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丹婆之死

钟大娘被施了定身法一般,面目呆然地坐在饭桌旁的马扎上,苍蝇围着她飞转,定是把她当成了一尊泥塑,肆无忌惮落到她的鼻尖上,舒展舒展腿脚;又落到脖颈上,擦拭擦拭眼睛;钟大娘盯着饭桌上散乱的纸牌,依旧是“纹丝不动”。

她心想:一个活生生的人,上午还坐在这里说笑捻牌,傍晚却就死了?仿佛这上午和傍晚、打牌和死亡之间,隔阂了几十年那么久远,久远到可以使人从年轻到老死,从喘气儿到咽气儿。她实在是不敢相信,上午还一块打牌,隔了顿饭的功夫,就蹬腿死了?村里就再没了这号人物?世上就又少了一个相熟?丹婆死了,她真的死了。

于是从心里不知道念诵了几千遍阿弥陀佛,希望这慈悲的佛号可以使丹婆往生到极乐世界。

痛定之后,她终于从缅怀“挚友”的世界里清醒过来,恢复了自己灵动的手脚,拿起窗台上的拍子,打死了几只搅扰她的苍蝇,此时她的心里一定还在为丹婆专注而慈悲地念诵着些什么……

钟大娘还未来得及做饭,家里就只有她一个人,儿子早就和她分了家产,算得上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她寻思着或许该为丹婆做些什么,来表达自己对于一个相熟的死者的哀思,她觉得不吃饭是件令自己十分痛苦的事情,于是决定免去晚饭,好把痛苦与丹婆一起承担,也算是没白相好了一场。

自己的丈夫死的时候,钟大娘就是绝了两天的饭食,可见钟大娘对于丹婆的哀思,比之对自己的丈夫的,要少上那么四五顿饭的距离。

天渐渐黑了下来,卷了边的扑克牌依旧躺在钟大娘的小饭桌上,如一堆即将腐败的垃圾,招徕了除之不尽的苍蝇,钟大娘看着这堆“垃圾”,联想到了丹婆死相难看的尸体,尸体也会腐烂,也会招徕无数苍蝇,至于丹婆的死相,钟大娘是没有亲眼见过的,她只是听说而已,丹婆的邻居老安报的丧,说是上吊死的。

钟大娘放下手里的苍蝇拍子,急急忙忙地颤抖着手,把纸牌划拉到一张大报纸上包了起来,她似乎还能从纸牌上感受到丹婆手指的温度,丹婆捻牌时沾染的唾液,似乎也尚未干彻。

她决意要把这纸牌扔到灶洞里烧掉,然而今夜是不能动火焰的,为着对丹婆的哀思,而绝食一夜。于是她把就纸牌收藏到最为偏僻的一个抽屉里面,这个抽屉存放了许多她死去丈夫的遗物,如此丹婆的温度和唾液,便也找到了伴侣。

听老安说丹婆是在猪圈里吊死的,死的难看,死的蹊跷。恐怕舌头是吐长了的,眼睛是暴突出来的,头发是散乱遮盖住脸的,脸色是铁青的……

这一夜,钟大娘跑到了她儿子家睡觉去了。

至于丹婆的来历,是有些来历的,村里人都管他叫做“丹婆”,我想,最为确切的解释应当是因她常为人治疗一种叫“缠腰丹”的病症,而落下名字的吧。至于其他的得名原因,除了与她相熟的钟大娘知道一二,恐怕旁人都是无从知晓的了。

丹婆家里栽种了几十盆仙人掌,据说都是她为人治病的药料,还掺杂了一下其他的秘方,外人也无从知道。丹婆治疗“缠腰丹”的能耐,十里八村人尽皆知,她为病患们治疗并不收钱;然而,知道她抽烟的,就送她几条上好的香烟;知道她饮酒的,就送她几瓶有名的白酒,她是村里的酒鬼,是个“大烟囱”。正因她有治病的本领,她从不缺烟抽,也从不少酒喝。自从和她相熟后,钟大娘也开始抽起了烟,喝起了酒,随着她也一样是不缺烟,不少酒。

丹婆是个烟熏嗓子,嗓门沙哑而低沉,说起话来比男人的声调还要粗犷,好似是蒙在鼓里讲话一样,若不是当着面和她拉呱,你绝不会以为是个女人发出的声响。她身板又瘦到了极致,塌陷的腮帮子贴到了牙骨根上,看上去尖嘴猴腮的,不像个好人的样子。

颧骨高凸出来,黝黑的脸面挤满了长长短短的褶皱,一张开嘴便是参差不齐的烟熏黄牙,透着一股油烟口臭的气味,是人都躲着她了。

头发最为稀疏,留了一条细长细长的辫子,豆芽菜一般悬披在脑门后面,年年岁岁都不会更改的发型辫式,成了他的招牌,一双死鱼眼睛欲要爆裂出来一般,极为险峻地镶嵌在塌陷的鼻梁两边,时常充满着血丝,黑着眼圈。

村里人对与丹婆最为奢求的愿望,便是希望她去洗个干净的澡,洗除她那满身的烟渍味道,村东头有个外号“小薄刀”的老太太最常拿她磨嘴,见面便刻薄的奚落她一番,说她的烟味能熏死两头老牛,圈坑里长出来的老妖精,可见丹婆在村里是十分不受待见的,除了钟大娘之外;因为女人里面,只有她是被丹婆同化了过来的,也是抽烟喝酒的,相互都成了知己。

丹婆除了抽烟、喝酒、打牌之外也再没有别的什么嗜好了,然而这三样足以令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幅痞子流氓的做派。除了那些需要求着她治病的患者,再除了钟大娘之外,竟连自己的闺女、男人都十分的厌弃她。

那些原本对她恭恭敬敬的病患,一旦身体好了起来,渐渐地也都厌烦起她了来了,见了面甚至装作是素未谋面的路人,打个招呼也生怕失掉了自己的尊严。这时钟大娘又该埋怨起她来,最常指责他的话语便是:“真不该给他们治,看吧,农夫又救了条蛇!”

丹婆有个男人是个“背炕汉”,一天到晚窝在家里,村里人给他起了个雅号叫“炕头鱼”,除了整天守着一缸鱼自言自语,他果真是姓于的,和鱼对上了眼,就把丹婆放到了一边,可丹婆似乎也长了一对“无神“的鱼眼,他为什么就看不上呢?也许,问题就出在“无神”上面了。年轻的时候下地干活还能见个人,说句话,“炕头鱼”上了年纪,一天到晚除了睡觉就是看鱼,除了看鱼就是吃饭,除了吃饭就是厌烦丹婆了。丹婆已与他分居七八个年头,分居并不是丹婆嫌弃他终日“背炕看鱼”,也并不是嫌他懒,缘由起因都出在他们那两个闺女的身上了。

七八年前,大女儿于倩,嫁到了城里,有些钱财,婆婆逼她生个儿子,她却硬是生了俩闺女,于是终日埋怨老于家没有生儿子的基因,年过三十,还想再要一胎,因城里户口难落,就把刚一周岁的闺女寄养到丹婆家里。二女儿于环,嫁给了本村“老黑驴”的儿子——马德壮,丹婆家因家里没有男丁,两口子才把二女儿留在了当庄,权当是留了条养老送终的“后路”,谁知这后路变成了绝路?

一日,丹婆到病人家里给人敷药,嘱咐“炕头鱼”在家照看小外甥女,这“炕头鱼”眼里除了那一缸金鱼,还有什么?起先还抱着外甥女在院子里摇拨浪鼓,看到大水缸里的芙蕖叶子被大雨点打了个稀碎,狗咬的破布一般耷拉在缸沿上,“炕头鱼”看了心疼的不得了,放下孩子就去看他鱼缸里栽培的芙蕖花去了,捡一捡水面上破碎的残叶,望一望沉在缸底的金鱼,再擦一擦污迹斑斑的缸沿,撒一捏鱼饵,对着水中倒出的影子,骄傲的笑一笑,把孩子的存在从记忆里抛到了九霄云外。

丹婆家有五间土坯房子,最西边是厨房,只听到嗷叫一声,“炕头鱼”才从他的鱼缸里拔出了灵魂来,急忙跑到厨房里看,小孩子鬼哭狼嚎地瘫坐在地上,满地冒着热气,如果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声,这完全就是一幅烟云仙境的模样,待热气散清了一些,才看见一地的暖壶胆碎玻璃,孩子从脚跟到大腿烫了个遍,红通通的像要燃烧起来一样。

隔壁老安听到动静急忙跑过来看个究竟,发现“炕头鱼”站在厨房门口呆呆的自言自语,走进了才听得清晰:“怎么办呢?怎么办?……”不停地重复着,孩子哭得哑了嗓子,喘不匀气息,似乎一口气哭不上来就要晕死过去似的,老安急忙抱着孩子送到了镇医院。

大女儿听信儿后回到娘家一顿好闹,又是摔盆又是砸碗,最后竟对“炕头鱼”上了手,死锤烂打了一番,嫌他爹没看护好孩子,“炕头鱼”一言不发,任凭闺女撕闹,丹婆气急了,拿起蒜臼子砸碎了“炕头鱼”的宝贝鱼缸,处于休眠状态的“炕头鱼”终于发怒了起来,一胳膊推开大女儿,掐住丹婆的脖子,差一点把她推到院井里去,打碎了丹婆好几盆仙人掌,扎了满背的芒刺。

若不是老安拦架调停,恐怕是要闹出人命的了。事后,大闺女断绝了与丹婆夫妻的来往,丹婆与“炕头鱼”分了居,死了的鱼喂了狗……

老安为他们分的家当,西边的厨房改成了卧室,两间房归属丹婆所有,东边的两间算给了“炕头鱼”,最当中一间作为厨房,两人共用。原本指望着大闺女拿钱翻修的泥坯房子,如今也断了念想。

大闺女除了不回娘家,倒也不是完全断绝了来往,逢年过节也会寄些小钱,寄些衣物回来。小女儿掐准了寄钱寄物的时间回娘家,回的时候两手空空,走的时候却是满满当当的,又是借钱,又是拿物,从此钱物都有去无回了。

在村里人看来,丹婆与“炕头鱼”的情分是彻底的断绝了的,丹婆也是这样认为的,确切可以求证于钟大娘,他们两个向来都是无话不谈的老姊妹,丹婆夫妻间的关系,在这个村子里,连她女儿们都未必知道的比钟大娘清楚。渐渐地,村里人拿钟大娘取代了“炕头鱼”在丹婆生活里的存在。

也不完全是这样的,邻居老安每天都可以都听到丹婆在咒骂她的丈夫,如果没有那间共用的厨房,丹婆与“炕头鱼”也许会是完全的老死不相往来了,然而他们有一个交集的空间,就是正中的那间厨房,“炕头鱼”总是故意错开丹婆的饭点,这才开始做饭,故意躲避着砸碎他鱼缸的这个“败家鬼”,为着能确保金鱼们的安全,“炕头鱼”特地换了一口铜缸,缸身上镌刻着龙纹,十分的威严与气派,每每丹婆见了那口镌刻着龙纹的铜缸,总会退避三舍,像是个恶鬼见到了钟馗,老鼠碰到了猫,再不敢打那口缸的注意,“炕头鱼”为此放下了心。

他早已掌握了丹婆春夏秋冬做饭的时辰,错过了丹婆的饭点才去做饭,如此便可以两不相见。

厨房里所有的餐具都是成双成对的,两个炒锅,两份锅铲,两套盘碟,两套碗筷,除了丹婆和“炕头鱼”不能再成双成对的了以外,厨房里的一切都配成了双,凑成了对。

丹婆在做饭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咒骂自己的丈夫一番,看着他的那套餐具便生气起来,恨不得把它们都拿出去丢到那口铜缸里,最后把“炕头鱼”也一并的扔进去,让他彻彻底底的和那几条金鱼去过日子。

咒骂的语句老安听得最清楚,一到了饭点,老安便会耳朵贴着院墙倾听丹婆 “哭诉衷肠”,她总是一边翻炒着铁锅,一边大声咒骂,似乎着意是要“炕头鱼”听得见,然而“炕头鱼”每每都是充耳不闻,从没和她吵上半句嘴。

对于丹婆的咒骂语句,邻居老安兴许要比“炕头鱼”听得更为真切,因为老安是竖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去听的,咒骂的话就那么一句:“老不死的,早晚叫你气死!”经年累月的重复着,丹婆不嫌烦,邻居老安习惯了,也不嫌她烦,终究是不知道“炕头鱼”对于这句咒词的态度,直到他死了,就更没人能知道了。

村里人实在不能理解的是,自“炕头鱼”死后,那口铜缸还依旧安然无恙的蹲坐在丹婆家的院子里;按理儿,她该把铜缸化成铜水,该把缸里的鱼晒成鱼干才对,然而那口鱼缸还在那里,缸里的鱼活得更旺相了。

自那个院落完全被丹婆独霸一方后,她在院子的每个角落都种满了仙人掌,铜缸也被仙人掌的芒刺围困了起来,除了出门的一条小路,竟再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了。九年的咒骂,也许早该消尽了丹婆心中的怨忿,她对“炕头鱼”的死,表现的极度漠然,面对着丈夫的骨灰,像一个超凡脱俗的了悟者,不悲不喜。

至于“炕头鱼”的死,略显得有些滑稽,没有人会知道他为什么对金鱼情有独钟,丹婆为此事纳了一辈子闷儿,没解开其中的究竟,总之自从换了那口铜缸,丹婆就与那铜缸也老死不相往来了。

城里大闺女给老安打了个电话,托他给娘家报个喜,说是这胎终于生出了个男孩儿,老安撂下电话,隔着院墙就喊给丹婆听,谁知丹婆不在家,“炕头鱼“正扶着铜缸喂鱼,听到这么个喜讯,总算是消减了对于烫伤他外甥女所有的愧疚了,笑了两声,一脑袋扎到铜缸里淹死了,鱼饵撒了一缸,缸里的金鱼得了意,来回欢快地抢食儿。等丹婆从钟大娘家玩牌回来,“炕头鱼”尸体早就凉了。

丹婆彻底的成了孤家寡人,成了个真真正正的寡妇,但是活得却似乎比先前更加爽朗了些,看上去有比除尽了四害更让人解恨的宣泄。

“炕头鱼”虽然死了,但咒骂声还在继续着,到了饭点,老安依旧是贴着墙根倾听,只是丹婆的咒骂声似乎小了许多,掺杂着翻炒声,老安需得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才可以听得清楚。咒骂的词句也稍稍做出了些调整,这回更为精简了些:“早晚叫你气死!”她把前面“老不死的”几个字完全的省略掉了。

自从“炕头鱼”死后,老安便把丹婆的咒骂联系到了自己的身上,“早晚叫你气死”中的“你”字,也许不再是指“炕头鱼了”,至于丹婆说的是谁,无人知晓,也许说的是“习惯”,老安听的也是“习惯”罢了。

整个村子需要拆迁,大女儿又把主意打到了丹婆的身上,想着再把小儿子的户口也落到丹婆的户头上,到头来兴许能分到些什么好处,如此,便对丹婆又热情了起来,断绝了的关系,也从此来往起来,隔三差五的给丹婆送钱买衣裳,丹婆总觉得小女儿家过得窘迫些,往往把大闺女送的钱物又转送给小女儿。

就因为这事,两个女儿吵翻了天,丹婆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大的嫌她偏心不公,净把孝敬她的东西添补给别人,小的又嫌她瞧不起夫家,净把别人穿剩的破烂货施舍给她家,泼妇一般隔着几条街便骂,当着村里人把丹婆给的衣裳扔了一街,唯独从丹婆手里扣走的钱,是没有扔到大街上的。趁着夜黑,又又嘱咐孩子把扔在街口的衣裳捡了回来,第二天照样穿着出门,照样一脸和气地去丹婆家里蹭饭。

钟大娘到底是个心善的,总为丹婆的将来发起愁来:“两个女儿都是这样,等老了瘫在床上,谁来伺候你?看着吧!没人管的!到时候喝口汤都是奢望,非得在屎尿堆里腌臜死才算了结。还不如……”钟大娘捂住了自己的嘴,合上手念起陀佛来了。

丹婆听到这些早已吓得面色惨白了,她就这么一个知己,没有什么是不能和她说的,干脆定下心神来说了句:“哎!也就这样了,七老八十了就买瓶毒药,实在是受罪了,就喝上一口,你可得为我收尸啊,别让我烂在家里,招了苍蝇……”

钟大娘笑了笑:“哪能就这样呢,毕竟是有俩闺女的,她们还能真不管呢?是我想多了,是我想多了,呵呵……”

一大早,丹婆又来到钟大娘家里打牌,桌子旁已坐了三个牌客, “小簿刀”坐在钟大娘左手边上,村南的单寡妇坐在她右手边,隔着窗户玻璃,钟大娘就喊:“三缺一来了,开牌!开牌!”大概打了十来圈,到晌午十分,老安在钟大娘屋后隔着后窗喊了一声:“他钟大娘,丹婆在吗?大闺女回来了,还不回家做饭去?”

丹婆一瞅墙上的挂钟,便撂下半把纸牌:“了不得了,该吃中饭了。”

钟大娘让了让道:“轮完这一圈吧,多少好牌还积在手里呢,迟了晌就在我这里吃,我炖下肉!”

丹婆笑嘻嘻的:“闺女回来了,团圆团圆,回家去了!晚上再接着打吧!”说着便走出了钟家大门。

歇了牌,钟大娘送走了“小薄刀”和单寡妇,就去儿子家里蹭饭吃,歇了个晌,到傍晚时分,就听到老安来给他报丧了。钟大娘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心想丹婆纵然是死也该是喝毒药去死,怎么听老安说是上吊死了呢?本想去丹婆家里看个究竟,但听老安说死的难看,吊死在猪圈里。

丹婆家早就不再养猪了,猪圈空着,一半是水泥硰的屋底子,一半是屎尿肮脏的圈坑,丹婆从屋梁上悬了根细绳,也没挂多高,垂挂到人腰的位置,朝着圈坑半跪着吊死了,从来没听说有人可以跪着被吊死的,大都是踢翻了凳子,高挂在半空上吊的,然而丹婆确实是半跪着被吊死的,村里好多人都可以作证,但是钟大娘是没有亲见到的,她想象着那样的场景,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恐怖,仿佛丹婆的舌头趁着夜色就要舔到了她的脸上,钟大娘终究没有为她收尸,收尸的是她那两个女儿,外加上老安的帮忙。

丹婆死了,小女儿怨老大家拿着户口本把丹婆气死的,至于丹婆为什么不想让小外甥落户到家里,也许是害怕,也许心里已烙下了烫伤、砸缸、分居的阴影,谁又知道呢,也许钟大娘能知道吧;大女儿则怨小女儿家为了转拆迁费盖盖那么高的房子,高过了村里的家庙,破坏了风水,把丹婆给妨死了。

自从丹婆半跪着吊死后,钟大娘搬到了儿子家里同住,村里人茶余饭后又有了新话题,原本这个话题还带有些悲情色彩,然而时过境迁,渐渐地转化为一种诙谐的论调了,真正的成了“饭后谈资”,于是丹婆的死被传成了一个迷。一看到高过家庙的那栋房子,村里人都会把丹婆的死关联到那栋房子和它的主人身上,挖苦道:“便宜有那么好赚?安分着点吧!那么高,早晚还不得拆?”

还有人传说丹婆是殉情而死的,殉了“炕头鱼”的情了,说她还是忘不了“炕头鱼”,不然怎么每天都在咒骂着他呢?忘不了他!这一点或许老安是可以作证的。

然而,老安却选择了沉默。

每天到了饭点,老安还在准备着倾听丹婆的咒骂,丹婆死了,咒骂自然也该停止了,但老安却又开始延续起这样的习惯来了,他也开始咒骂了,骂的有些恶毒,好在没人能贴着墙根去听他咒骂了,气急败坏地骂道:“他妈的!都不得好死,都不得好死……”

从此,再有患的“缠腰丹”的病人,就都到钟大娘家里去医治了,她接过了丹婆的衣钵,不收钱,仅收些香烟,仅收些白酒,权当行善,行善是她的本性。 4gC85Fr9o0ULr3Cp2PL4NMTrObW4IKdCTRW93IAAPmYYLI7afqR6jTHlb7ASowP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