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想法”,人生会因此大不相同
现代社会中,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日渐增加。以身边所见为例,发表书评或影评就是一种畅所欲言的机会。在过去,评价一部作品是评论家的工作。但是现在无论是谁都可以轻易地写出并发表书评或影评。无论购物网站、博客还是论坛,甚至社交网站,我们都能够在此向很多人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无论再怎么写,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来阅读你的评论。但是,如果可以写出专业而令人心悦诚服的言论,就会得到读者的高度赞扬。甚至,这些文章可能会出版成集,或者文章的作者会成为某杂志的特约专栏作者。
也就是说,依托网络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高度共同竞争。从这点来看,可以说我们生存在一个无比有趣的时代。
此外,从企业招聘的要求来看,企业也更倾向于聘用“有想法”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今后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因此,只会言听计从、说一做一的“思考停滞”型的人终究会被淘汰。相反,对于实实在在有“自己的想法”的人来说,相比以前,得到更好的机会的可能性会成倍增加。
在生活中与人交谈时,如果交流只是停留在日常对话这一基础水平,那就只能给人留下“无趣之人”这种印象了。因此,只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才能使自己和别人之间产生更持久的关系。现在的时代已不再关注一个人所任职的公司以及头衔等虚名,倘若要寻求更紧密和更牢固的人际关系,那么一个人是否有想法以及其思考的深度,所获得的人际交往效果也会天差地别。
也就是说,有“自己的想法”,是在所有沟通中都不可欠缺的一个要素,它的重要程度也会不断加大。
创造现实的力量
我们在学校中没有接受过总结并发表“自己的想法”的训练。这一点,联想大学入学考试大概能说明一二。
比如说,语文考试时,试卷的题目不会问考生个人经历或者真实想法。更何况,即便写了自己思考的结果,也不会得分。我记得学生时代在准备考试时,自从注意到这一点,就几乎没有再写自己的想法,也能取得令人咋舌的优异成绩。
在此意义上,本书所希望读者掌握的“有想法”、有“自己的想法”,就是 在历来学校的教育中几乎从未被关注,也没有训练过的新的“学习能力” 。这种“学习能力”并非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倒背如流,然后解答问题。而是要 发散思维,从而思考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个人喜欢与否,都必须掌握这种能力。否则,就无法在以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
我们现在生存的世界中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改变。然而,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但是,如果对新的规则一无所知而参与游戏,并不能称为明智之举。
如此一来,在掌握新规则的基础上,整理对应该规则的练习,掌握赢得游戏的技能,就是本书的目标。
“付诸行动”是终极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多大程度上能够发表“自己的想法”,如果这种言论仅是纸上谈兵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最终的目标是在明确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并调动自己或周围人落实到行动,将事态发展引导至更好的方向。
说到“决策”,头脑中首先浮现的形象可能是组织领导者的工作。但是现在,“能够做出决策”这一能力已经成为所有人所需的条件了。也许稍微有些夸大其词,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世纪的欧洲是不重视“自己的想法”的。比起有“自己的想法”,人们更多地会被问到是否能够准确地背诵《圣经》中的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教会的教规。
同样,对于江户时代的武士来说,以《论语》或儒家思想为行为准则,如何坚持这一信念采取行动是他们的全部任务。可以说,由于武士们把生命交由君主,所以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萌生自己的想法才是一件危险的事。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这是因为现代已经是自由社会,更是时代前进的结果。
像现代社会这样,各种新潮流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坐等别人的指示或指导,转瞬间就会被时代抛弃。
况且,得到的指示也并非一定是对自己有利的。“把生命托付给公司”的人另当别论,如果自己不思考周全,分析风险后再采取行动的话,大概是永无出头之日吧。也就是说,我们要常常保持清醒的意识,不断要求自己具备并提高能够面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本书就是把达到这样的程度作为最终目标。但考虑到现代人终日忙不停歇的情况,特分为下述5个步骤,只需短短“5天”便可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1天:在博客或社交网络上撰写书评,培养思考的感觉。
第2天:借鉴伟人们创造出的思考模式。
第3天:重新审视生活习惯,从而锻炼“思考体质”。
第4天:通过读书来提高素养,为话题提供论据支持。
第5天:准备万全,试着做出决策。
通过本书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想法”,并以此调动自己或周围人,如果能在实际生活中带来改变,作为作者来说便是最大的喜悦了。
斋藤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