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国际合作进程描述

在苏联时期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开发没有间断过,开展国际合作的努力没有停止过。列宁非常注重利用外国优势发展苏联经济,列宁之后的历届领导人,包括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并且对其进行了发展。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就曾经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加速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关于“两个世界市场”的思想束缚,积极同西方国家进行合作,制定了“突出重点合作伙伴,开展全方位合作开发地区自然资源”的对外开放方略,并选定日本为主要的合作对象;勃列日涅夫也积极地同其他国家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与日本、经互会国家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合作;到戈尔巴乔夫时期,他继承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通过全方位国际合作开发建设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策略,并将合作重点放在西方国家,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不难看出,苏联历届领导人都有着同外国开展国际合作开发东部地区的思想和愿望,这为以后俄罗斯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实践经验。

(一)苏联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国际合作(1917年11月~1991年12月)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提出了合理布局苏联生产力,实行有计划的工业东移的战略思想。列宁非常注重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在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曾明确主张:“在经济上极力利用、加紧利用和迅速利用资本主义的西方” 。从列宁开始,苏联历届领导人都认识到东部地区对整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都非常重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都继承了列宁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设备等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思想。因此苏联时期,中央政府在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一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同时,积极引进其他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的资本、技术、设备,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书以苏联时期历任领导人的执政时间为限,分五个时期对苏联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国际合作进行分析。

1.列宁时期在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1917年11月~1923年2月)

这一时期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首先是国内战争时期,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受到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势力的威胁,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保护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军事共产主义,战时条件下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开发没有形成体系。当时苏联东部地区亦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威胁,西伯利亚有白匪军,远东地区有日本干涉军。为避免对日作战,列宁决定在苏联东部建立远东共和国作为缓冲国,以此恢复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该共和国保持自由贸易,同外国发展经济联系,与美、英等国的大公司开展租让谈判,吸引了大量中国等国家的劳务人员。这在证明列宁决策正确的同时,说明俄罗斯东部地区可以利用其丰富资源和靠近国际市场的优势得到发展。其次是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国内战争结束后,整个国家百废待兴,而经过战争的苏联根本没有快速发展国内经济的能力,为了适应国内发展建设的需要,苏联开始实行符合经济规律的新经济政策。1920年11月23日《租让制法令》签发,规定由苏维埃国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把暂时无力经营和开发的森林、矿山、油田等租让出去,以利用外资及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迅速发展当地的生产 。除实行租让制外,列宁还主张同外国资本组建合资企业和股份公司,并认为这是使苏联工业得到恢复的有效途径。《租让制法令》颁布之后,几年内就有20多个国家提交了数千份租让申请,其中几百份租让协议被批准并实施,更为重要的是租让项目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租赁制、半租让制的实行,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森林、矿山等租让给西方的资本家,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东部地区的大型资源进行了开发,形成了用资源入股、建立合资企业、引进外资的模式,并且培训了大批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这一时期主要是美国、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瑞典、法国等西方国家合作开采苏维埃国家的自然资源,其投资总额占到80%。各国租让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采矿、采金、采煤、森林、渔业、石油等自然资源部门。

2.斯大林时期在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1923年2月~1953年3月5日)

应当说斯大林继承了列宁利用外国优势开发东部地区的思想。在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苏联虽然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的阴谋,但是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仍然面临周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因此,为了保卫国家安全,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在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苏联实行生产力东移。这里所说的生产力东移,指的就是利用俄罗斯东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新的重工业部门,提高东部地区在全苏联重工业中的比重,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在东部地区的体现 。根据俄罗斯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苏联统一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框架内,苏联开始安排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生产力布局。

卫国战争前,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大力恢复远东地区经济的同时,加紧把该地区建设成为支援苏联欧洲地区的战略后方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东方前哨。为此,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加速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斯大林在会见美国客人埃里克·约翰斯敦时坦言:20世纪30年代前后,苏联全国约2/3的大型企业都是由美国援建的,其余1/3则是由德、法、日、英、意等西方工业化国家援建的 。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将西方国家援建的许多重要的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配置在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另外,20世纪30年代苏联曾是世界上进口机械设备最多的国家,将许多设备配置在东部地区,并在东部地区新建大量重工业企业,使这一地区迅速发展为国家原材料产品出口基地和国防工业基地。虽然东部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加强,但这是计划经济的结果。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1932年)起,为了国家安全,东部地区较宽松的经济自主权被收回,远东由原来的开放地区变成封闭地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经济实行中央计划管理,东部地区所需的投资及产品全部由中央统一调拨,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不仅比其他地区发展得快,而且居民生活水平稍高于全俄平均水平。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全国及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保家卫国,因此,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都被纳入军事轨道。为了抗敌,苏联当时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采取了各项应急性的措施,没有制定长期有效的经济开发战略。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苏联对东部地区开发的目标之一是使远东地区成为苏联欧洲工业区和全国工业化的原材料供应地以及第二个“军火生产车间”,以满足备战的需要。这一时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苏联的对外经济联系也一直受到斯大林“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影响,这导致东部地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大为减少。

3.赫鲁晓夫时期在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1953年9月~1964年)

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欧洲部分的燃料、动力资源和其他一些工业原料的产量开始下降,甚至濒临枯竭,产生了原料供应和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例如,当时苏联最古老的巴库油田已经濒于枯竭,产量急剧下降,苏联最大的伏尔加—乌拉尔油田已经达到开采顶峰,易采区的储量逐年递减 。为了保证苏联工业心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苏联政府把解决这一供需矛盾的希望寄托在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身上,工业发展需要来自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大量原材料物资。所以,苏联及时地把能源(石油、天然气)的勘探重点转向了西伯利亚地区,赫鲁晓夫本人也一直非常重视西伯利亚的开发与建设。但是,国家不能像卫国战争前那样提供大量财政支持。1956年2月14日,他在《苏共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和1959年在苏共二十一大上做的《1959~1965年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控制数字》的报告,都对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生产力配置,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重点和要求,提出详细而具体的指示意见 。并在所谓的七年计划报告中强调加速发展苏联东部地区的经济,并提出应大力增加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基建投资。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东部地区的开发主要是从工业和农业两个方面入手。在工业发展方面,这一时期规定的东部地区基本的经济开发战略目标是把西伯利亚看成是全苏联最大的燃料动力供应基地和耗能最多的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业发展方面,赫鲁晓夫同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根据当时进一步扩大谷物生产和开垦生荒地的决策,苏联主要在东部地区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1954~1960年,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垦荒1109.8万公顷 。利用东部地区有利的自然条件,大规模开垦荒地,对苏联的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对外关系上,赫鲁晓夫执政后,进行了理论观念的更新,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与西方国家以对抗为主的方针,代之以“和解”和对抗相结合的方针。在对外政策方面,赫鲁晓夫提出了以“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为主要内容的“三和路线”,并通过具体的行动表明诚意,如1955年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等。利用与西方国家关系缓和的机会,冲破斯大林“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思想的束缚,积极同西方国家进行合作。制定了“突出重点合作伙伴,开展全方位合作开发地区自然资源”的对外开放方略。在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过程中,首先选定日本为合作伙伴,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有着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但资源匮乏;另一方面,苏联东部地区和日本海上交通便利,联系方便。除了与日本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之外,苏联还与亚洲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及其他不发达国家发展对外经济联系,以期得到苏联所需要的蔬菜、水果、粮食,并开拓轻工业产品和机器设备的出口市场。

4.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1964年10月~1982年11月)

勃列日涅夫继续秉承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思想,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采取有计划分阶段对西伯利亚和远东进行投资建设的方式,非常注重这一地区的综合开发,坚持专业化生产部门和薄弱部门同时发展的原则,并注重生产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勃列日涅夫同样认识到世界经济变得越来越开放,经济、生产、资本国际化也越来越明显,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与美国平行的一极,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世界经济的大市场。所以他更加积极地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对外经济合作。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加强,在对西伯利亚和远东进行开发建设的进程中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加快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增强了其军事力量。

这一时期补偿贸易在苏联东部地区开发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补偿贸易是通过卖方贷款和补偿贸易等形式积极利用外国资金、技术及设备来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自然资源 。这一时期日本是同苏联开展补偿贸易的主要国家,双方合作涉及多个领域,如开采及加工远东森林、开发南雅库特煤田、开发萨哈林石油天然气、建设东方港等。尤其是在森林资源开发上,苏日分别于1968年、1974年和1981年签订了不同形式的木材补偿贸易合同。除日本之外,经互会国家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积极参与该地区的森工综合体和铁路建设项目,投入资金、设备及劳动力。另外,西方国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芬兰、英国、美国也同苏联开展补偿贸易合作,但合作主要集中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

日本在积极参与苏联东部地区补偿贸易的同时,积极开展沿海贸易,远东地区同日本沿海地区之间的地方贸易开始于1963年。为此1964年苏联在纳霍德卡成立远东外贸公司,在同日本开展沿海贸易的同时,同其他亚太国家开展边境地方贸易。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部门级单位的产品出口和外贸业务洽谈均要通过该外贸公司。除补偿贸易与沿海贸易外,边境地方贸易也得到发展,苏联主要开展同朝鲜、蒙古国、中国及越南的贸易。蒙古国对苏联有较强的依赖性,与远东地区经济联系比较紧密,而远东地区与朝鲜的商品流转额不大。另外由于商品结构上较强的互补性及便利的海上运输条件,远东地区积极开展同越南的地方小额贸易。而远东地区同中国的边境贸易也于1982年恢复,中国的轻工业产品迅速打入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虽然最初与俄开展贸易的仅限于黑龙江省,但1983年之后通过黑龙江省的对俄窗口,全中国对俄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韩国也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为后盾,积极参与到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中去,打破了日本在苏联东部地区对外经济联系上的绝对优势地位。

但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建设仍然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路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的,所以苏联东部地区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畸形越来越严重。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是美苏争霸最激烈的时期,为了在与美争霸中占据优势,苏联积极开展军备竞赛,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建设实际上是为军备竞赛服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也正因为处于冷战环境中,这一时期苏联的国际经济合作较大地受到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5.戈尔巴乔夫时期在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1985年3月~1991年12月)

戈尔巴乔夫继承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通过全方位国际合作开发建设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策略。在“公开性”和“民主化”原则推动下,苏联逐渐放弃对东欧经互会国家的政治原则,转而以经济利益为重,并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完善与它们的传统经济关系。因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所以戈尔巴乔夫将合作的重点放在西方国家,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资金援助。

与赫鲁晓夫不同,戈尔巴乔夫特别关心苏联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他强调在新地区政策中,要优先发展远东地区,并于1986年7月28日对远东地区进行了视察,制定了发展远东地区的新战略。戈尔巴乔夫将远东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条理化和具体化,以使其更加切实可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下,戈尔巴乔夫高度重视远东地区的地缘优势,强调要利用这一优势来发展该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密切与亚太地区的合作,使之成为俄罗斯通往亚太地区的窗口和门户,加紧远东地区进出口商品基地的建设,发展对外经贸技术合作,从而使这些成为推动远东地区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的强大动力。

苏联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建设及其在整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背景下,针对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不同的方针政策,确定了不同的发展重点和区域。整个苏联时期对东部地区进行的不同层次的开发建设,使这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潜力越来越显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苏联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国际合作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局限。首先,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背景特殊。国内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际上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尖锐对立,这就决定了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特殊背景。第二,戈尔巴乔夫之前的国际合作主要针对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百废待兴,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其较好的工业基础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实力雄厚,能够提供苏联急需的资金。第三,受政治因素影响大。苏联与西方各国的国际合作受制于“冷战”的国际大背景,政治因素对其影响较大,1973年苏美乌连戈伊油气田的开发计划及苏、日、美开发南雅库特天然气计划的取消就是很好的例证。第四,合作领域集中于开发自然资源。从“租让制”的实施开始,合作领域主要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尽管苏联政府给予东部地区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总体来看,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这种现象可以用黑洞效应的原理来解释。经济学上的黑洞效应就是一种自我强化效应,当一个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像一个黑洞一样产生非常强的吞噬和自我复制能力,将它势力所及的大量资源吸引过去,而这些资源使得企业更为强大,形成一个正向加速循环漩涡。苏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国内条件是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大国际背景则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也正是因为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苏联更加重视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重工业和尖端行业的发展,造成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严重畸形,重工业高度发展,轻工业极度落后,东部地区逐渐发展为整个苏联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军火生产车间”。而中央政府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东部地区重工业企业统一调拨大量财力、物力及人力,这必然吞噬本应用于其他产业的物质资金。由于“冷战”需要,国家不遗余力地发展军事工业,然而其发展越迅猛,为了满足这个无底的“黑洞”,就会有越多的财富被吞噬,最终相应的基础产业没有被带动起来,反而因高端产业的发展而削弱,导致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的比值和结构严重失调,形成了经济增长中能够吞噬增长成效的深渊,这就是经济增长中的“黑洞”效应。这也是苏联中央政府支持东部地区发展而东部地区却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

(二)俄罗斯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国际合作(1992年至今)

苏联时期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开发和建设,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为俄罗斯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地区奠定了基础。俄罗斯独立之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俄罗斯东部地区,尤其是远东地区在封闭多年之后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经过叶利钦时期对东部地区比较艰难的开发建设,普京更加重视东部地区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普京在2008~2012年担任俄罗斯总理一职,但俄罗斯发展的大方向仍然是在梅德韦杰夫的领导下遵循普京的经济发展思想和思路,所以在此我们以叶利钦和普京两个时期为划分标准,来分析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的相关问题。

1.叶利钦时期在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1992~1999年)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到1992年秋,独立后的俄罗斯为得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采取“亲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把发展同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为了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俄罗斯做出了巨大让步。1992年英国答应给予俄罗斯2.8亿英镑的贷款,加拿大允诺提供2500吨粮食,法国提供40亿法郎,西方七国集团则提供2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尽管俄罗斯要接受诸多苛刻的附加条件,俄罗斯某些领导人还是表示了对此种援助的喜悦。但是西方国家并不希望再次出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西方一些政治精英经常问:“如果俄罗斯重新变得强大,它是否会谋求重获失去的帝国领地?到那时俄国能同时成为一个帝国和一个民主的国家吗?” 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淡化了对俄罗斯的经济援助政策,经济援助最终大多是口惠而实不至。1992年西方七国集团允诺的2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实际到账150亿美元;1993年西方七国集团承诺的43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实际到账只有50亿美元左右 。在对外贸易中俄罗斯也持续遭遇西方歧视性贸易政策,商品竞争力大大降低。“亲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使俄罗斯在同传统盟友关系疏远的同时,非但没有提高俄罗斯国际影响力,维护现实的国家利益,反而招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轻视,进一步削弱了其影响力,并使俄罗斯付出了沉重的政治、经济代价。所有这些深深伤害了俄罗斯民族自尊,让俄罗斯对西方心灰意冷,决定改变这种“一边倒”的对外政策。

1992年,俄罗斯开始调整其对外政策,1993年12月27日,俄总统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这成为俄对外政策方向转变的一个标志,俄罗斯开始修复与邻近的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开始对西方国家说“不”,并强烈反对北约东扩。1994年,俄罗斯提出大国复兴战略,强调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至此,俄罗斯对外政策正式调整为全方位的“双头鹰”外交,不仅面向西方,而且要面向东方,主要是面向亚太国家。1993年10月,叶利钦访问日本,并与日本签订《经济宣言》,日本同意与俄罗斯开展经济领域的合作。但是,两国之间存在的南千岛群岛(俄日争议岛屿,日本称其为“北方四岛”)领土争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两国经济合作规模的扩大。

1992年,以盖达尔为首的亲西方派开始在俄罗斯实行激进式的“休克疗法”,同时进行私有化的市场化改革,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得到政府的计划补贴,而且在全国统一的经济政策面前不再享受特殊待遇,这些变化使得本就不发达的东部地区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为了消除危机、发展经济,俄罗斯政府先后制定了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联邦专项纲要。1994~1999年叶利钦并未担任总统,这段时间俄罗斯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

1996年4月15日,俄联邦政府批准了《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1996年至200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 (又称《远东纲要》)。纲要规定,要启动许多大型的开发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启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俄罗斯东部地区所拥有的能力远不能达到建设需求,所以纲要多次提到,要把吸引外资作为开发建设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的主要方式。因此要通过吸引外资来提高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专业化部门——采掘工业、森林工业和渔业的出口能力。除此之外,为了扩大外资规模,该地区要采用有利于吸引外资的现代机制,并且国家对外国投资者进行担保,支持该地区建立自由经济区等。该纲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在纲要实施的所有阶段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要通过与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使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融入世界经济。这足以显示出俄罗斯政府在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时重视亚太地区的政策,也表明俄罗斯与外国进行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态度。

发展西伯利亚的联邦专项纲要继《远东纲要》之后出台。根据1996年5月19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国家支持西伯利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补充措施》的第737号命令,1998年9月俄罗斯完成了拟定西伯利亚联邦专项纲要草案的工作,即《西伯利亚纲要》。但是鉴于在当时国内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国家没有财力对该纲要的项目进行投资,因此在联邦经济部的建议下,制定者把纲要草案的综合部分以《1998~2005年西伯利亚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方针》的形式呈报给联邦政府

当时因“休克疗法”的负面影响加大,整个国家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专项纲要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实施非常不顺利。可是尽管如此,该纲要极大地表现出俄罗斯政府要开发这一地区的积极态度和愿望,这也为东部地区在21世纪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普京时期在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2000年至今)

自普京就任俄罗斯代总统以来,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政治、经济都陷入混乱的烂摊子。1999年12月30日,普京发表了纲领性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文章指出,俄罗斯正处在历史最困难时期,在未来200~30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有沦为世界上二流国家,甚至是三流国家的危险 。对普京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普京对俄罗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越来越强调加速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重要性,尤其是从2013年普京再次参加总统竞选并成功当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对东部地区的重视程度,普京把对东部地区的大力开发作为其参加竞选的一个重要纲领。2000年普京正式当选俄罗斯总统之后,俄罗斯开始从战略层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开发。为了更好更系统地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俄罗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该地区的联邦专项纲要。普京在不同时期对东部地区提出了不同的开发政策和战略,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2000~2008年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

普京正式就任总统后,俄罗斯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建设就没有间断过,并且对其重视程度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日益增强,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

2000年俄罗斯政府制定了《国家关于西伯利亚长期发展的构想》,为随后制定的《21世纪西伯利亚与远东长期发展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1996年制定的《远东和外贝加尔1996年至200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2002年3月19日俄罗斯政府出台了重新修订的《1996~2005年和2010年前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 。纲要指出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边境合作(经济、生态、人文、技术及文化方面)的作用是相互的,合作双方可以在边境贸易、交通网建设、环境保护、国际旅游、教育、科学和文化及自然资源方面的相互合作中采取协同一致的措施。该纲要还强调要深化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的改革,这一地区各联邦主体应积极开展与蒙古国、中国及韩国的多方位合作,其合作方向包括扩大和加深经济生产联系,将合作方向与俄罗斯对东方国家的战略目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加强边境合作创新的重要性。2006年,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萨哈(雅库特)共和国成为普京全国视察的第一站,这体现了中央对东部地区加以重视的倾向。其间,普京向萨哈共和国总统提出的主要任务涉及社会、交通、能源开发等方面。但是,这段时间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并没有形成系统。直到2007年2月,根据普京签署的第2094号总统令,俄罗斯政府正式将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纳入国家发展整体规划 ,因此可以将这一时间看作俄罗斯正式进行东部开发的开始。

第二阶段,2008~2012年普京就任总理时期。

这一时期,是东部地区开发继续实施阶段。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进一步将这一地区的开发提高到战略高度,继续制定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联邦专项纲要,并与外国签订长期合作规划纲要。

2009年7月,俄罗斯政府批准《2013年前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 ,2010年3月又讨论决定将该纲要的实施期限延长至2018年,2008年8月28日批准了《202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紧接着2009年11月13日又批准了《203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 。《202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规定了俄罗斯燃料动力综合体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即向创新和高效发展之路转变,改变能源生产规模和结构,营造市场竞争环境,与世界能源体系接轨。而《203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也是要建立创新高效的能源部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维护俄罗斯对外经济利益。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提高燃料动力资源再生产、开采和加工的效率,从而满足国内外的需求;在大规模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建设新的能源基础设施,并实现其现代化;依靠能源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及能源节约技术的增强来提高俄罗斯经济和能源领域的能源和生态效益;在能源领域形成稳定有利的制度环境;使俄罗斯继续与世界能源体系接轨。2010年1月20日俄罗斯总理普京批准了《2025年前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010年7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2020年前西伯利亚发展战略》 ,该战略规定了2010~2020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发展的战略目标、优先方向和长期任务。其中,西伯利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在稳定创新型社会经济体系和保证国家安全情况下,确保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稳定提高,加速经济发展,实现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战略利益。该战略规定的西伯利亚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生产硼用的、矿山用的、管道用的、交通用的、能源和电工技术中用的、金属冶炼用的、住宅和公用事业用的、建筑用的)和飞机制造,医疗设备和精准仪器生产,采掘工业(石油、天然气、煤炭、黑色及有色金属、稀土金属的开采),地质勘探,深加工业(初级原材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的深加工),纸浆造纸,燃料—润滑油材料、木质地板、家具及金属产品的生产,农工综合体,能源综合体,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管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筑材料工业,经济适用房,应用科学和工业、交通、建筑及农工综合体领域的科学,提高交通、金融、教育、旅游休闲、保健及文化服务的质量等。2009年9月23日,中俄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该纲要明确规定双方将对相关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与改造,在运输、建设合作园区、劳务、旅游、人文、环保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并具体规划了俄罗斯境内及中国境内的205个具体开发项目。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普京再次任俄罗斯总统。

普京再次执政之后加大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力度。普京将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作为其参加2013年总统大选的竞选纲领之一。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也于2013年3月底制定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法(草案)》。

2012年5月21日,普京颁布总统令,成立远东发展部,这是俄罗斯唯一不设在首都的联邦一级的部级机构,由俄罗斯联邦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伊沙耶夫兼任发展部部长。该部设5名副部长,有253名工作人员,其中有200名常驻哈巴罗夫斯克,还有50名由1名副部长带领,常驻莫斯科的代表处。该部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监督此前零散的联邦、部门和地区三级与远东地区有关的所有发展纲要的实施,管理远东地区的国家企业、国有股和土地 。专门发展部门的成立使国家对东部地区的开发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2012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2012年9月7日,普京在参加APEC事务性会议时发表的演讲中说“俄罗斯是亚太地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为俄罗斯能够保证世界和亚太地区在粮食和能源领域的安全,表明了与其他国家加强农业领域合作的积极态度,他提出重视创新领域的合作,希望增加高校、研究中心及科学组织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互换,东部地区将以远东联邦大学为平台与其他国家进行科学教育合作,以创建新的科学教育和智力中心 。俄罗斯利用这次会议再一次向世界表明其在东部地区开发中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的积极态度。在这之前,普京也曾明确表示要让俄罗斯“经济之帆”乘上“中国风”的机遇,将“中国的潜力”用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崛起”上。除此之外,俄罗斯政府加大外来投资规模、吸引外来劳动力及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政策也不断向东部地区倾斜。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应该说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事情。2012年10月11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召开的会议上就加速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措施进行了研究,包括要实现巨大的投资项目,为该地区的新企业制定特殊的税收制度等,并对一些项目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规划 。一个星期之后(2012年10月17日),俄罗斯联邦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兼远东发展部部长伊沙耶夫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远东发展部正在着手制定有关远东地区的联邦法律草案,并对此表示支持。伊沙耶夫认为,应该给予在东部地区进行投资和生产的企业,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税收优惠和补贴 。这再一次说明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中国际合作的重视,并逐渐改变了以前宣言多于行动的做法。

2013年4月,普京任期内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拉开了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序幕,普京表示,在未来的10~15年,保证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止到2020年,该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两倍,并新建大约500万个工作岗位。从普京在其竞选纲领、公开讲话及就职当天签署的总统令中,可以看到普京再次执政后对东部地区开发开放政策的调整。同年3月底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制定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法(草案)》。

俄罗斯独立之后,东部地区开发的国际合作表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首先,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加重视同东方国家的合作。俄罗斯在独立初期不成功的“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之后,逐渐将国家外交政策调整为既面向西方,又重视东方的全方位的“双头鹰”外交,并更加重视同东方,尤其是同亚太国家的合作。第二,把东部地区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1996年《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1996年至200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颁布以来,俄罗斯陆续批准了一系列有关东部地区开发的联邦专项纲要和战略。第三,合作领域更加广泛。国际合作领域不仅涉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领域,还包括自然资源的深加工、科学技术等领域。

目前,俄罗斯在东部地区开发的国际合作过程中虽然遇到种种困难,但是东部地区开发的步伐不会停止,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俄罗斯政府相关战略所规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都是根据东部地区的现实提出的,但从目前俄罗斯的经济实力来看,想要完成所有的任务和目标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俄罗斯有必要加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引进资本及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资源,并将该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提供有力的支撑。 FbA5iM5D1yd1wEDbwBLzrf8qBMEHrFWIauWLHwjaAVdKZgTaJmLJqKBhsXrpJx3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