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少女为何如此残忍?
——重庆女童摔婴案

直击社会热点

2013年11月25日下午,这是一个跟往常一样平凡的下午,可是在这个平凡的下午却酝酿着一件不平凡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而改变了两个孩子、两个家庭的命运,那么,到底是一件怎样不平凡的事情呢?

就在当天下午三点多的时候,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读小学五年级的李某默默地将自己的文具整理妥当就离开了教室,然后按部就班地朝着回家的公交车站走去。

李某是一个性格暴躁又沉默寡言的女孩子,她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很糟糕,很少和班里的同学来往和走动,更不会主动和其他人结伴回家。李某总是独来独往,在班里,李某显得特别不合群。

说起李某,由于李某的父母工作很忙,李某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之后由于李某的父母买了房,李某才搬回到了自己的父母身边。

11月25日,就在李某放学往家走的那段时间,和其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一对祖孙也正准备出门。他们分别是51岁的吴某某和其18个月大的孙子原某。由于那段时间一直是阴天,难得见着一个大晴天,吴某某带着原某准备出去晒晒太阳。原某家在李某家同幢楼的七层。说起原某,他是承载着全家人的厚望出生的。原某的父母来自农村,传宗接代的观念很强烈,虽然原某已经有了一个姐姐,但是,原某的父母还是冒着超生罚款的风险把原某给生了下来。原某的降生,令这个家无比开心和满足。

刚开始的时候,原某的父母在这座城市并没有房子,女儿一直跟着父母在工地上长大。可是,为了使原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不富裕的原某父母咬咬牙借了一些钱,在该小区按揭买了一套房子。

由于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再加上买了房之后要还房贷,一家人的日子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原某和姐姐的衣服和玩具都是亲戚家接济的。

就在这件事情发生的一个月之前,原某的妈妈为了多挣点钱,将原某的奶奶吴某某从农村接过来照顾原某和姐姐,而自己跟随原某的爸爸和爷爷去工地上打工。

当天下午16时10分左右,李某和原某在电梯门口相遇了,原某和奶奶刚刚从七楼下到一楼,而李某正准备从一楼前往二十五楼。由于这两家住的楼层相隔较远,他们此前并不熟悉。

电梯门开了,吴某某先推着原某的车子出来了,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与吴某某擦肩而过的李某竟一把抱起还没来得及出来的原某,并迅速将电梯门关上,按下了二十五层的按钮。就在吴某某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电梯门已经关闭并开始上升了。

忽然出现的这一幕将吴某某吓蒙了,她站在原地竟不知所措,只能眼睁睁看着电梯停在了哪一层,然后自己再追上去。等到吴某某确定了原某和陌生女孩停在二十五楼时,吴某某和邻居再次迅速进入了电梯,并神情焦虑地按下了二十五层的按钮。

在电梯里,吴某某不断向电梯里的人说着刚才发生的那一幕,吴某某不知道忽然出现的女孩为什么要抱走原某,更不知道此刻原某的处境是否安全。

看到紧张焦虑的吴某某,站在一旁的邻居劝慰道,既然是一个小孩子抱走的,那么一定是和原某玩,让她不要担心,不会出什么事情的。很显然,这个邻居低估了抱走原某的小女孩,她并非因为要玩才带走原某。

与此同时,将原某抱进电梯里的李某开始没有缘由地殴打两眼充满惊恐的原某,尽管吓坏了的原某已经躲避到了电梯的角落,可是,李某依旧追过去连踢带踹这个她刚刚认识的小男孩。

两分钟之后,电梯稳稳地停在了二十五层,但是还在殴打原某的李某并未到此罢手,她冲过去拎起已经被打倒在地的原某,将他从电梯里丢了出去,后又将原某拖进了自己的家。

之后发生的一切,除了李某本人,恐怕再没有其他人知道,李某的父母事后辩解说,李某将原某抱回家之后只想放在阳台上玩一会儿,结果没有想到,由于原某听到了狗叫的声音,惊吓过度的原某失足从楼上掉了下来。原某的父母则说,原某是被人从阳台上扔下来的,因为以原某的身高,绝对不可能爬上一米多高的阳台。

总之,谁也没有想到,就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竟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坠楼”事件,而这起事件的制造者竟是一个未满11周岁的女孩子。

原某坠楼之后,李某就像没事人一样走出了自己的家门,就在这时,还不知情的吴某某随即追了过来,一看到李某,吴某某就火急火燎地问道:“你把我的孙儿抱哪里去了?”

“哦,被一个小男孩抱走了。”李某心平气和地答道,过了几秒,李某又改口道:“不,是被一个小女孩抱走的。”

“抱到哪里去啦?”吴某某继续追问道。

“向楼下抱去了,阿姨,我陪你去找吧!”李某边说手指边朝下指。

紧接着,吴某某和李某一同进电梯朝楼下找去,在电梯里的时候,吴某某对没打招呼就随便抱走原某的李某很生气,她没有对李某说一句话。倒是李某主动轻抚吴某某的肩膀,李某甚至还告诉仍然很紧张和焦虑的吴某某说:“阿姨,不要慌,孩子没事的。”

等吴某某和李某乘坐电梯到达一楼之后,两人就分头开始找原某,吴某某直接奔向了小区的视频监控处,吴某某想,视频监控可以记录整个小区的人进进出出的活动,如果原某真的如李某所说,被一个小女孩或者小男孩抱下了楼,那么视频里面应该有记录。

而李某呢,她径直来到了原某坠落下来的灌木丛,将已经处于昏迷不醒状态下的原某从灌木丛中拖出来,挪到了七八米之外的小道上,然后又十分镇静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不久之后,在小道上昏迷不醒的原某被人发现了,他被好心人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抢救。这时候,看到在人群中站立着的表情无比镇静的李某,吴某某恨得眼睛都在冒火,她甚至有上去掐死这个小恶魔的冲动。可是,这个小恶魔却一点都没有感到害怕,甚至没有为自己做错了的事情感到内疚。

就在原某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的时候,李某摔婴的视频被好事者发到网络上进行传播,很快,李某就被贴上了“恶童”和“魔鬼化身”的标签。并且,还有一些网友对李某进行了人肉搜素,有关李某的信息也被公开在了网上。

随着舆论的愈演愈烈,李某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女孩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的指责和唾弃都指向了李某和她的家人。由于李某年龄过小,还没有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公安机关没有将此次事件作为刑事案件立案。

但是,关注此事的人们都不甘心,他们一直在深挖这个年仅11岁的女孩为何有如此残暴的心,又是什么导致出现了这个“小恶魔”。因不堪舆论的压力,在摔童案件发生一周之后,李某的妈妈就带着李某去新疆避难。

事件发生一个月之后,李某的爸爸通过媒体公开了李某的道歉信,在这封信中,李某的爸爸依然强调——原某是因为听到狗叫导致惊吓过度而从阳台上掉落的。在信的末尾,其代表全家向原某一家认了错,并希望原某一家能原谅自己。

可是,面对这份迟到的道歉信,原某爸爸,这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沉默了一会儿说:“为什么当初不在第一时间站出来道歉呢?”从原某爸爸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某一家对李某一家人的态度依旧存在不满,毕竟,原某是他们的命根子,而他们差一点儿就要失去这个命根子了。

眼下,随着好心人的关注和帮助,原某的病情在慢慢好转,我们衷心地希望原某能很快像一个正常儿童一样,无忧无虑、活蹦乱跳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可是,我们也不禁担忧,李某呢,她还不满11岁,这个孩子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犯罪心理透视

“女童摔婴”的视屏被曝光之后,很多人都说,本案的主角——李某有些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个分析对吗?

心理学认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偏离社会化,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违背社会常情和社会规范,不能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人格障碍。

从这个定义上可以看出,反社会性人格强调的是主体的“人格”,而对李某来说,她还不到11岁,人格尚未定型。简单地说她的人格偏离社会化,似乎有些为时尚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李某的“摔童”行为属于严重的反社会品行障碍。

而李某小小年纪又怎么会做出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呢?显而易见,这和李某的成长环境脱不了关系。

据知情人士透露,十年之前,李某的爸爸曾经将1岁的女儿扔来扔去玩,而且他竟将这种扔来扔去的游戏看作是表达亲昵的方式。在一次扔李某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接住,导致李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锁骨骨折。很长一段时间,李某的一侧肩膀都缠着厚厚的纱布。

很多人说,李某10年之后虐打一个18个月的男童并将其从25楼的阳台推下,与当年她的摔伤是有必然联系的,幼时惨痛的经历塑造了李某暴虐和冷漠的性格。人们一直在假,如果李某没有经历过那次痛苦的骨折经历,她的人生是否是另一般景象?

再者,李某的爸爸妈妈对李某的成长参与很少,李某爸爸曾经向邻居提起过,由于自己的工作比较忙,而妻子又喜欢玩,所以他们只能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对于李某在学校的表现,李某爸爸竟一无所知。

李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熟悉这个家的人都知道,李某的爷爷奶奶对她有些溺爱。让邻居们记忆犹新的事情是,小时候李某在和玩伴们打架的时候,李某的爷爷赶到之后,不问青红皂白就责骂别的孩子,维护自己的孙女。

在这种成长环境下长大的李某性格非常暴躁,她经常殴打其他小孩,有一次甚至还动脚踹自己的奶奶,李某的奶奶不但没有责怪孙女,还蹲下来慢慢哄她。慢慢的,由于李某的粗暴和无理,没有人愿意和李某一起玩,李某便开始将幼犬等动物从楼上往下扔,以此发泄自己的怒气。可是李某的这些行为,竟没有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和李某的爷爷奶奶教育方式不同的是,李某的妈妈对李某采取的则是“棍棒教育”。李某妈妈性格比较暴躁,只要李某稍微犯错,她就会对女儿大发脾气,甚至还会打孩子。但是,倔强的李某很少顶嘴或者哭。

而李某也向同学们说过,她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妈妈,她甚至希望妈妈生病。本该是对妈妈无比依恋的年纪,可是李某很显然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这个不一样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犯罪心理学家指出,子女的行为方式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习得的。从李某的家庭生活来看,李某的父亲对李某缺乏关心,而母亲又对李某采取“棍棒教育”的粗暴方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某是一个渴望关注又具有攻击性的女孩子。由于父母的忽略,李某渴望别人关注;同时,她又会模仿母亲的行为,一旦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就采取武力或者其他攻击的方式来对待对方,就像母亲对待自己一样。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曾提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求生的本能,二是死亡本能。求生的本能是指人会采取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而死亡本能会让人产生攻击和破坏的冲动。如果父母用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孩子内心中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就会被诱发,就会出现暴力行为。

心理小贴士

“重庆女童摔婴”事件带给了人们很大的震撼,在震撼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到底应该看到什么?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此,起码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过度的曝光或者宣传这件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自从李某摔童的事件被过度曝光之后,有知情人士透露,认识李某一家人的邻居、老师和同学都在试图抹掉自己和李某一家人的联系,有的人甚至故意夸大李某的行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李某一家人只能到处搬家,但是仍然躲不过强大的人肉搜索。

无疑,李某的行为是令我们憎恨的,可是我们的初衷是让李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而不是用过度关注的手段毁了这个孩子。可是,很显然,我们的行为已经让本就无路可逃的李某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其实,未成年儿童犯罪的现象最早发生在英国。1993年2月12日,在英国利物浦有两名10岁的男孩——罗伯特和乔恩。当时,罗伯特和乔恩合伙将一个两岁的男孩子詹姆斯骗到铁轨旁,然后殴打詹姆斯,直到詹姆斯死亡。

根据对罗伯特和乔恩的审问记录,警方判处罗伯特和乔恩两人谋杀詹姆斯的罪名成立。罗伯特和乔恩成为了英国现代历史上年纪最小的杀人犯,被判15年有期徒刑。

但是由于当时对罗伯特和乔恩这两个小男孩杀人案的过度曝光,导致这两个孩子出狱之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后来,英国为了保证这两个人的安全,曾几度为他们变更姓名和住址,为此,英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重庆摔婴案曝光之后,当年负责英国杀童犯罪的前英国政府社会服务督察员史蒂芬斯说:“不要只盯着硬币的一面看,而是要看到硬币的另一面。”

从史蒂芬斯的这句话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在评判李某摔婴的事件时,我们不仅要看到李某摔婴这个事实,还要看到李某的无助;我们不仅要去批判李某这种行为的可憎性,更要花时间教育她,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对于我们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美丽的天使,如果有一个天使不幸折断了自己的翅膀,那么我们要小心翼翼地为她治好这只翅膀,然后帮助她继续高飞。

第二,家庭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心理学家在调查了很多反社会人格的犯罪者之后指出,绝大多数的反社会人格者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因为个体本身在童年受过许多虐待,所以,长大之后的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别人,只能采取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施虐。

同时,与虐待相反的一种方式——溺爱对孩子也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溺爱会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蛮不讲理,这种孩子稍有不顺心就会发泄自己的怒气,而且会将这种怒气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隐藏起来的、不愿意被人触碰到的自己。你对孩子的方式,就是你习得的父母对你的方式,当你动手打孩子的时候,你是否想起了当初无助的自己?

李某的事件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留给我们的启示还远远不止这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我们衷心地希望,孩子们能成长在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家庭和校园里,并且有有责任心的父母和优秀的教师来指导他们。 cm9AKNmS0N0Vymzl1wQHXQV4giNSACMzMtG007cKaZy+RLiwPOCCW0s54mpwpo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