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书是清华大学“河北-清华研究院乡村建设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乡建中心)的一个研究课题的产品。

在我们乡建中心的诸同人看来,当前华北乡村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乡村衰败”。30多年来,华北乡村的大批青壮年劳力不断地转离农村和农业,前往东部发达地区和各大城市务工谋生,乡村的社会结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损,百姓口中所谓“一老、一小、一流动”,恰是当前华北乡村现状的生动写照。村落破败、治理失灵、土地撂荒、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种种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随之产生。

多年来,政府对乡村地区状况越来越重视,大力开展了扶贫事业,给予乡村越来越多的经济投入。但是,至少华北乡村的现实状况表明:在乡村社会结构严重破损的情况下,如果把扶贫工作仅仅看作一个经济行为,不能将之与乡村的社会重建结合起来,则断乎不能取得预期效果。退一步说,就算是只考虑经济投入,那也不能仅仅考虑资金和经济项目的投入,而必须将新型经济组织的建设包括在内。否则,扶贫工作难以见效。据此,乡建中心自2014年着手在环首都的若干县开展了一项乡村重建的实验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组建乡村中的“团结经济”或合作经济、开展社会规范的重建尝试,以及推动乡村住宅的重新规划。经济、社区和空间是这个项目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近三年来的实践中,我们所遭遇的各种困难不计其数。其中最大的困难不在物而在人,首先就是依靠谁来在乡村中实地运作本项目,引领乡建工作。遴选乡建工作带头人,或者用社会学的传统术语来说,寻找基层精英,成为最大的难点,当然更是重点。我们认同“新农人”的概念,坚信如欲振兴农业、重建乡村,则从事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人,一定不应是弱者,而应是强者。但是,强者来自何方?如何辨识出来?

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新农人”可能有多重来源。有能力的务工返乡青年、复员转业军人、有志于乡村工作的知识分子等,都是“新农人”可能的泉源。不过,我们经过反复斟酌后,选定的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村官。我们认定,扎根乡村的大学生村官理当是“新农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受过基本的公民教育,他们年富力强,因此有能力成为乡建工作的带头人。

据统计,自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来,至2015年大学生村官已达40万名,覆盖了2/3的行政村。问题在于,如何从人数众多的大学生村官中,把那些有能力、有志向的青年选拔出来,赋予他们开展乡建工作的重任。我们的办法是,与华北地区一些地级市的组织部门合作,请他们推荐一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前来清华大学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从中遴选佼佼者,给予一定支持,付以乡建重任。2014年9月以来,我们业已培训河北省张家口、承德,河南省焦作等地市的大学生村官共计650余人,并从中初步遴选出10个大学生村官的“团结经济”项目给予支持。清华大学伟新教育基金、唐氏基金的资金支持,使本项目得以持续开展并取得初效。

在与这些参加培训的大学生村官的互动中,他们扎根乡村、努力创业、帮贫济困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当代华北乡村的一些看法,不乏真知灼见。现在,我们从中挑选出37位新农人,将他们对当前华北农业经济、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看法整理出来,连同他们自己的事迹一起,刊印成册,以飨读者。希望读者知晓,在我们的国家里,还有这样一些青年才俊,他们立志扎根农村的广阔天地,并正在兢兢业业为复兴乡村而艰苦奋斗。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他们,希望全社会都对他们予以支持!

游睿山为本书成稿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吕程平承担了组稿和编辑工作。中心的所有成员都对本书的形成有所贡献。

沈原
016年12月14日 c4Px2xf0oLZkXNqdqrucyZjNbZEn9DGWFo6H99HwhLu2dLp7eneBAZ1nO7Ta7e4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