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涛
“有书”创始人
经常有朋友问我,阅读经典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所见的世界每天都不一样。今天刚刚了解到的东西,很有可能明天就派不上用场了。更何况是那些已经“过时”的经典。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现在,我想就这本《我怎么没想到?》来回答这个问题。
《纽约时报》曾评论这本书说:“实际上,任何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年轻人,都能从这本书所阐发的常识和商业智慧中受益。”可是看到这本书的读者,大多略感失望,因为它只有薄薄几十来页,既没有真实的商业案例,也没有可以直接供我们使用的干货。
很多媒体对于这本书的推崇和评价都围绕着“显而易见”这四个字。然而,“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曾说过:“懂得这四个字的意思,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一个显而易见的策略会那么有威力。它简单、易于理解和明显,正是它能奏效的原因。”
其实现在浮躁的社会,不仅仅是这个时代,也包含几乎我们每一位个体。在人生的路途中碰壁后,你或许会将原因归结到外界。我不迷信这个世界上亘古不变的真理与无法抵抗的外因,却相信万物之间都有维持它们运行的——“显而易见”的底层逻辑。而这本小册子,正是要告诉我们至少 三种“显而易见”却被忽略的底层逻辑。
1.将想法转化成可执行的方案。
很多人会经常说:我有一个很棒的想法,如果公司能够施行就能取得丰厚的效益。可是你再追问,如何实现这个想法时,大部分人都无法拿出一个方案。
其实现在拥有好创意,甚至相同创意的人特别多,而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迅速执行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2.在提问中,发现问题的根本。
喜欢答案的人十分痛苦,因为他要在知识框架上不断加上可能不稳定的认知;而喜欢问题的人,却十分快乐,因为他们的眼光越来越犀利。
比如设计产品时你可以问自己:“我看重的点,真的会引起别人的兴趣吗?”“我的注意力是不是放错了位置?”“如果我是客户,我会怎么想?”
或许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让你之前的方案前功尽弃。但是你依旧要去想。在这个时代,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即使它没被解答,也比一个答案重要。
3.不沉溺于以往成功的经验。
扬长避短,似乎是我们的共识。以往越是成功的经验,往往应该善于利用。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所擅长的东西,却有可能阻碍你前行。
正如大家都认准的一个理论,产业的供应过剩会造成价格下跌,此时企业应该缩减产量。90年代盛极一时的日本液晶产业却因为这条“理所应当”的理论,而失去了液晶产业霸主国的地位。
在1993——1994年“液晶产业”进入亏损期时,减产裁员。而此时的韩国企业则将被裁的日本工程师招入,聚拢资金投资下一代的液晶面板。当对液晶面板升级的需求被创造出来时,日本企业已经彻底追不上韩国了。
最后,我想来回答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读经典有什么意义:
“读经典能够让我们吸取那些‘显而易见’的底层逻辑,又能提升我们脱离对以往的依赖、破局而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一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