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 雕塑

拓荒者

在传统中国,雕塑决不被视为一种艺术,艺术是受教育阶层的专利。中国的精英并不缺乏对造型美的感受力,但是这种情感只满足于静静地观赏摆在学者花园和书案上的古代青铜器、陶器、玉雕和奇石。雕塑家在中国文化生活中的低下地位是社会原因造成的。中国士大夫认为弄脏双手的体力劳动是不可接受的,除了在他们照看菊花或刻制印章的时候。这种观念并非自5世纪之后才形成,之前也基本如此。他们欣赏竹子或者牙雕,但不大愿意自己做这些活儿。从事体力劳动但未受过教育的手艺人,与文人学者很难沟通。没有哪位中国学者曾写过雕塑,也未曾创造出对它进行评论的词汇。

再者,工艺是隶属于用笔的艺术的。在5世纪和6世纪佛教雕塑传入时,为使情感更“中国”化而做出重大的风格转变,都是在中国人物画的影响下进行的。装饰在唐太宗陵墓前的著名的马的石刻浮雕,据说是依照宫廷美术家阎立本的画本进行制作的。最能表现中国审美理念的雕塑,是用黏土制成的,或用青铜在黏土模子里制成。它不像砍凿石头的创作方式,它的美是从模工双手的自由运动中产生的。像著名的英国评论家罗杰·弗莱(Roger Fry)认识到的那样,中国雕塑的美学基础要比塑造更加讲究线条。中国绘画、诗歌和室内乐的效果是建立在精致微妙表达的基础上。对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来说,只要有一些暗示就够了。在这些精致高雅的领域里雕塑没有地位;它太坚硬实在,留下的东西太少,无法让人去想象。

16.1 李金发《黄少强》(约1932);青铜

雕塑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美术里也是没有地位的。如果美术学生从事雕塑—并没有多少人这样做—也通常因为它是西方的、现代的,在城市里有一定的公共用途。但是直到1920年代中期还没有人教这门课程,因为未曾有人学过它。解放前它一直不是流行的艺术形式。迟至1937年,上海艺专尚没有全职的雕塑教授,也只有0.6%的学生注册学习雕塑课

16.2 张充仁《吴湖帆》(约1948);泥塑

早在1920年代初,独具慧眼的蔡元培发现了1900年生于广东,并已显出写作与绘画才能的李金发,蔡送他去巴黎留学。1924年他回国后承担了专业雕塑家和教师的职务;大约第一件委托就是蔡元培的半身胸像,很快地,他就被要求制作大量的重要人物的青铜雕像。他最著名的作品有南京和广州的孙中山像、邓仲元像、外交家伍廷芳像 ,所有这些作品都是1932—1934年间完成的。

另一位孤独的先行者是江新(江小鹣),他生于1893年。1920年代他是王济远和徐志摩的好朋友。在北京和上海他活动于天马画会的艺术圈里。作为画家和雕塑家,他为徐志摩的几本著作设计了封面 。在巴黎学习了两年雕塑之后,他于1930年回到上海。张充仁,1907年生于苏州,1930年代初去了比利时。他在欧洲广泛游历,在布鲁塞尔沙龙展中获得金奖,之后于1935年回到上海,在战争期间和战后一直居住在那里。大约1947年他用黏土创作了画家吴湖帆的生动塑像(图16.2),表现出了画家的某些特质。这些拓荒者,以及诸如王临乙、金学成和王之江这样的艺术家,他们被保存下来的作品极为少见。

所有这些人都是有才能的、保守的沙龙雕塑家。滑田友和廖新学尤为突出。滑田友是江苏淮阴人,1902年生于一个木匠之家。 他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利用假期在上海新华艺专学习西方美术。1930年他送给徐悲鸿一张他所作的三岁儿子半身木雕像的照片。徐悲鸿看了之后印象深刻,当滑在南京拿给他看这座小雕像时,给徐的印象就更深了。徐把这张照片及他写的一篇评论给上海的江小鹣看,(据滑讲,)江也被感动了,以至于江飞到南京与滑田友会面,并带他一起返回上海,参加制作孙中山与蒋介石雕像的工作。滑后来又花了两年时间,修复日本学者在徐州附近发现的杨惠之的局部已损的唐代佛像 。他后来说,这是深入观察研究中国雕塑传统的一次宝贵经验。1932年,他为江西诗人和散文家、画家陈衡恪的父亲陈三立所创作的半身胸像,被徐悲鸿和汪亚尘选中,排名在江小鹣之上,这件事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但却大大提高了滑田友的名声。

当徐悲鸿1933年赴欧举办个展时,他邀滑田友与他同往。滑在巴黎度过了14年,最初他跟随布夏尔(Bouchard)学习,生活非常贫困,每天只花四个法郎。1936年他终于获得了承认,他的青铜雕像《沉思》被里昂大学购买,并得到了该市法兰西—中国学院颁发的三年奖学金。自那以后,虽仍常常挨饿,还要每日半天在罗丹的前助手德斯皮奥(Despiau)的画室里干活,滑还是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包括一尊裸体女子躯干雕像《浴后》,这使他获得了1941年的沙龙银奖。在其后的年月里,他在一位漆器艺术家那里工作了四个月,挣到足够的钱去创作他最优秀的作品—用青铜制作的男子裸体立像,也叫《沉思》(图16.3),这件作品使他获得了1943年的沙龙金奖,并让他跻身法国主流雕塑的一流雕塑家行列中。

有一天,一位法国雕塑家朋友对滑说,“为什么你要来我们这儿学习?我们应当向你学习”,这使他开始强烈意识到自己的中国血缘。事实上,他从未忘记自己的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1947年回国前,他在巴黎创作了三件不仅在主题上而且在情感上都是中国人的作品:一位带着孩子躲避空袭的妇女;一位扛着锄头的农民,还有《母与子》。这三件作品都显示出来自中国传统远多于来自西方的线条的韵律。

16.3 滑田友《沉思》(1943);青铜

16.4 廖新学《运动员》(1946);青铜

廖新学,那位忘记参加自己婚礼的雕塑家(见第3章),1901年出生于云南一位贫苦农民家庭 ,18岁时在昆明一家画店里当助手,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之后十年的情况无人知晓。但1933年他出现在巴黎,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像滑田友一样,他总是在与贫困做斗争,同时在美术馆里临摹鲁本斯、安格尔、德拉克洛瓦还有米勒—他特别喜爱米勒的《祷告》。对于印象派风格,他是个有天分的油画家,也是一位水彩画家。他用中国画挣了些钱,因为对中国画的需求总是有的。1948年回国时他已多次获奖,在他最优秀的作品中,有获沙龙金奖的手持铁饼的男运动员像(图16.4),以及1947年创作的同样精美的披衣女子立像。

这个时代最著名的中国雕塑家是刘开渠,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最有创造性的。年轻时他作为画家、作家和书法家享有一些名气。 1904年他生于安徽萧县一户没有文化的农民家庭,幸运的是,他的中学美术教师是王子云,一位后来留学巴黎的雕塑家和油画家。王筹集资金送这个男孩到北京,于是,1920年9月刘开渠进入艺专,四年后毕业。生活很艰难,但他又得到了援助—女作家凌叔华把她在文学杂志《现代评论》上发表短篇小说的版税,赠予了他,并把他介绍给物理学家、戏剧家丁西林。丁带他到上海。在那里,他勇敢地向蔡元培表示他想去法国学雕塑。1928年秋,他得到一笔每月80美元的奖学金,并被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接受,师从布夏尔。刘是一位热情的爱国者,在日本入侵并占领北方省份之后,于1932年回国。由于在法国呆的时间太短暂,没能像滑田友和廖新学那样在沙龙获奖,但比获奖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国家的雕塑家当中名列前茅。

刘开渠于1932年刚回到上海不久,就去拜访了鲁迅,鲁迅对他说:“过去做菩萨像,现在应当做人物肖像。”从法国回来的雕塑家,所能找到的工作几乎就是制作肖像和纪念碑,他们在巴黎获取名声,主要靠裸体肖像的创作,但是在国内接受委托制作或展出一尊裸体雕像是不能想象的。1930年代和1940年代中国美术界的艰难现实,激发着他们自身的冲动与克制,委托定件又不能拒绝。1932—1933年,李金发为广州观音山制作了一尊约3米高的外交家伍廷芳的青铜坐像;1935年又为杭州一个公园制作了一座抗日战争阵亡者纪念碑。它们都是合格的、中规中矩的作品。

16.5 刘开渠《无名英雄》(1943);青铜,原立于成都 FNytLpeO0hPbcz3wS0MDYfXFu9DQnVIa07bfoR4Yj9a7R1R4/yw+31n/Mt4V2C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