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中医的五脏与西医的五脏

中医没有解剖学,这是熟悉中医者所共知的。很多人认为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系,甚至是当时中国人的保守意识,影响了解剖学的发展,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嘛。

事实上,如果你看过中医经典就能发现,在成书最早的《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了解剖学的雏形:“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再仔细看看经文所载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如果没有足够详尽的解剖学知识,根本就无法这样细致描述。

因此,不是中医没有解剖学,而是中国古人有意放弃了解剖学思路,根本就没有打算从形态结构入手,而是启用了比解剖学更高的思路。中医是从人体的系统功能入手,是跳出“形而下”,跳到“形而上”。因为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身体、看待疾病,能最大程度地保持生命的“原生态”,没有破坏性,更能客观全面地感知生命。

遗憾的是,西医在一百多年前进入中国时,因为翻译借用了中医五脏的概念,人们对中医的误解也就由此产生了。

简单讲的话,首先,中医的五脏不是定位性的。中医说的“肾”不仅指长在腰部的那个负责泌尿的器官,其他脏腑也不能和西医解剖学上的器官画等号。其次,中医的五脏,强调的不是结构,而是功能。既不是定位的,又不是结构的,这两个特点加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医的五脏。虽然称谓上和西医的五脏一样,都称心、肝、脾、肺、肾,但中医的五脏更确切一点说,是对一系列器官功能的总称。

但是,毕竟中医分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它们又各自和西医的哪些器官系统有关呢?

一般来说,中医的“心”,和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有关;“肺”和呼吸系统、皮肤,甚至消化系统有关;“胃”则主要是消化系统;“肝”除了消化系统,还牵扯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到了“肾”,不仅包含了生殖系统、泌尿系统,还牵扯人体总体的能量代谢系统。

涉及器官的时候,中医的五脏之间有相互平行的关系,比如心气虚和脾气虚,描述的是不同器官组织的功能的减弱。心气虚侧重于循环系统,脾气虚侧重于消化系统,这些器官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各司其职。

但是,在这个平行关系以外,还有程度上的差异,就是纵向关系。这个纵向关系主要体现在中医“肾”的概念上。中医的“肾”与“心”“肝”“脾”“肺”相比,是更深了一层。如果从病情上说,到了“肾”这个程度,病情就往往比较晚期或者严重了,这就是中医说的“久病及肾”的意义所在。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棵大树,中医说的“肾”就是大树的根子,其他四脏则是树干树叶。到了“肾虚”这一步,就类似于大树伤到树根了,不管什么原因伤到了树根,都会反过来影响树叶树干的状态。

所以,这个人只要“肾虚”了,不管是衰老导致的自然的“肾虚”,还是疾病外伤导致的未老先衰的“肾虚”,身体功能都会全面下降,树叶和树干的状态都不会好,可以出现呼吸系统功能的下降、消化系统功能的下降,当然也可能有性功能的下降,因为它们都是身体功能的一部分。所以,“肾虚”绝对不等于性功能下降,这是民间最容易误会的,这样对中医的理解就太狭隘化了。

反过来,无论是呼吸系统功能还是消化系统功能,如果下降了,而且得不到遏制,都会一步步地拖累整个身体。就好像先是一根树枝干枯了,接下来累及另一根树枝,树枝干枯得多了,树就要死了,树根自然也无从生存,这就是“久病及肾”了。所以,无论是心脏病还是肺病、肝病,发展到晚期时,如果看中医,补肾药是不可少的,甚至可以用补肾药使这些病入膏肓者起死回生,比如给心衰的人用附子,肝衰竭的时候用熟地黄,呼吸衰竭的时候用肉桂等,就是从一棵大树的根子培植养护入手治病。根子能养好,叶子和树干也就不成问题了。 Yn3pka+9hd6SYz/YyPQJwdx9/V+QUDkkTIpQtAqd8kmlFOeKeaQSfqxIxU7vcg0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