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但是当前国际形势依旧是风云变幻,科学创新与技术进步依旧是日新月异,中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就需要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审视中国当前的发展势态,新常态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期叠加”与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任务依旧艰巨,可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既有阻碍前行的丛林荆棘,也有披荆斩棘走向坦途的康庄大道。可以说,我们处在战略机遇期,有挑战,也有机遇,因此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有发展的必然性,也有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与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的提法相比较,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改为“建成”,一字之差,意蕴无穷。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的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心更坚定、自信心更充足,而且也代表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发展时期做出了详细的战略部署,认为“十三五”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追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我们确实已经走到了发展的攻坚期,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走到了实现最终目标的那段黎明前的黑暗,胜利的曙光就快要迎接我们了!
“小康”一词,最开始并不是邓小平的原创,而是我们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描述;《礼记·礼运》中也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为小康”;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也写道:“立三统三世之法,据乱之后,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后,进以大同”。“小康”的社会构想其实一直都是受压迫阶级的劳苦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邓小平却是现在“小康”社会的设计师,也正是由于邓小平的精心勾勒,小康社会的美丽蓝图才从书中走向现实,走进人民的心里,成为亿万民众为之奋斗的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为应答大平首相提出的中国如何构思现代化蓝图的问题,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也就是在这次谈话中,“小康”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时代生命力。
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历经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等会议的商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小康”正式被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并在报告中指出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要实现翻两番,并在战略部署上提出了两步走。到了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时,“小康”被作为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即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随着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历经20年的努力与实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然而“总体小康”还不是我们最满意的状态。所谓的“总体小康”就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首先是低水平,我们是跨过了小康的门槛,但是人均收入只有800美元的现实,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其次是不全面,尽管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这并不意味着全方位覆盖,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依旧很大。最后是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等发展问题还是急需解决。为此,党的十六大指出为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由此,小康社会的建设进入新阶段。与总体小康相比较,全面小康是一个水平较高的小康,是一个不仅注重物质生产和消费,还更注重人民精神享受与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权利的追求、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全方位进步的小康,是一个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减少贫困人口、解决贫困难题的小康。
2007年党的十七大,更是审时度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伟大布局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惠及各个方面。历经十年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步,从2002年到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多美元增加到5000多美元 ”,但是其发展依旧面临诸多困难,于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及时调整战略目标,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要在2020年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并将其划分为“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坚实第一步。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些具有针对矛盾性、深化改革性、突出重点性的目标调整,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而在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从而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四个全面”的新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2015年10月顺利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对“十三五”时期的各项发展做出统筹规划,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对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遵循原则。总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的新篇章,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小康社会的提出,到总体小康的实现,到全面小康的构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终于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地位,推进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从而使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大趋势日益成为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积聚力量,这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关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经三个阶段,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其必经阶段也是重要一环。早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就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任务,自此,“四个现代化”战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次重大突破。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两步走”战略,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我国却从四个方面推进现代化发展,因此我们的现代化是全面的,是中国特有的。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为高度文明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提出经济建设的总目标“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自此,小康社会被纳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小康社会的提出,“三步走”战略应运而生。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根据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对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开始的“四个现代化”到十三大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了第二次重大突破,并将小康社会作为“三步走”战略的中间一环,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党的十五大根据当时的世情国情党情,又制定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到2000年,我国已经达到总体小康水平,但总体小康毕竟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全面小康的建设被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直至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和实践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历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阶段,才能继续向前推进。
中国梦的提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理论创新。现如今,中国梦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就是“两个一百年”,即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仅要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要依靠全国人民群众的不懈追求与努力。从阶段性角度来说,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攻坚时期,我们不懈奋斗,定可以众志成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要经济富强、就要政治民主、就要文化繁荣、就要社会和谐、就要生态美丽,而这一切基础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和关键。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的发展目标和内心热忱追求的梦想,就会止步不前。小康思想是我们绵延了2000多年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特有的社会梦想,历经多年的艰辛探索,几代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相承接,将小康社会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思想与时俱进,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科学指南。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不仅取得可喜成绩而且影响深远,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人民的精神面貌日益饱满。与曾经那个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中国相比,如今的中国正在以一个崭新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中国大地已经在改革的春风中沐浴了30多年,30多年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跨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国民经济发展虽有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是依旧不能摆脱贫困大国的帽子。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大体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开始了小康生活的新追求。20世纪90年代,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均已达到发展中国家水平,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这些历史性的跨越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展现,都是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正确性的彰显,都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孜孜追求的成果。
如今小康社会的发展又进入了崭新的决胜阶段,不仅实现了“总体温饱”向“全面建设”的转变,而且还在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水平都迈上了新的台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取得了巨大成效: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的测算结果,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为80.1%,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8%,东北地区为82.3%,中部地区为77.7%,西部地区为71.4%。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多数地区可以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但有些地区实现的难度较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对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成小康做出了新的规划和部署,众志成城,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顺利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可以走得坚定踏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历史跨越的坚实基础。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民主政治不断健全、先进文化不断繁荣、和谐社会持续稳定、生态文明更加绿色健康、国防实力快速提高……这些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善,促使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达成,也推动了顶层设计目标的不断实现,为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无论怎样发展,当前的中国依旧不能改变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正是这些“没有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了独特的历史背景,成为我们党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基本的现实条件。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评价无法脱离其当时的历史阶段,任仲平曾在《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一文中,梳理了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认为“当这一个10年开始的时候,于1978年驶入起飞跑道的中国,仍然不减经济的增势,在为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站在了一个关键路口” 。中国处在战略关键期、转型阵痛期、特殊敏感期、寻找驱动期和危险高发期,这些都是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特有的。
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不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经阶段,而是特指中国,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提法,揭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质,也揭示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现实阶段。尽管我们的各项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距离下一个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伟大创造,是为达成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和实现中国梦这一长远目标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因此,我们要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为实现下一次的历史性跨越积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