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这是一个关于陪伴与成长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出生在郁郁葱葱的贵州大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抵挡贫穷的步步紧逼,以及对城市现代化生活的向往,他们丢下手里的锄头,简单收拾几件衣物,向家里的老人孩子、父老乡亲挥挥手,投身于进城务工的宏大潮流中。可是有一天,他们无奈重新回到贫瘠的土地,不但没有带回他们所期望的财富,反而将自己的身体“丢”在了城市。

工伤对于每一个进城打工的劳动者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身体的残疾使得他们无法继续留在城市谋生,即使回到农村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与土地为伴。返乡工伤者面临来自家庭生计、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三个方面的危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无法找到解决之道而陷入自我封闭和自暴自弃当中。

在这本书的故事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群人,他们既是返乡工伤者,也是服务于当地返乡工伤者的社会工作者,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惠民。在五年的时间里,惠民扎根贵州农村,与返乡工伤者一起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社区网络,自助互助,陪伴他们从工伤的后遗症中走出,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工伤困境的能力,共同寻找适合工伤者的生计发展之路,重新构建他们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对于返乡工伤者而言,惠民就像是夜空中的一颗明星,虽不够耀眼,但足以点亮原本昏暗无光的生活。

我们发现,在现有的工伤/保障政策和社会干预行动中,人们对于工伤的关注较多地集中在城市工厂内发生的工伤赔偿和工伤维权,而工伤者们返乡之后的工伤康复和家庭生计则鲜少涉及。这本书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一幅返乡工伤者生动、苦乐交织的生存画面。故事里有他们的痛苦、绝望与无奈,也有他们与惠民一起的坚持、陪伴与成长。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离不开数以亿计的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兄弟,他们中的一些人身体上的工伤深深地刻上了发展的烙印。正因如此,他们需要发声,惠民与返乡工伤者共同应对工伤困境的努力也值得被社会听见,或许,这就是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意义所在。 FYMfYi1Ni+itN8cPgmkAb9AyS5F3ejQedUaImpRVAd2QTNwugtlEu53mlIe7mf0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