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仅仅三年的时间,“一带一路”建设就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16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个大的发展战略。2014年我们通过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对外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有关地方和部门也出台了配套规划,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以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直接投资为例:国家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877份,新签合同额843.9亿美元,同比增长30.7%,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完成营业额527.4亿美元,同比增长5.6%,占同期总额的46%。1~8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48.2%,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俄罗斯、泰国等。

“一带一路”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推进“一带一路”,首先在于“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的达到或实现的过程,又恰恰表明,“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它还强烈地包含着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各国和地区各民族文明互尊与文化交融需求。推进“一带一路”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体现沿线各国的根本利益和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是行天下之大道。

21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受益匪浅。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如今,“一带一路”拓展出的“新丝路”,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这些国家的基本国情相似,发展阶段相近,经济联系密切,人员往来频繁,都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的意愿。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渴望共同发展。基于此,“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行,就使构建区域一体化大格局,共同应对全球化新挑战的意愿及路径,具有了中国方案和国际视野的特质。

“一带一路”是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出发,这一战略当然地包含着国家诸多领域全面发展的内容,包括文化战略、语言战略等。文化领域在这一战略推进中的直接表述是“民心相通”。“五通”之中,民心相通就是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是根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也是“一带一路”真正取得成功的根本落脚点。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等则又必须由“语言相通”作为基础条件,客观地突显出语言战略对“一带一路”的支撑。

“一带一路”沿线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接壤或毗邻。“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语言战略,不仅涉及我国周边国家的语言,还涉及国家语言的安全、语言文化的发展以及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服务、语言产业等方面。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官方语言50余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主要语言有近200种。多民族、多元文化及多种语言的特点,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景象以及历史进程和现实发展诉求。而这样的社会景象、历史进程和现实发展诉求抑或称其为综合性特点,不仅提出了语言学上新的更深广的认知领域及其必然的新要求,也为了解、运用和研究沿线各国各地区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机遇。

无疑,面对新的认知领域及新的要求,面对似乎触手可及的新视角和新机遇,高校应该是站在最前列的。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就是人才培养,为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民心相通”需要“语言相通”。高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一带一路”亟须的语言人才培养,尤其是多语种人才培养及“多语种+”人才培养的重任。虽然我国周边国家的语言都是我国需要长期储备语言人才的语种,同时我国丰富的跨境语言人才资源,也为我国提供了天然的外语人才资源。然而,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语言人才匮乏,已成为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瓶颈。面对沿线国家的50余种官方语言、近200种主要语言,我国高校能够教授的仅有20种” 。“语言通,人心通”;“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这50余种或者近200种的语言,无一不是表情、通心之语,无一不表达着它们的民族文化。因此,它们应该是“一带一路”语言规划项目单中的主要内容,也应该作为多语种人才培养及“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攻方向。唯有此,我们的高校才能在多语种人才、“多语种+”人才培养的目标确立上、学术方向定位上、教学方法路径上以及整个人才战略的实施上,为“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最佳的服务。

2016年11月21日,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杜塞尔多夫市举行了一个极富象征意义且具有丰富内涵的活动——首届“丝路上的蓝色集装箱”活动,满载集装箱的中欧班列在欧亚大陆呼啸前行,成为代表“一带一路”勃勃生机的标志,兼具聚集和辐射功能,便于吸引民众及各界的关注和参与。在开展各类经贸活动的同时,应平行进行人文交流,实现各领域交流合作的齐头并进。“一带一路”的实施将使沿线各国联系更为紧密;“一带一路”中的民心相通,语言铺路,已然呈现出广阔的前景。我们需要的以及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抓住机遇,让更多的多语种人才,登上奔驰在“新丝路”上的列车和巨轮! kynCyp/1C6ScjbcctZO3Tx7j6HMt00HVomQ6H0KYyiYbSrUEUXr+7ArCESlRd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