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哪种教育模式,都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其中面临的问题,这样在执行过程中就可以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来更好地进行教学。
下面,针对几个新型教学模式在施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简单分析一下。
电子书包固然可以减轻学生携带厚重的书包的问题,使用一个平板电脑(不仅仅是pad,还包括手机和计算机)囊括了教材、黑板、练习等各方面教学材料。然而,电子书包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如教师王小菊在《浅谈电子书包存在的利弊》中提到了电子书包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如下问题。
(1)对学习效率、健康的影响。当长时间面对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时会产生眼睛干涩、头晕等症状。
(2)对学习方式的挑战。对于语文、英语等课程,更多的是读写听说的练习,对于数理化这类需要严谨推理的课程,在做题时需要一个推理运算的过程。
(3)电子书格式问题。学生面临各种文件格式不兼容和不连贯的困扰。格式标准涉及商业利益,电子格式不统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4)如遇停电、网络拥堵等情况将无法使用。电子书包对电力的依赖性很强,没有电将寸步难行。
(5)价格因素影响其大范围推行。
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如:
1.版权保护问题
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对电子书的版权缺乏相应的保护;另一方面,电子书在没有技术保护的状态下,非常容易被复制、传播和篡改。
2.学生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依赖性
电子书包过于便捷,很多内容都可以轻松地复制粘贴,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能会大大地受到影响。
3.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问题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太差,很多学生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比如偷玩游戏、聊微信、逛淘宝等。
随着慕课在我国兴起,这种教学模式也开始面临很多问题,如诚信问题、课程质量保证问题、评估机制和标准问题、创新性问题、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问题、课程受众高要求问题、课程定价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课程内容的修订与调整问题、多线程学习问题等。
《中国教育黄皮书》也提到,慕课未来发展有六大挑战。
1.如何应对变革之痛:结构延续的惯性将成为其最大阻力。
2.大学生是否能够提供足够规模的优质课程资源:开放资源不是面子工程,本校学生慕课学分带头认可。
3.关键不是平台技术,而是商业模式如何运作;没有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慕课将无以为继。盈利还是非营利,这是个难题。
4.在线学习文化建立: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如何成功地让人参与学习的过程。
5.信任问题:考试、评估,新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可。
6.数字鸿沟远大于思想观念的鸿沟。
而在中小学教学中实现慕课就更有难度了。一方面,参与慕课制作的教师良莠不齐,课程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在很多地区,网络和相关硬件设备的普及和学生是否能够良好地控制上网时间做到自律,都是慕课这种模式执行和普及所面临的困难。
在跟各地领导和教师接触的过程中,我曾经遇到一群来自我国西部地区的校长,当有人给他们介绍慕课并分享慕课成果时,他们当即表示拒绝听下去,转而要求了解其他的教育装备。据他们讲,在他们当地,学生使用电脑的普及率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更不用说通过慕课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外活动了。
而对于很多学生是否会以网上学习之名而堂而皇之地上网玩游戏或者做其他与活动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学校、老师和家长都表示很担忧。
我认为,慕课主要还是针对在网络和硬件比较完备的情况之下,有创造力的教师和自律的学生进行共同分享、交流、学习、考核等活动更为适合。
自2012年起,我国部分中小学在“微课程教学法”和NOC网络教研活动引导下,在全国率先展开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试验探索。“信息化教学前移”成功地展现了翻转课堂课前自主学习的“本土化”。然而“信息化教学前移”后,课堂教学方式创新需要避免“信息化教学空置”;更重要的是,虽然从设计和时间看,各实验学校在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中也发展出诸如精讲类、实验类、示范类、面批类等不同类型,但仅用“检测、作业、协作、展示”的“四步法”来概括,很容易被教师理解为一种固定的协作操练方式(学案导学2.0版),导致深度学习不够,其协作学习的过程亦缺乏选择性和个性化。
微课模式的固定反而会使很多教师过分依赖视频内容。如学生在看视频过程中出现注意力分散等现象,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和讲解,更容易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另外,微课的质量保证方面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然,针对以上的部分问题,大家也提出了很多改进办法。
(1)在“信息化教学前移”的基础上,强调“信息化教学后置”,通过课内混合学习体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在完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基础上,设计“深度学习活动单”,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设计多样性的自主研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层次。
(3)不仅探索“先学后教”,更注重自主选择,增强个别指导或互动的针对性,改善不同学生的学习质量。
(4)尽可能让多数作业、答疑、检测和评价过程在课堂完成,减轻学生家庭作业负担。
东北大学导师王斐在《人工智能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中表示,“从教学一线的现状来看,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功能体现不够充分。”而对于中小学的教育来说,需要更多的专家对人工智能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此外,其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状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方式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