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天成环境

洛阳是大自然的杰作:位于秦岭延伸到中原的余脉盆地,群山环抱,河流纵横,气候适中,资源丰富,水运便利,生态环境优越,具有“中、险、便、富”四大特征,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所、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水路交通之枢纽、天下物流之中心、土肥壤沃之粮仓、矿产开发之宝库、生生不息的人居之地,自古为辐射东西南北的首善之区。

环境演变

洛阳位于豫西中部山区,其自然环境处于华北地台的西南隅和昆仑—秦岭地轴的东延部分,构造体系属于华北豫西地台区和秦岭地轴褶皱区。这种华夏大陆地质的中点位置,反映在中国地理大势上,则表现为中国东西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十字交叉口。在四面八方地质运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下,这种位置环境的形成经历了40多亿年的地理演变。

在距今约45亿~24亿年的太古代,豫西中部山区最古老的地层逐渐形成;到了距今约18亿年,大规模的吕梁运动奠定了该区古老的结晶基底。这时已处于元古代中期。此后,该区便进入了传说中的“沧海桑田”时代,先后历经了距今约12亿~5.7亿年的元古代震旦纪和距今约5.7亿~2.25亿年的古生代这一长约9亿~10亿年的造地运动时期。其间每一次沉降运动,都使该区处在浅海或滨海状态,接受海相沉积,出现湿润气候;每一次上升运动,都使该区处在隆起状态,遭受剥蚀,转为内陆湖相沉积、河流相沉积,并带来干燥气候。而剧烈的起伏升降运动,都不同程度地造成基底断裂、地壳拗陷,一方面“削高填底”,使地貌均夷化;另一方面,切割高地,塑造出各种地貌类型,使地貌复杂化。伴随着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早期生态环境也在酝酿形成,由于海滨、湖滨湿润气候为生物的登陆和栖居创造了条件,早期动物中的鱼类、两栖类和裸子植物中的银杏率先进入了该区。

到了距今约2.25亿~7000万年之间的中生代,该区地貌发生了决定性变化。在一系列地壳运动中,燕山运动影响巨大,强烈的造地运动使全区地势急剧增高,使中生代以前形成的地层遭受构造变动和块状断裂。断块隆起使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形成高峻的山岭,构成该区地貌的骨架;断裂下陷使河谷地带出现了相互隔离的山谷盆地。现代地貌的轮廓与基础由此形成和奠定。燕山运动以后,地壳暂处稳定状态,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早期鸟类朱鹮和大型脊椎动物进入该区,连香树成为该区新的植物成员,银杏科植物达到黄金时代。

经过3000多万年的稳定时期,到了距今约6700万~250万年之间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该区再次抬高,伏牛山重现高峻山势,成了南北地理的重要分界线;山间湖盆因断裂转化为河流,形成一系列串珠盆地和冲积平原。气候由暖变热,暖温带植物杜仲树、热带植物香果树相继出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了距今约250万~1万年之间的新生代第四纪,豫西中部山区经历了4次冰期,而在4次冰期之间又相夹着3次间冰期,故在4次严寒高峰之间相夹了3次暖热期。在距今约68万~37万年之间的第三次间冰期,大象、鸵鸟、水龟和原始人类均在该区繁衍生息,在孟津、新安、伊川等地发现的有关化石反映了这一时期内的生态信息。但在第四次冰期的摧残下,绝大多数动植物衰亡。早期鸟类朱鹮逃脱了这场劫难,红豆杉、银杏、杜仲、香果、连香树等孑遗植物幸存下来,这些今日散见于伏牛山区的“国宝”都是第四次冰期孑遗植物的遗留种;同时,大型动物中的原始人类以其顽强的生存能力闯过了难关,继续生存并繁衍发展,在其境内发现的旧石器遗址遗存是记载这段英雄史诗的座座丰碑。

到了距今约1万年,境内原始人类进化为现代人类并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进而发展为河南龙山文化,形成了以夏族为核心的河洛先民,并以当时领先的生产力战胜了洪水大灾难,迎来了中华文明的曙光。优越的自然环境遂使洛阳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十三朝帝王都洛期间,洛阳作为首善之区,保持着与之相应的首善环境,自隋、唐延及北宋,洛阳园林名冠天下。直到明清,文人骚客尚寻芳伊洛,瞻仰河山之胜,他们在山石上留下的纪念之作,便是当时洛阳环境优雅的历史见证。

华夏圣地

洛阳市位于秦岭之尾,首府洛阳位于海拔300米的洛阳盆地,卫星城镇散布在中心城市周围的串珠形盆地和谷地中。首府洛阳北依邙山,与太行隔黄河相望;西接崤山、熊耳、伏牛三脉,南有嵩山雄峙,东有邙山之尾与外方山之尾缠抱,可谓群峰环抱,高山叠置;北有黄河及其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中有伊洛二水及其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南有汝河及其建设中的前坪水库,可谓河流纵横,湖泊如镜。高山阻挡北方沙尘的侵袭,大河荡涤侵入的沙尘,守护着华夏第一都的一方净土。

洛阳市虽在秦岭山系,但作为秦岭之尾,远离地震多发的秦岭之首;洛阳市北距太行山地震带虽然近在百里,但却有黄河大峡谷自西而东断开。出于这样的地质因素,历史上洛阳境内地震不过6级,所受境外地震波及的烈度不过9度。在大地震频发的时代,难得有洛阳这样的地质环境,保持着华夏文明之源的一片安宁。

洛阳市虽然北临黄河,但有西东走向的邙山阻挡,从无黄河水患之虑。

现代工业社会,洛阳生态环境却付出了沉重代价。为挽回洛阳生态环境,恢复蓝天、青山、碧水,20世纪末21世纪初洛阳市政府实施自然环境大保护战略,建立地震管理机构,配置现代化的测震、防震、抗震设施,加强对地震的监控,为洛阳环境保驾护航;开展水土保持和环境监测,兴建一系列山间水库,关闭污染企业;在植被保存比较完整的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崤山主峰地带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对划定区内的自然资源实行全方位的保护。在此基础上,扩大保护范围,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工程推广到低山丘陵和洛阳市郊,建成了孟津、吉利黄河湿地,周山森林公园、龙门东西山森林公园、上清宫森林公园、洛浦公园、白马寺风景名胜保护区、城市绿肺——隋唐植物园。这种格局的形成,意在借鉴古代洛阳的自然环境优势,重建园林城市,显示了洛阳人民还原“华夏圣地”生态环境的气魄和胆识。2002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8年,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11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2年,荣获“中国牡丹花都”称号。 yvPQkwNVxluSrnu1MxwuUIx8qp9SW4z+KlnurOiCKs7lmsGJrgb1NRnakInpN9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