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生活的艰难之处,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字:钱。
不可否认,物质基础是生活的保障,没有钱的日子寸步难行,这也是多数人拼命奋斗的原动力,谁不渴望拥有更好的生活呢?为此,有人就把金钱和幸福等同起来,将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缺钱,只觉着有了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消除一切烦恼。
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能幸福吗?日子刚够温饱,就享受不到一点快乐吗?
20多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在其毕业论文《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中,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人。
这一结果,是他向市民随机派发一万份调查问卷总结出来的。问卷中有5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幸福、幸福、一般、痛苦、非常痛苦。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的5200余份有效问卷中,仅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在这121人中,有50个人是这座城市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事业上的成功;另外的71个人,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小职员,有的是家庭主妇,还有的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尽管他们的职业、性格迥然,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
20多年后,已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霍华德金森,再次对这121个人进行了回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年那71名平凡者中,除了有2个人去世外,其他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故,有人跻身于成功者的队伍中,有人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还有人由于意外和疾病导致生活陷入困境,但他们依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中,仅有9个人事业一帆风顺,并坚持自己当初的选项;剩下的人中,有23个人选择“一般”,还有16个人因事业受挫选择了“痛苦”,另外2个人则选择了“非常痛苦”。
受访者前后20年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引起了霍华德金森的沉思。在结束回访调查两周之后,教授决定纠正自己20多年前的调查结果,他说:“20多年前,我太过年轻,误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金钱与幸福之间,只存在着轻微的正关系。食不果腹、无处可居时,肯定是不幸福的。但若能达到温饱,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小。任凭财富不断增加,幸福的指数也未必会随之上升,就算是上升,幅度也很小,更有甚者还可能停滞不前或下降。
别把所有的不开心、不幸福都归咎于缺钱,扪心自问:你要的究竟是幸福,还是比别人幸福?任由欲望和攀比去操控心情,无论拥有多少金钱也难满足。快乐这件事是免费的,任何人都有权利拥有,无论年龄、性别、身份、地位。就像摆地摊的小商贩,只要每天多挣上几十块钱,就笑得合不拢嘴,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而一个腰缠万贯的开发商,一个项目多挣了几十万,也可能愁眉不展,郁郁寡欢。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女清洁工,收入微薄,难以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甚至要解决孩子入学等问题都很困难。当然,这是许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看到的、想到的情景,当有人真正走近这位女清洁工,跟她闲聊一番过后,才知道她的生活并没有外人所想的那样窘迫,反而还透露着几分“惬意”。
女清洁工说:“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都这把年纪了还能打工赚钱,比在老家务农好多了,觉得自己很能干,也很有用。我的孩子也在城里打工,我们住在一起,每天都能见面,他经济独立了,我省了不少心。我在农村住了一辈子,老了还能来逛逛公园,看看夜景,在这里上班也不累,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别提多舒服了。”
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拿着微薄的工资,女清洁工却没有一点儿怨念。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她享受着自己的幸福。这足以证明,幸福不是富人才能拥有的,就算只是一个小人物,一样有资格去感受美好的一切。在女清洁工的心里,金钱根本不算衡量生活好坏的标准,她要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健健康康地活着。
当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生活和幸福的理解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找到那些令你真正快乐和放松的事,睁开发现幸福的双眼,去寻觅美好的东西。因为,幸福从来都不是什么严肃又重大的事情,它真的可以很简单,就是忙了一天回家有现成的饭菜,无聊的时候有人陪你逛街闲聊,能做一份喜欢的工作……仅此而已。
金钱能够给你的只有硬件设施,让你能买到高级的床铺、昂贵的衣物、进口的药品,却不能带给你安稳的睡眠、良好的教养、身体的健康、豁达的胸襟。要体会幸福,后者比前者更必不可少。如果你已衣食无忧,那就不要再为了金钱去浪费时间和精力,至少别总用缺钱来限制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试着改变一下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式,努力发现那些触手可得的美好,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你都可以带给自己免费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