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王德强

20世纪末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开端,在“冷战”体系下长期压抑且得不到释放的族裔主义,开始全面复苏和爆发,伴随着国家裂变、民族纷争、种族仇杀、宗教复古、原住民运动、泛民族主义运动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再次凸显。

超级大国美国“种族主义”重新泛起,“黑白之争”连续升温并持续发酵;特朗普的“穆斯林禁令”让全世界哗然。在英国寻求脱欧之际,2014年苏格兰举行了独立公投,仅两年之后,苏格兰宣布再次“脱英”公投,“分还是合”的古老命题仍困扰着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欧洲浪漫之都巴黎的恐怖袭击震惊世界,折射出自由法国乃至欧洲深层次的民族宗教矛盾。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西亚北非局势的蛮横干涉,导致的欧洲难民危机,反射出冷战之后的霸权主义仍挥之不去。叙利亚问题已经成为大国角力和博弈的竞技场。乌克兰危机既凸显出“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的深度对立,又折射出该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缅北冲突持续不断,昂山素季重启21世纪彬龙会议的计划,步履维艰。

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不是“想象的共同体”。人类社会是民族的大千世界,当今世界仍有两三千个民族。民族多,国家少;多民族国家多,单一民族国家少,是当今世界的常态。如何处理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实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国民整合,是世界性的难题。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解决民族问题的观念和实践多以消除差异为目标,其手段不外乎武力征服、强迫同化、驱赶围困,甚至赶尽杀绝。这种手段或政策,在西方殖民主义时代形成了通则,并被推向极致,为今天世界民族问题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产”。

殖民时代结束后,随着同化、熔炉政策的整体性失败,多元文化主义开始成为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潮流,但是好景不长,“多元文化主义已经过时”的论调接踵而来,与之相呼应,“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世界许多国家似乎对多样性失去了兴致,对处理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耐心、穷尽了智慧。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多民族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缔造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辉煌事业。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国家学说,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现状,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这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目标和实现形式。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的反帝国主义运动要并入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革命浪潮中,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合起来。“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主张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萌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政策,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凡是居住在苏维埃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在汉人占多数的区域,和汉族的劳苦人民一律平等,享有法律上的一切权利,并履行相应义务,而不加任何限制。1934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在《党团中央为声讨国民党南京政府告全国劳动群众书》中首次提出了民族团结的主张,指出不分党派、职业、民族、性别、信仰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各民族,并建立了少数民族自治政权,积累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联合国内各种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8月15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明确提出“抗日的民族团结”,主张全民族的联合和一致对外。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坚持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主张和政策。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事务的政策主张从民族“联合”走向民族“团结”,并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了从民族“联合”到民族“团结”的根本转型。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客观分析当时的形势,把抗战时期民族团结、抗日救国的政策主张,发展为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建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主张。1947年5月,针对当时一些人提出的内蒙古“独立自治”的错误倾向和分裂活动,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理论与政策的内涵,并成为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全面开创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团结;在民族地区政权建设进程中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政治与经济相结合,因地制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增强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派出中央民族访问团,毛泽东手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为访问团壮行,访问团累计行程8万多公里,足迹遍布除西藏、台湾外的所有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消除民族隔阂,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继而又开展了民族大调查、民族识别等工作,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对多民族国情的认识,为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促进民族团结创造了条件,分类指导,改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终结了民族压迫、剥削、歧视的历史,全面建立了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民族团结达到了全新的水平。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这段时期,各民族的团结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民族工作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同时开辟了巩固和加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正确航道。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重申了党的民族政策,确定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中间、普遍地、深入地、大张旗鼓地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认真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切实解决存在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精神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性地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重要思想,并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基本认识。同时,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及时将民族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加大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力度,特别强调了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并逐步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两个共同”的思想深刻阐释了维护民族团结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层面制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三个专项规划,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专门研究部署加快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全面、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国不仅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而且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走向与变化,全面分析和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的时代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彻底澄清了近年来民族工作领域理论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切实纠正了实践中的一些不当做法,开启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航程。民族地区的五大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展开、深入发展。

在理论层面,深化了对多民族国情的认识,强调多民族是“特色”、是“有利因素”,多元一体是“重要财富”、是“重要优势”。这一新定位、新认识,为族际交往从“各美其美”走向“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提供了内在根据;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是大家庭里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指明了方向。

在实践层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强调推动民族工作要做到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并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物质力量、靠发展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精神力量、靠思想教育来解决。强调法律保障和争取人心并重: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又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应少做“漫灌”,多做“滴灌”和精耕细作。强调城市民族工作中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既不能搞关门主义,也不能放任自流,关键是要抓流出地和流入地的两头对接,着力点是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民族事务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阶段民族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由云南省高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智库推出的“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全面总结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深刻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入揭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入研究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期冀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并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普世价值和意义,为化解“文明冲突”和民族纷争,促进文明互鉴、族际和谐提供借鉴。

2017年4月22日于临沧 Mmu1bYbMRVoOw7hmPJ2tZKvFd5h3qu1cHVN0iNi+LJoVt1eFCp2LlSfENKs9Y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