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本序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一八八二年生于都柏林一个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十个,家境相当窘迫。一八八八年至一八九一年在克朗格斯·伍德学校上学;一八九三年至一八九八年在贝尔维迪尔学院学习;一八九八年至一九〇二年在都柏林大学获得现代语言学士。大学毕业后,他在都柏林教了很短时间的书,一九〇四年便与诺拉·巴娜克(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私奔欧洲大陆,一直同居到一九三一年才结婚,生有一子一女。自从离开爱尔兰旅居欧洲,其间因家事三次短暂回国后,乔伊斯再也没有回过故土。一九〇三年至一九二〇年之间,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和瑞士的苏黎世教英语,业余从事写作。一九二〇年起做专业作家,先后定居于巴黎和苏黎世。他一直为眼疾困扰,晚年几乎失明。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三号病逝于苏黎世。

乔伊斯的履历很简单,但是他把这些经历细致入微地写进了他的小说里,于是,他本人以及和他亲近的人,都变成了他开发利用的最好素材:人生的各个阶段,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人与宗教与政治与权威与环境的关系,人的吃与喝、疾病与祸患、生与死……这样的写作不靠故事情节,不靠动人的描写,不靠形象的比喻,不靠生动的遣词造句,不靠英语文化中惯有的幽默和诙谐,只有直白的叙述,不动声色的叙述,客观的叙述,连人物对话都是直来直去的问与答。对传统文学批评家、专家学者来说,这样的写作很难定位,于是,乔伊斯自己先定位:这是一种探索,靠的是感受、意会;是顿悟,是一事一物一种景象或一段难忘的思绪,一种精神上的显露。就这样,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写作,而爱尔兰是一个尊重文学的国度,一位朋友请他为一份名叫《爱尔兰田园》的杂志写短篇小说,他断断续续写出了十五篇。这就是后来成书的短篇集《都柏林人》。小说虽然发表了,但是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物是鲜活的,没有一则故事引人入胜,收集成册后,乔伊斯向出版社投稿,先后被四十多家出版商退稿,历经九年才成书问世!雪上加霜的是,出版后第一年仅卖出去五本,多年之后也只售出去几十本!是的,乔伊斯有足够的耐心,他献身文学是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在寂寞难耐时他曾给兄长写过信,谈了《都柏林人》的短篇小说如何分组:三篇写童年生活,四篇写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四篇写成年后的生活,三篇写社会生活,最后一篇《死者》是全集的结局。他强调说他着意写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情绪,一种环境,人物影影绰绰正好和环境融在一起,营造气氛,表达情绪。这样的通信,是婉转地向专家学者传达信息:我的小说就是让你们晕菜。

当然,这一点都不妨碍詹姆斯·乔伊斯在世界文坛的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兰登书屋(美国第一家出版《尤利西斯》的出版社)组织各路专家,推出二十世纪百部最佳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赫然排在第一位。美国有一个专门研究乔伊斯的协会,曾有一个刊物专门发表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芬尼根守灵夜》的索隐文章。尤其在世界各大学的文学讲坛上,如果没有设立乔伊斯的课程,就仿佛没有设立现代文学的课程。有趣的是,人们对他如此追捧,一不是因为他著作等身——他总共写了一个剧本:《流放》,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三部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二不是因为他的作品引人入胜——他的早期作品情节平淡,后期作品晦涩难懂,尤其《芬尼根守灵夜》不堪卒读。那么,乔伊斯的作品究竟魅力何在?答案大概是这样的: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一种艰苦认真的创造,而他一生创造的最大成果就是被后人认可的意识流。

乔伊斯死后,渐渐走红并大红大紫,专家学者基本依照了他的说法,从他的字里行间寻找非同寻常的含义,从各个角度解读他。比如爱尔兰批评家扎克·鲍文把《都柏林人》的十五个短篇小说概括为人生各个阶段:一开始三篇写人之早年时期,其后四篇写人之青年时期,接下来的七篇写人在艺术、政治、宗教等公众生活中的人生百态,最后那个总结式的小中篇《死者》中的两位老姐妹,仿佛在人生路上转了一大圈,回到了第一篇《姊妹》中的两个小姐妹身上。于是,《死者》成了整个集子中关键之篇,絮絮叨叨地写出了生与死的相互依存。活着的生命总在受折磨,死亡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形式。

按照作者的解读办法去解读乔伊斯的作品,在世界文坛上恐怕尚无先例。乍听起来,好像乔伊斯多么了不起,其实是各路评论家和批评家对一个读不懂的作家的无奈之举。真诚地说,我们发现乔伊斯不会写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那么索性告诉读者,如果喜欢读他的作品,不如当作散文来读,感觉他的用心,体会他的苦衷,也许收获更大。

苏福忠
二○一六年春 zTScc49WOFH4v5pm3ehwY29EotIBK4MSvilPaTCfEGAnjwMoOIEO5nOspLguQo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