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上只有偏才而没有全才,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领导者在用人之前要先懂得识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确的用人方法在于求其人之长,而不是求其人为“完人”。你善用他人的长处,他就是“能人”,反之你只看到对方的短处,那他就成了“笨人”。

1.善用比自己强的人,才能迅速把事业做强做大

管理者的境界决定了公司的高度。在用人方面,不敢聘用比自己强的人,会限制整个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让公司发展遭遇“天花板”。突破“天花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管理者把心打开,善用比自己强的人独当一面,自然容易迅速打开局面。

高明的领导者善于发现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人,甚至是能力强过自己的优秀员工。“敢不敢用比自己强的人?”这恐怕是对领导者最大的考验了,很多领导唯恐失去了威信,因而雪藏一些能力出众的人,而由此造成的损失是极为重大的。一个领导者,如果不敢任用比自己强的人,而是采取压制的做法,不让他们施展身手,那些专业人才就会因此被埋没,而领导的威信力也将会大大降低。而那些慧眼识人的领导则更能服众。

由于虚荣心作怪,很多人只愿意任用那些比自己稍逊一筹的下属,而不愿雇用那些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是由于嫉妒造成的——由于别人的能力超过了自己,因而引起抵触情绪。黑格尔曾经说过,嫉妒是平庸的人对卓越才能的反感。对领导者来说,如果不抛弃这种心理,事业发展就无法实现质的飞跃。

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坟墓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一位善于任命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安息在这里。”卡内基之所以成为最著名的钢铁大王,并非是他本人拥有什么了不起的能力,而是在于他善于识人,敢于用人,发挥那些能力高超的人的才能。

在卡内基钢铁公司里,齐瓦勃原来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工程师,但是他超强的工作能力早已被卡内基知晓。于是,卡内基决定任命他为布拉德钢铁厂的厂长。在齐瓦勃的管理下,布拉德钢铁厂的出钢量迅猛增长,一跃成为业绩最好的工厂。后来,卡内基得意洋洋地说:“有了齐瓦勃的帮助,什么时候我想占领市场,市场就是我的。因为我有高人相助,能造出又便宜又好的材料。”几年后,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于是卡内基提拔齐瓦勃为钢铁公司的董事长,使他成为卡内基钢铁公司的灵魂人物。

在齐瓦勃当上董事长的第七年,当时控制美国铁路命脉的摩根向卡内基抛出橄榄枝,想要与他共同经营钢铁。卡内基将这件事转告给了齐瓦勃,并希望他前去与摩根洽谈合作事宜。齐瓦勃阅读完合同后,对卡内基说:“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你的手中,但是我想告诉您,如果按照这上面的条件去谈,摩根肯定乐于接受,但你也将失去一大笔钱。”听完这话,卡内基又仔细地分析了合同的内容,发现齐瓦勃说的没错,自己果然高估了摩根的实力。于是,他全权委托齐瓦勃与摩根商谈,最终取得了占有绝对优势的合作条件。

卡内基曾经说过:“你可以把我的厂房,我的资金全部拿走,但只要留下我的员工,四年之后我照样能成为钢铁大王。”卡内基为什么能有如此气势说出这样的话?原因就在于他敢于任用那些能力超群的人才。到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钢产量最大的企业,拥有超过2万名员工以及最先进的生产机器。卡内基的成功不只是源于自己的努力,而是源于他的慧眼识人,源于他手下的一群人才。

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学会克服嫉妒贤能的心理,善于运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有些领导者总是担心驾驭不了这些“千里马”,怕他们之间产生意见上的分歧,让自己的事业毁于一旦。其实,领导者完全不需要有这种担忧,若想使公司充满生机活力,就必须选贤任能,聘请一流的人才为自己服务。其实,善用比自己强的人不仅是一个度量问题,更是信心与能力的问题。很多领导者出于嫉贤妒能的心理,以为自己是领导,就高人一等,遇上那些能力强的人就拼命打压,唯恐他们抢了自己的风头,这不是领导者应有的胸怀。

请牢记,嫉妒贤能是抑制和扼杀人才最便捷的方式,这对领导者今后的事业妨碍极大。历史上,刘邦夺得天下,并不是靠自己一人的能力,而是有张良的谋略,萧何的帮助,韩信的善战,才一举夺得天下。默默无闻的刘备之所以能在三国中占领一席之地,也是因为有诸葛亮的相助。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说,知人善任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管理心理学启示

发现人才不容易,人才冒尖更不易。人才往往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承受了更多的磨难才拥有了卓越的才干。因此,对于这样的尖子人才,领导者一定要热情支持,破格任用。只有你的大度、豪迈,你的慧眼识人,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加入到你的队伍中来。

高明的领导者不惧流言蜚语,他们敢为人才撑腰,他们不在乎下属是否会抢了自己的风头。成大事的领导者懂得支持和帮助人才去开拓事业,攀登高峰。这是领导者的勇气,更是领导者的独特魅力。

2.用情义聚人才,用制度炼人才

“人心齐,泰山移”,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是企业获得成功的有力保证,而要做到这一点,领导必须要用情义聚拢人才。为此,管理者要多多关心下属的生活,及时对他们的“疑难病症”予以“治疗”和疏导,建立起正常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人情关系,很多管理者也往往会把人情放在第一位。然而只讲人情的公司是没有出路的,当原则被感情所替代,公平合理就无从谈起。管理者的亲和力能够获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但太过随和的领导者就会让员工得过且过,所以在日常管理中既要强调情义,也要强化制度。

领导者要学会用制度炼人才,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国家的安定需要法律的约束,公司的发展需要制度的管理。制度像是一双无形的手,掌握着公司未来的发展命运和走向。如果一个公司涣散无制度,那么一切日常事务都将陷入混乱之中,公司也将走向灭亡的道路。

制度完善的公司,各项事务都能井井有条地进行,管理者的决策才能有效地实施,才能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的制度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存活的保证。严格执行制度对于公司来说是必要的,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这双隐形的手。

在制度面前,其他都是第二位的。制度是公司的生命,失去制度的公司就如同一盘散沙。为此,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到制度的重要性,带头维护制度的最高权威。

当年,日本伊藤洋货行的董事长伊藤雅俊突然解雇了战功赫赫的岸信一雄,这在日本商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人纷纷指责伊藤过河拆桥,将企业的功勋将领逐出门户。在舆论的猛烈攻击下,伊藤雅俊本人却理直气壮地说:“秩序和制度是公司的生存之本,任何不守制度的人都将被逐出企业大门之外,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是值得的。”

岸信一雄是从原本的“东食公司”跳槽到伊藤洋货行的,伊藤洋货行以衣料买卖起家,因此在食品行业并无多少经验,他们从“东食公司”挖来大将,可谓是为伊藤洋货行注入了催化剂。随着岸信一雄的加入,伊藤洋货行的食品部门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伊藤和一雄在工作态度和经营理念方面产生了巨大分歧。一雄属于新潮型,注重社交,对部下也讲究情义;而伊藤却是传统保守型,以顾客为先,很少交际应酬,对下属也十分严格。伊藤无法接受一雄的豪迈做法,曾多次要求他改变工作方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但是一雄完全不加理会,依然我行我素,而且在他的经营管理下,公司业绩蒸蒸日上,有了质的飞跃和发展。有了这样的成绩,一雄又怎么会修正自己的做法?他说:“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公司的业绩也逐步发展,这说明我选择的方法并没有错,我为什么要改?”在固执的一雄面前,伊藤无能为力,只好狠心将他解雇,以正视听。

将一雄解雇,这不单单是人情的问题,更关乎到整个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对于一贯重视制度的伊藤而言,食品部门的业绩固然重要,但是他更重视企业的秩序和制度。任何人都不能突破制度的界限,因为这样会毁掉过去辛苦建立的企业体制和经营基础。

企业领导者不仅要知人善用,更要懂得用制度来约束人才,为我所用,听命于我。在人才管理上,领导者必须建立能者上、庸者退的用人机制,将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淘汰出局,将不守制度的人驱逐出门。一个充满活力、飞速发展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制度严明,又能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的组织。

总之,现代企业是制度与人情相辅相成,二者都不可或缺的。但是,人情和原则又不能混淆界限,混为一谈,该讲原则时就必须大公无私,而在原则之外又能够对员工网开一面,不至于赶尽杀绝。人情是一个温情的词语,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成为灭绝企业未来的刽子手。人情要用在恰当的地方,鼓励员工,给予员工爱护和精神鼓励。市场无情,不能滥用自己的人情,否则只能付出惨重的代价。

管理心理学启示

制度无情而人有情,管理者在执行铁一般的制度时还应该学会变通,在原则之外适当地讲人情。如果管理者死板地执行制度,无视员工的特殊情况,那么制度就成了扼杀员工天赋的刽子手,企业也将在制度的铡刀下四分五裂。

制度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基础,管理者要时常完善公司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跨越雷池一步,领导者本人更要带头遵守制度。但遵守制度也不能成为不讲人情的借口,领导者要做到有的放矢,学会变通,如此才能让员工心甘情愿地服从、遵守制度。

3.识人时要避免以偏概全

领导想要真正地了解员工,并做到知人善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验表明,识别人才应尽量避免以偏概全,只有全面掌握每个人的能力和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众人的才能,并给予准确的指导。因此,领导者在日常管理中要擦亮眼睛,提高鉴别人才的能力。

显然,识人时不能仅从表面上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对此,诸葛亮曾经说过:“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对于下属,老板在接触他们之前肯定会从外界间接地听到过某些议论,而这些间接得到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把它当作评判的准确依据。想要彻底、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必须查阅他的全部工作经历。

此外,不能仅凭个人爱好看人。仅凭个人好恶、恩怨、亲疏看人用人,容易忽视一些德才兼备的人,而让一些庸才得以重用。这对管理工作来说显然是重大失误。

某个公司老总想要招聘一名女秘书,在网上发出了招聘启事。随后,有很多人前来应聘。在翻阅应聘名单时,老总发现一个面试者和自己的女儿重名,不禁觉得和这个人十分有缘,于是内心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偏爱。

应聘时,面试官和这个应聘者谈了五分钟。老总前来问询结果,面试官一脸抱歉地说,恐怕这个人不能被录用。老总不解,面试官说询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在上一个公司辞职?这个应聘者说,自己在上一个公司和领导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但和周围的同事相处不好,说了一大堆同事的坏话。面试官提醒老总,如果一个人连和同事的关系都无法处理好,进了新的公司照样无法和其他同事保持良好关系。

但是,老总却坚持己见,坚决要录用这名应聘者。该公司的试用期是两个月,这名应聘者在新公司只工作了半个月,就惹出了许多事情。老总觉得,若给她换个工作岗位,或许会有所转变。但是,尽管这名新员工换了工作岗位,依然无法在岗位上做出任何成绩,连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都无法处理好。最终,这个人不但没做出成绩,反而给老总找了一大堆麻烦,最终被辞退。

茫茫人海中,人生而不同,如何有效识别并用好人才,确实考验领导的智慧。为此,不妨从心理学角度入手,既保持良好的心态,又能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进而对各类人才做出公正的判断。

首先,领导者要有客观看待人才的平常心。识才最忌讳抱有主观成见,片面地看待人。主观色彩往往带有情感的偏差,扭曲人才的本来面目和真实形象。

其次,要全面地看人,才能真正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准确判断其个性品质、能力水准。“盲人摸象”会有不同的结果,他们往往把局部当成了整体,犯了片面性错误。识别人才时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切不可像“盲人摸象”一样,以偏概全。

最后,要准确判断对方的心理诉求,确保与职位匹配,从而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人才与企业的关系是双向选择,企业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合适的岗位。因此,领导者在识别和录用人才的时候,不能一厢情愿,必须考虑到人才的心理诉求,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孔子主张:“赦小过,举贤才”,这就是说要从大的方面识才。人才的优劣要看大德,看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以德选才。识别人才要眼耳共用,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脑,从本质上看待人才,透过表面,深入内心,认真地分析,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识别庐山真面目,看透一个人的本质。每个人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优点和缺点又往往具有“共向性”,二者相伴而行。领导面对应聘者时,要学会从两方面着手,抓住重点,特别是要抓住对方的长处。

管理心理学启示

俗话说:“世间众人,形形色色。”在这个世间中,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企业中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员工,如果领导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每个人,那就无法发现人才,更不能从中选取能手助自己一臂之力。

“观其行,听其言,察其心,观其修养。”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多个方面的综合信息来评判一个人,才能准确地给一个人定位,做出合适的判断。作为老板,必须要全盘掌握,做到全面了解,合理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企业搜罗到合适的人才,创造最大的效益。

4.宁可空缺,绝不滥用

领导在公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他要统领大权,掌握全局,因此必须懂得识别团队中的人才,及时将那些好吃懒做的庸人踢出队伍才行。领导要善于察言观行,透过现象看本质,识别那些鱼目混珠的人,甄别那些假冒人才的庸人。在公司的一些重要职务上,一定要任用有本事的人,否则宁肯空缺,也绝不能让不适合的人充数,否则只能给公司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甄别人才,进而合理地使用人才,是领导者的基本功。出色的领导者懂得下属需要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古往今来,有多少领导因为任用了名不副实的人而导致了巨大的损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便是因为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令一代名相遭遇了空前的灾难。所以,一个称职的领导者一定要学会辨别人才,从多个方面衡量人才,而不是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以至于一叶障目不识泰山,最后遗憾终身。

中国人有句俗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家公司的队伍就像是一列火车,一个队伍中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是无法想象的。企业内部也是如此,选择合适的管理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在合适的时候,及时提拔那些有能力的人才,这不仅有利于本部门的发展,更能通过提拔人才,激励其他员工上进求发展。

王聪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行政人员,刚刚步入公司的时候,勤勤恳恳,态度认真,领导交给他的事务总是能积极地完成,获得了不少赞扬。为了继续鼓励王聪的优秀表现,让他树立一个带头作用,也为了激励其他员工,公司有意提拔他做部门经理。可是,当王聪走上新岗位后,却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工作懒散,上班经常迟到十几分钟,而下班铃声一响,就急匆匆地离开公司。

有一次,领导临时有事外出,就把王聪叫到了办公室,将公司的重要事务全权托付给他,并嘱咐如果有顾客前来咨询,一定要好好接待。王聪一口答应了领导的要求,但是随后就去逛街了,并且过了好久才回来。等领导回来后,问他有没有顾客到公司里来过,王聪却一问三不知。面对如此不认真负责的下属,领导十分恼火。

在提拔员工时,一定要对员工有充分的了解,用人有根据,不能胡乱选拔,任意提升,否则只会将公司的管理弄得一团糟。公司内部不乏华而不实的人,他们善于说谈,凡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很多时候还把时髦理论挂在嘴边,很多辨别能力差的人往往会受他们的迷惑,认为他们充满了知识和修养。面对这种人,领导要多谈一些具体的问题,给予具体的任务,让他们亲力亲为,看他们能否找出解决的对策。如果他们避实就虚,圆滑应对,就说明他们的确名不副实。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所谓的专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作为领导,要甄别各类人才的来历,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名气会比较可靠,而对于那些一夜成名的专家,则需要进一步辨明,看他们是否是炒作出来的专家。

最后,还要注意公司里充满新奇想法的员工。他们常常提出奇思妙想,老板一定要考察这种人是不是好大喜功,过于自负,急于求成。如果他们身上有这些缺点,哪怕表面上他们的想法有创意,也要提防这些新奇想法是否会给公司带来损失。

管理心理学启示

有些员工虽然能力出众,但却骄傲自大,自视甚高,这种人也不能担任领导的职位,他们无法增强公司的凝聚力,致使人心涣散,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在一些重要的岗位上,必须提拔那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才。但是,空有人缘也不行,如果缺少办事能力,就难以让其他员工服从。领导者要慧眼独具,练就一双识别人才的本事,选取最合适的人才,担当最恰当的职务。

领导一定要学会识人用人,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果一时找不到人才,那么宁肯空缺这个职位,也绝不能让一些鱼目混珠的人参与进来。每一个公司里都会有这样虚伪的人,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作为老板,一定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辨别这些奸诈狡猾之徒,戳穿他们的伪装,避免被心术不正的人所欺骗。

5.走出“第一印象”的识人怪圈

第一印象往往是指与人初次交际时,对人的判断和评价。如果仅从第一印象对人进行评价和鉴别,就很容易导致各种失误。因为第一印象往往建立在一些肤浅、表面的现象上,仅仅只依靠对方的相貌、举止、服饰等外在特征作为识别人才的参考,完全依赖表层的判断,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因为,很多人善于谋略,更善于隐藏,这些人唯利是图,利欲熏心,让人难以琢磨透,更无法令人知晓其真实想法。

人是群居性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更不能和整个社会脱离联系。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个性,有自己的利益和想法。如果忽略了这些重要的东西,就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更无法对人进行判断,这样就会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增添一堵无形的墙,逐渐与周围人产生隔阂,进而被人暗算、欺骗。当你发现自己吃了大亏时,往往把原因归罪于环境,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你太过轻信他人,缺乏辨别小人的能力。

汤姆森第一天到公司上班的时候,风度翩翩的副总经理戴尔接待了他,为他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各种情况,带他熟悉公司的运转状况,并与他一起共进午餐。汤姆森对戴尔真是感激不尽,仅仅是一个上午的相处,他就觉得戴尔肯定是一位非常讲义气的朋友。相反,公司的另一位副总经理却丝毫不理睬汤姆森,见到他甚至不打招呼,只顾自己埋头工作。汤姆森便在心底里产生了不悦,认为这个高高在上的副总经理颇有些自大,而且决定和他保持一定距离,绝不深交。

之后,汤姆森经常和戴尔谈天说地,显得十分亲密,而汤姆森却刻意躲开另一位副总经理。好景不长,平日一起喝酒谈天的戴尔却在关键时刻利用了汤姆森对他的信任,让他在工作上栽了一个大跟头,使他险些失去了饭碗。垂头丧气的汤姆森已经做好了被辞退的心理准备,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冷淡无言的副总经理却替他摆平了这件事,这让汤姆森倍受感动。此后,汤姆森不断反省自己,不应该仅凭第一印象就给他人的品性下定论。

不可否认,第一印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面试阶段,很多应聘者会把自己打扮得风度翩翩,企图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身为领导一定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仅凭第一印象就轻易给他人下结论是非常盲目的。很多人为了获得利益,往往会用高明的方式掩藏真实的自己,从而令人轻易相信他们表现出来的样子。但在长久的相处中,他们的本来面目逐渐显露,而那个时候你后悔已经晚了。

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领导者一定要学会辨识人的原则和方法。在与人接触时,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细致观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评判对方,不要轻易做任何不切实际的假设,比如在心底里猜测对方性格开朗、心地善良等。用主观情绪评判一个人,很容易产生偏差,导致严重失误。有些狡猾的人更会利用这一弱点,骗取对方的信任,用他人的善良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人总是喜欢采取阳奉阴违,笑里藏刀的方式,对领导者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生活中,我们可以掌握一些方法来辨别这样的小人。看到一些人表现出和你相似的神态,流露出对你的崇拜和尊重,并刻意将自己的经历往你身上靠拢,那么就要提高警惕。有时候,不管你所说的观点是否有失偏颇,他都会无条件地支持和迎合,你也要保持戒备心理,因为对方可能正在逐步实施某种计划,企图达到一些更符合自己利益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启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判断人,以貌取人往往带来无法弥补的错误。三国时,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颇有几分不快,又见他傲慢不羁,更是十分厌烦。最后,这位广纳人才的孙权竟然把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拒之门外,尽管鲁肃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劝,但他仍然不予理睬,致使自己失去了一名奇才。拿破仑身材矮小,却曾经称霸整个欧洲让人惊叹这名“小矮子”的巨大能力;马云其貌不扬,如今却成为中外闻名的商界奇才,让人啧啧称赞。

身为领导,一定要学会辨别人才,更要摆脱“第一印象”的怪圈,没有深入的了解,绝不轻易地评判他人。第一印象往往是形成偏见的基础,偏见效应往往是第一印象的加深和拓展。在职场中,很多领导者相信第一印象,觉得自己识人有术,绝不会看走眼。但实践证明,因第一印象而在用人上造成失误的,古往今来不乏其例。所以,管理者既要注重第一印象,又要尽量避免因单纯相信第一印象而造成用人上的失误。

6.不苛求完美,识才不能拘于一格

有位领导在公司门前摆放了十几盆青松,要自己的下属前来辨认,分辨哪些是真松,哪些是假松。员工们看着这些青松,它们的形状、色泽一模一样,实在是真假难辨。但很快就有人分辨出了真假,老板很满意,问他是怎么分辨的,他说:“这其实很简单,大家只要看这些青松的枝叶,凡是有小虫眼的必定是真松。”

尽管真松枝叶上有虫眼,但瑕不掩瑜,辨物如此,识人更是如此。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很多时候,老板不必要求下属十全十美,死死抓住一点小毛病不放。管理者在用人时应该注重大局,不要用完美的观点看人,而要以善意的心态了解他们的全部情况,综合分析他们身上的优缺点,识才必须不拘一格。

工作中,经常听到有些员工议论自己的同事,“某某虽然有才,但未免太过嚣张,这样的人恐怕难成大事。”“某某太恃才傲物了,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身为领导,一定不能被这些闲言碎语所迷惑,可能有些人的确存在缺点,但和他们超人的才能相比,这点问题不值一提。

赵国有户人家中闹了鼠患,家中的老爷命人前去中山国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嘱咐道,这只猫虽然会抓老鼠,但也爱咬鸡。老爷听了这话,觉得不算什么大问题,只要能除鼠患,咬死几只鸡也行。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都被抓光了,绝了鼠患,但可惜的是,他家中的鸡也全被猫咬死了。

老爷的儿子非常生气,他对父亲说:“既然家中没了老鼠,为什么还留着这只猫,何不把它赶出去?”老爷回答他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患是有老鼠,而不是没了鸡。老鼠多了,就会咬坏我们的衣物,糟蹋我们的粮食,穿透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我们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还得挨饿受冻,除老鼠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大事。虽然这只猫咬死了鸡,我们最多也只是没了鸡肉吃,但赶走了猫,又闹了鼠患,我们不就得不偿失吗?”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我们应该抓住主要方面,同时兼顾次要方面。在用人识才时,更是如此。有些人身上虽然有很多小毛病,但无伤大雅,和他们的贡献和才能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领导在用人时,如果只注重到他们的缺点和问题,那就无法去团结人才,也无法发挥人才的价值。

处理事情时,不能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要抓住重点,才能慧眼识人,不错过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才。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该看重主流,抓住重点,不要因为那些无伤大雅的小事而阻碍了全局的发展。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他的过失。将眼光放长远些,在识人用人上不拘一格,领导者才会大有作为。

古人常把不拘小节看作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常把胸怀宽广的人奉之为人中龙凤。办大事的人,从不在乎小问题,成就大事业的人更不会在乎琐事。领导要做到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只有能容才、会用才的领导,才能振兴一个企业。“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弱则事业弱。”对于那些有瑕疵的下属,领导要敢于包容,容忍他们的缺点,甚至“偏袒”他们的过错。

管理心理学启示

让领导容忍下属的过错,并不是让领导纵容、忽视下属的过错,把握这种分寸很重要。在多数情况下,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过失,如果领导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能获得无数的好处。这样的领导能收获下属的信任,使上下级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能提高自己在下属中的声望,为自己塑造出一种宽容、豁达的领导者形象。

在权衡利弊时,领导者要本着“利”大于“弊”的原则,当护短的行为不超过自己的底线时,护短才是有价值的,可行的。在自己的底线之内,领导可以允许下属犯一些过错,但要叮嘱他们及时改正。作为一个精明的管理者,要充分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灵活掌握护短的尺度,放手大胆地“偏袒”下属,为自己所用。

7.通过外貌表征瞬间识别人才

企业领导在招聘时,都是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的,招聘的过程涉及很多细节。为此,必须准确地掌握门道,才能找到需要的人才。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外貌便能泄露他们的才能,在招聘过程中,领导不妨仔细观察应聘者的外貌特征,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窥测他们的才干和品行。

观察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是识别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生意场上,领导经常和各色人物打交道,面对许多陌生的面孔,很多领导依然能做到游刃有余。这其中的秘诀不言而喻,面孔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得更加清晰。脸就像是展示人物情感的显示器,将人的喜怒哀乐、欲望、目的全部表现出来。

清朝的曾国藩有着异乎寻常的识人之术,一天他回到府邸时,看见大厅前站着三个年轻人。曾国藩得知这是李鸿章引荐的人才,于是在不远处悄悄驻足观看,认真观察这三个人的外貌特征。只见其中一个人不停地观察屋内摆设,若有所思。另外一个年轻人则小心谨慎,目光低垂,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中。第三个人相貌平平,却气宇轩昂,背着双手直视前方。曾国藩故意不前去理会那三人,过了许久,前面两个人已站立不安,嘴里颇有微词,只有这第三个人依然气定神闲地欣赏周围的风景。

曾国藩回到房中,召见了这三个年轻人。在交谈中,曾国藩惊讶地发现,那个一直打量庭院摆设的人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颇为相似,言谈甚欢。而其他两个人则口才平平,那位欣赏风景的年轻人更是口不择言,频频说出一些让自己无法回答的话。谈完话后,曾国藩让三人回去,待他们离开之后,曾国藩吩咐手下给三个人安排职位。令人惊讶的是,曾国藩并没有对和自己谈得最投机的年轻人委以重任,只是给了他一个有名无权的虚职,那个很少说话的人则被派去管理钱粮马草。最令人不解的是,曾国藩却派那名冲撞自己的年轻人去军前效力,他还再三嘱咐下属,要多多培养照顾这个年轻人。

众人不解,曾国藩却道出了个中缘由:“第一个年轻人在等待时,一直打量大厅的摆设,在与我谈话时,很明显地感受到他并不是真的懂得我的兴趣爱好,只是投我所好罢了。此人表里不一,左顾右盼,属于奸诈狡猾之辈,不能重用。第二个年轻人态度温和,拘谨有余,是小心谨慎之人,适合做文书工作。最后一个年轻人气度不凡,甚至敢冲撞显贵,并能不卑不亢地说出心中所想,是少有的人才。”

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而第三个年轻人也不负曾国藩的厚望,在后来的征战中屡建奇功。通过大厅中三人的外貌和表现,曾国藩就辨识出了三人的性格特点,并据此用人,这是他几十年的阅历和经验所得。

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识人,这是一门大学问。常言道,表情是内心的写照,很多人的喜怒哀乐全都表现在脸上。通过对别人面部表情的观察,领导能够窥探对方的心理状况,把握他的情绪变化尺度,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此外,领导者可以从一个人的穿着识人。喜欢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有创造才能,内心有优越感;喜欢穿朴素衣服的人,做事讲究,循规蹈矩;喜欢穿华丽衣着的人内心十分自信,有独立意识,能独当一面。

最后,领导者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谈来识人。生活中有很多嫉妒心重的人,他们经常对别人品头论足,看不惯他人的所作所为,这样的人心胸狭隘,人缘不好,不能重用,有些人处事圆滑,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利用他人,不肯让自己吃亏;有的人说话尖酸刻薄,自尊心强,经常抓住别人的毛病小题大做,他们有强烈的支配欲望。

管理心理学启示

公司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根本,只要掌握了人才资源,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作为老板,必须慧眼识人,只有全面掌握了解了他人,才能挑选出最满意的员工,进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个人当前的言行外貌很大程度上会反映出未来的发展。有前因,必有后果,领导可以据此来识人用人。在生活中,老板常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能为你带来好运,有的人却会在背后捅你一刀,让你麻烦不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老板需通过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来识别对方。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根据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判断,长此以往,你一定能目光如炬,慧眼识人。 2G4wnKRl68/0bXAHAFNalOq+6UPUPnx8XyDhesnoyIxKPi2jrePGZN2+Jxm/xJ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