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惠民从这里开始

2010年夏天,王发明参加北京工友之家骨干培训,在这里他结识了乐施会农业与扶贫政策团队的成员李敏,几番交谈,李敏对王发明回乡创办工伤者服务机构的想法表示支持,她认为返乡工伤者作为城乡循环流动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城市与农村双重社会支持系统的边缘,遭受工伤的他们一方面不能在城市享受社会福利政策,另一方面回到农村也无法再从事农业劳作,同时又难以被纳入农村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之中。王发明的工伤经历令李敏深深地意识到,这样的一个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民间社会组织的行动干预,因此乐施会决定支持王发明在贵州遵义老家创立惠民,为工伤者服务。

在惠民初创的两年多里,机构的两位创始人——王发明和任姐靠着对这份事业的热情一路摸索,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通过家庭探访和小组活动等形式,他们将分散在各个村庄的返乡工伤者聚集起来,形成以惠民为核心的工伤者互助自助网络;他们与返乡工伤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积极疏导他们的自卑情绪,帮助返乡工伤者融入社区生活,力所能及地为他们的家庭生计提供支持。

如同很多初创期的草根机构一样,惠民初期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机构刚刚正式注册,尚不具备独立的财务管理能力;工作内容比较零散,缺乏不断深入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机构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工作视野有待拓宽;等等。在这个阶段,乐施会项目团队与王发明讨论最多的是: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为了协助惠民突破发展瓶颈,2013年,乐施会专门支持惠民开展三年工作,如帮助其做2014~2016年工作规划的制定。为此,乐施会还专门邀请有丰富乡村发展工作经验的贵州和仁乡村发展研究所加入,共同协助惠民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也在此过程中为惠民的员工提供能力培育。

图5 乐施会工作人员访问惠民互助服务中心
摄影:惠民互助服务中心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经过半年不松懈的努力,惠民清晰梳理出过往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明确了机构的工作优势、劣势、空间和机遇等,确定了机构的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工作重心等。在这半年中,惠民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如聘请了稳定的兼职会计人员,他会定期到办公室核查财务管理情况;请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其整理工作档案等。经过半年的认真探索,惠民将自己机构的服务对象聚焦于农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惠民明确了自己的长期目标:促进该群体的综合发展和社会融入,在自强的基础上服务社会。惠民的定位愈来愈清晰:“惠民中心将朝向具有社区行动能力、经验总结能力和政策反思能力的专业性发展机构而努力。”

惠民理解的“发展”,体现在其工作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独立、自信的社会人格。在长期的实地调查中,乐施会与惠民达成了一个共识:改变行动之前必须先改变意识。大多数的返乡工伤者因为身体残疾陷入“无能”的诅咒中,他们将社会歧视与偏见内化进心灵,自我催眠地认为自己是“不行”的。因此,惠民需要帮助返乡工伤者正视身体的残缺,重新建构起独立、自信的人格,让他们相信自己是可以的。第一期合作项目“建构返乡工伤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工作重点就在于此。

第二,致力于农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生计发展。惠民的项目计划书中明确地写了,生计发展并非生计救助,而是调动返乡工伤者的劳动主观性,提高他们的生产主体性,互助自助,实现自立自强。乐施会一向注重培养草根组织,其不主张救助式的社会服务,因为服务对象在其看来并不是一个等待社会救济的难民,他们自身是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和发展潜力的,只是他们处在了社会结构当中的弱势位置,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乐施会和惠民要做的就是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友善、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与他们一起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如果哪一天惠民离开了,不做了,这些曾经与惠民在一起的返乡工伤者依然能够自立自强。这就是乐施会和惠民一直所强调的“发展”的意义。

第三,注重群体的社会发声与社会倡导。返乡工伤者作为一个发展的主体,他们不仅具有享受社会支持的权利,也有影响社会的责任。据官方统计数据,我国的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过2.4亿,对于这2.4亿以及未来可能更多的城乡流动工人来说,工伤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返乡工伤者群体有责任向社会传达他们的工伤经历,一方面提高农民工的防范意识以及处理工伤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反思,促使相关政策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整,促成更有利于进城务工者发生工伤后再发展的政策空间。

第四,强调伙伴关系的平等以及互助自助相结合。在通常的慈善框架下,我们常常将社会服务理解为单向的给予、一种自上而下的精英式的慈善,被资助者往往需要为资助者的给予感恩涕零。强调“发展”的惠民与返乡工伤者之间不是给予和被给予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就好比开一家公司,惠民是原始股东,工伤者是负责具体经营的CEO,彼此之间互相合作、支持,共同打造公司的未来,将来拿出收益的一部分支持其他更多的工伤者。这就是乐施会与惠民一直强调的发展主体性中的重要因素:接受与回馈。乐施会项目经理刘源说:“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是不会只讲求接受,而不谈社会回馈的。我们希望乐施会与惠民所做的事,就是改变社会上的一些固有的偏见,认为这些残疾的返乡工伤者只能靠接受社会资助而生存,而事实上他们中那些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但可以自立自强,还可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这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公民。”

乐施会就像是惠民孕育生产过程中的助产士,是它的双手迎接了惠民的呱呱坠地,并且与惠民一起规划、确定了它未来前进的方向。惠民这么多年开展的工作几乎都是沿着这个大方向,家庭探访、信心重建、互助网络建设、生计发展、社会宣讲等工作,都将“发展”的真实意义落到实处;在惠民发展的过程中,乐施会又如一个平等的伙伴,牵着惠民的手,跟它一起跨过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个障碍,尊重它,倾听它,帮助它独立成长,又和它一起成长。 hDjeKZacUMtiyB1kBWxZTzs3EyqAu5RG9N0QWUMGftR+2UYOReHrLuCeoSNSnp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