衣;⑤头一天将所有衣物准备好、自己穿、衣着整齐、整理睡衣,分别得到1~5颗星。

(3)洗漱10分钟内完成。①经提醒完成;②无须提醒、起床10分钟内开始、按时完成;③无须提醒、起床10分钟内开始、按时完成、收拾用品;④无须提醒、按时独立完成、收拾物品;⑤无须提醒、按时独立完成(用香皂洗脸、耳、脖子,刷牙3分钟)、收拾物品,分别获得1~5颗星。

(4)早饭15分钟内完成。①被通知后自己吃饭;②饭好后自己主动来吃饭、细嚼慢咽;③帮忙摆碗筷、细嚼慢咽、每样都吃(不挑食);④帮忙摆放碗筷、细嚼慢咽、每样都吃、吃干净、一直坐在椅子上(不挑食、不浪费、不走动);⑤帮忙摆放碗筷、细嚼慢咽、每样都吃、吃干净、一直坐在椅子上、饭后帮忙收拾碗筷,分别获得1~5颗星。

(5)出门。①被提醒、穿好衣服、按时出门;②自主穿衣、自背书包、按时出门;③自主穿衣、自背书包、提前出门;④自主穿衣、自背书包、提前出门、临走道别;⑤自主穿衣、自背书包、穿戴整齐、提前出门、临走道别、按时到校,分别获得1~5颗星。

(五)红星数目多少合适

本书和《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中的红星数目仅供参考,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约定。

每项任务红星数要约定上限,如简单任务的红星上限是1颗、中等任务3颗、复杂任务5颗,否则就失去了红星的激励意义。如有的孩子上课不举手,父母为了激发孩子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星星表就规定孩子举手一次给1颗红星,第一天孩子说举手3次,得到3颗红星;第二天说举手10次,得到10颗红星;第三天说举手50次,父母有点不相信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兑现承诺(见第33页的“孩子不会听课怎么办:举手123”)。还有一个孩子写字很慢,一页描红写了四个小时,妈妈说提前1分钟给1颗红星,结果孩子15分钟就写完了,这一项作业就要给孩子200多颗红星,妈妈不想说话不算话,也只能给孩子红星了。

建议父母给孩子增加一项新的任务时,父母提前和孩子说明“先试行一次/天/周”,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样就能避免任务太难、孩子宁肯不要红星也不做,或者任务太简单、孩子因轻而易举得到太多红星而失去激励作用。

制定“三表”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内在的动机强度,帮助孩子从舒适区到发展区,也就是说,从已经达到的水平(已知)到可能达到的水平(未知)。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经过不断地重复练习,就变成了舒适区的任务,也就是从未知到已知。孩子原来发展区的任务,现在对他来说是舒适区的任务,即孩子的能力提高了,此时就会产生新的发展区的任务,出现新的焦虑曲线,一段时间以后,新的舒适区任务高于原来潜能区的任务,说明孩子成长了。 IXQ4mOCPUrRKhr4+GiuNO/2IpsFuJbt7GWaW3kvxna5zNabo3cbgBp/eYtF72C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