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乱世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大师辈出的年代。

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三国魏晋有风流人物,五胡乱华有无数英雄,南北五代有星海豪杰,到了民国,也有了一批大师先贤。

因为时代越乱,有些人有些事反而越得有人去做,越得是有能力的人去做,越得是有兴趣的人去做。

这些人才是真正热爱这份事业,懂得这份事业的人。

秦朝有个人叫做叔孙通,说这个名字你不熟,但是说起反派劝降正派的经典语录——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或许就熟了,因为这句话就是出自叔孙通的口中。

叔孙通身为儒家弟子,先是背叛秦国投靠项羽,后来又背叛项羽投靠刘邦,最后在刘邦建国后帮助刘邦制定了汉朝的礼制。

但是在此之前很多儒生鄙视叔孙通的为人,认为叔孙通的所作所为够不上儒家的标准。

叔孙通就说了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儒学复兴的时候还没到。

果然等到汉室初定,叔孙通就为儒家复兴找到了机会。

而那些搞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的大抵也类似,或许在当时他们的工作并不是时代的紧迫需求,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人做这些事,那么等到天下太平后,很多深奥的学问、作品可能都会因为乱世而失传了。

很多时候,人总是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不是别人认为对的事,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而不是别人认为重要的事。

元朝辛文房著《唐才子传》为大唐至五代年间四百余位诗人立传,保全了许多珍贵的史料——虽然其中有很多谬误错漏。

民国人物的史料相对比较全,可虽然如此,也已经有不少民国知名人士的简历慢慢流失模糊,因此,对其进行整理,也算是为后世留下一些史料吧。

而且在整理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对我自己而言也有好处,譬如之前对民国时间线认知的错乱和对一些谣言的轻信,在写这本书之前,我自己也没想到原来胡适还没开始读书的时候,蔡元培已经当上了翰林学士,而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的时候,胡适已然能当北大教授了。

又譬如对历史观的打磨,如天下之胜,可见于其败,天下之败,可见于其胜。寓胜于败、用巧于拙、见晦于明、知辱于荣,这十六个字,便是从民国史中看出的。

还有就是对大事件的影响力的认知。

譬如戊戌变法,在很多人看来,戊戌变法时间短,成果小,影响弱,完全无法跟虎门销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这些大事结合在一起来看。但当你把这些人物的年表(目前年表尚未编全)汇集来看,你会发现在这些大事件前后,主人公们的活动突然频繁起来,许多人的一生都是在这几个大节点上被改变了的。

一件看起来只是小事的大事,其影响力正在于此。

将来如果时间允许,我也过了30岁(此前说过30岁前不出书,因为思想和学识还不够充实渊博,所以本书也只有电子版而无实体版),或许有机会效仿黄仁宇先生,写一本《民国十五年》之类的历史书,从小视角和大历史两个维度去评析那个时代。

有人说,建国以来无大师!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建国后还是有大师的。

建国后没有的大师,是集中在国学的领域上的空白,以及一些只能在乱世讨论的学术。这个概念非要定义的话,可以举个例子——在清政府政权下,孙中山他们的辛亥革命就是造反,办的一系列报纸就是反动,换了任何一个政权而言,这种行为都是一样的定义,但在乱世乱局之中,此举便可堪玩味了。

我这个系列则是专门为清末民国的一系列大师而写。当然,这些大师不仅仅是国学文学领域的,还包括音乐绘画物理化学工程地理生物等领域。

比如那位教会了我党和群众地雷技术并发明了地雷战,最后却被锄奸队误作汉奸打死的地雷战英雄熊大缜,还有为了熊大缜的沉冤而四处奔走却因为文革而被弄得半死不活的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

有趣的是,时至今日,在电影中还是宣传伟大的劳动人民自己发明了“地雷战”。(当然,1986年熊被平反。)

以我的见解与性情,按理这套系列里是不会有徐志摩这类人的,但是本系列单论才华不论人品,所以虽然徐的人品低劣,才华在我看来也委实一般,但终究也是民国知名之才子。

但教有一才一技之长,不可使其才情学问断绝于史书,亦不可因文革而令此一辈大师之故事湮没于历史长河,这也是我写《民国大师传》的原因。

但是因为年轻识浅,俗务缠身,也写不出什么鸿篇巨著,仅能为每位大师做一短篇,难以细述生平,也望诸君能择自己感兴趣者多做研究,勿偏信我一面之言。

本书成文仓促,发行的电子版也因为创作先后顺序地调整而出现风格不统一,人称不连贯的现象,将来会进行调整,也希望大家能够提出修改建议,指正谬误。

此外,还得感谢掌阅编辑@轻舒猿臂 的催稿和指导,以及同事@布冯的冷笑话时间 的封面设计。

萧楚白

2017年6月28日于上海 xpomw660C7M3f8aP+i4NDcKENsW7IiXGSeptnBBoBCGUMSCbzyrZj3XplTgGHS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