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亲子关系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妈妈焦虑

在孩子的世界里,最开始只有妈妈一个人。所以,孩子是在跟妈妈的互动中,慢慢地形成健全的人格的。妈妈只有情绪稳定,才可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与健全的人格。

影响亲子关系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妈妈焦虑

在长达27年的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验中,我发现目前中国的亲子关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妈妈的情绪不够稳定,尤其是太焦虑了。

在心理学中,情绪稳定是指妈妈可以自由感受事情发生时的情绪,无论多好多坏,自己都能将情绪调节到相对平稳的状态。保持情绪稳定,并不是说妈妈必须要一直高兴,有负面情绪很正常,但是要控制住强烈的情绪。否则,她的关注点就会在自己身上,自然也就无法观察孩子的需要,理解他的感受。

用生病说说焦虑

孩子生病这件事,最能反映出妈妈情绪控制的能力。焦虑的妈妈一看见孩子生病就会马上慌了,无论多晚都带孩子去医院看急诊。她完全被孩子高烧不退会引发惊厥,甚至诱发癫痫发作等灾难性的幻想所控制。她会不断指责白天负责看孩子的婆婆,或者自责自己当天为什么去上班,好像如果自己在场,孩子就不会得病似的。生病后,孩子本身就很难受,需要妈妈的安抚。而过于焦虑的妈妈会完全陷入自己的情绪之中,于是孩子就更加痛苦。

情绪稳定的妈妈突然发现孩子生病,也会很着急,但同时她会进行判断:孩子是白天被婆婆带出去玩时着凉了,还是被其他小孩传染感冒病毒了?再根据不同情况来灵活地应对。她会很自然地跟人倾诉自己的感受,但不会指责婆婆。情绪稳定的妈妈有更多思考的空间,能理解孩子当下的需要,给予他恰到好处的满足。同时,也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支持。

焦虑的妈妈

在中国,妈妈们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情绪问题是焦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祖辈受过很多心理创伤,包括:战争、饥荒、疾病、亲人的去世、被忽视……这些创伤给一个家族打上了精神烙印,代际传承一直传到了这一代。焦虑的妈妈可能从小就没有或者极度缺乏积极的母爱体验和家庭温暖,没有安全感,经常处于担忧之中。另一方面,有了孩子,她又会想:“我小时候没体会过的母爱,我要给我的孩子!”这种补偿心理,让焦虑的妈妈不顾孩子的需要,对他过度满足。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男孩,他的妈妈就一直很焦虑,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一岁多时,孩子特别想自己吃饭。她让老公硬把孩子按在椅子上,说:“宝贝,你不能动,我要一口一口地喂给你!”孩子五六岁时,她又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说:“小区里的全是坏孩子,你不要和他们玩!”总之,她不断地夸大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让孩子觉得只有依靠妈妈,才能获得安全。

但是,孩子是通过不断表达、探索,在与同龄人交往中发展出生活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的。这个男孩既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又不会与人交往,整天被同学们嘲笑、排斥和孤立,心中充满挫败感,觉得谁都看不起他。刚上小学三年级,他就不肯上学了。其实,孩子都是在磕磕绊绊、打打闹闹、犯错误、受挫折中成长的,他们自己去调整和处理,才能获得解决困难的能力。

焦虑会复制、传承

孩子有一个焦虑的妈妈,还可能是因为他有一个焦虑的姥姥。家庭教育文化也会一代代地传承。如果妈妈自小被母亲要求苛刻,那么,她就有可能复制这种亲子互动模式,对自己和孩子要求苛刻。这种焦虑的妈妈就是所谓的“完美妈妈”,她们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一看到孩子有缺点,情绪就爆炸了。

在我的门诊中,有很多这样表面很完美、内心很焦虑的妈妈。有一位妈妈非常优秀,拥有国际名校的博士学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做高管。因为担心女儿输在起跑线上,她给孩子报了很多早教班。女儿上学后,她要求孩子门门功课都考到100分。她在生活细节上也追求完美,在卫生清洁方面更是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被完美妈妈从小挑剔到大的女儿,不仅心理压力过大,而且对同学要求苛刻。比如,同桌的桌面不卫生或者说话的声音大了点儿,她就会对人家各种挖苦,人际关系极差。后来,女儿还出现了人格偏离正常的倾向。

所以,我经常建议妈妈们不要做一个“完美妈妈”,而是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轻松、自在地与孩子互动。如果妈妈没有那么焦虑,那么,她就能够设身处地地观察孩子的需要,试探性地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跟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在一起。

不稳定的情绪,会堵塞爱的通道

如果长期处于怨恨、内疚、无助、冷漠等负性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妈妈就可能很难表达爱,孩子更是感受不到爱。

怨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80后和90后的年轻妈妈并不是自愿生孩子的。结婚一两年,父母就开始说:“周围人都生孩子了,你再不生就是高龄产妇了!”公婆也催:“你快生孩子吧,趁着我们年轻,还能帮你们带带孩子!”如果妻子还不愿意生,丈夫就可能下最后通牒:“你不生孩子,我就和你离婚!”在周围人的催促、逼迫和威胁下怀孕生子的人,她们生理上是妈妈,但心理上并没有完成角色的转换。

孩子出生后,她们开始面对一系列的丧失:身材走样、失去工作晋升机会(或者干脆失业)、没有娱乐时间……当孩子不听话、哭、闹、尖叫时,她们会非常厌烦、愤怒,甚至是怨恨:“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过得这么痛苦?”这种情绪困扰衍生了指责,甚至是暴力。有的妈妈经常打孩子,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在潜意识里,她们是在怨恨孩子、报复孩子,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

我们千万不要指责妈妈们,而是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她们的感受。如果女性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是真正地渴望孩子、爱孩子,就不要对她们施加压力,让她们仓促地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否则妈妈受罪,孩子更受罪。

另外,妈妈自身也要反省、成长,接纳自己的情绪,尝试在自己的需要与孩子的需要中寻找平衡点。妈妈要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孩子。乘坐飞机时,空姐都会告诉我们: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先给自己戴上氧气罩,再帮助孩子戴氧气罩。因为,如果先给孩子戴,妈妈缺氧死了,孩子最后还是活不成。所以,妈妈要先照顾好自己,拥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兴趣爱好、爱的对象,从万千世界里汲取精神营养。妈妈的需要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内心就会拥有更多的爱,才有能力爱孩子。

忌妒

因为父母工作忙碌,很多孩子在小时候被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孩子为了重新获取安全感,让自己更好地生存,会本能地依恋奶奶。可是,当看见孩子跟奶奶更亲近时,很多妈妈会产生忌妒的情绪,导致对孩子的过分挑剔与控制。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14岁的女孩。一提起妈妈和奶奶,她就泣不成声。在6个月大时,她被送到乡下的奶奶家,6岁时才回到父母身边。妈妈总是看她不顺眼,骂她又脏又丑,又懒又没有规矩。妈妈的口头禅是:“看你奶奶把你带成什么样儿了?你一身的臭毛病都是跟她学的!”

从6岁到14岁,女孩的内心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如果认同奶奶,妈妈就不接纳她;如果认同妈妈,就否定了一直疼爱自己的奶奶。她养成了讨好型人格,后来心理还出现了问题。

这位妈妈显然已经陷入了忌妒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忌妒的背后,其实是她内心对自己不能照顾和陪伴孩子的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孩子这么小,我就狠心把她送走,我不是一个好妈妈!”但是,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情绪,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她就通过指责、否定婆婆来凸显自己的价值——我还是好的,女儿还是需要我的。

我认为,妈妈除了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外,也要真诚地感谢婆婆所做出的贡献。无论孩子被抚养成什么样,婆婆都非常辛苦。在被抚养的过程中,“奶奶”已经在心理上成为孩子的“妈妈”。所以,当奶奶被否定和指责时,孩子才会这么痛苦和混乱。此时,尊重和肯定婆婆的付出,就是妈妈对女儿最好的爱。

无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有些妈妈玩手机不管孩子,或者把照顾孩子的责任推到老人、保姆身上。她们被扣上不懂事、没有责任心的帽子:“你怎么这么狠心,孩子哭成这样也不管?”

需要区分的是,其中有些妈妈不是没有责任心,而是因为自己在婴儿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内心有一种绝望感和无助感,被孩子激发起自己的创伤后,就陷入了无助的情绪之中。在孩子大哭时,她们的心里其实已经翻江倒海,但是觉得自己做不好,所以就装作没有听到孩子的需要,假装这件事情没有发生。看手机只是为了平复情绪,如果细心地观察,会发现她们看手机时烦躁不安,不停地刷屏。在心理上,这种妈妈就是一个脆弱的孩子,根本顾不上孩子的需要。孩子遇到问题时,她会表现得很无助:“我没有办法呀!我做不到啊!我不知道怎么办啊!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孩子就会觉得妈妈很无能,看不起妈妈,因而感到愤怒和绝望。

冷漠

妈妈的冷漠,也可能是因为有心理创伤。在婴儿期,孩子渴望一种全能感:我饿的时候,你就一定要马上过来,满足我的需要;我吃饱了,我想睡了,我不需要被你打扰的时候,你就要离开。他一定先要体会这种全能感,而后慢慢才会意识到,原来妈妈不是对我完全言听计从的,才能学会妥协。冷漠的妈妈不关注别人,没有能力立刻响应孩子的需要。比如,明知道孩子饿了,可她就是不过去。那么,孩子想要去控制别人的渴望就会加强。长大后,他会希望所有人都听他的,甚至养成控制型人格。

另外,因为缺乏同理心,冷漠的妈妈很难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妈妈去安慰他,冷漠的妈妈的反应往往是:“这有什么啊?为了这点儿小事你就哭?”没有理解,她自然也很难传递给孩子爱与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我列举妈妈的情绪问题,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只要是人都有情绪,我们千万不要因此而指责、批评妈妈,更不要给妈妈贴标签。我们一定要看到她们的困难,看到她们需要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妈妈也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有情绪时,可以逛街、找闺密聊天、听音乐、做运动等,用合理的渠道发泄、舒缓情绪。这样,情绪不会像条件反射似的爆发,而是更有弹性和灵活性,更适合当下的处境,这就能避免给孩子带来伤害。另外,如果妈妈的情绪不稳定,孩子到了青春期可能会集中爆发出很多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强迫、厌食症,以及人格障碍倾向。妈妈可以把孩子的问题作为改变自己的契机,和孩子一起系统接受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现自我成长。

爸爸提供好环境,妈妈才会情绪稳定

爸爸对于孩子的作用是保持整个家庭环境的稳定。环境稳定了,妈妈的情绪才会更稳定,孩子就能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健康成长。

婆媳矛盾

婆媳矛盾是影响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很多男人在面对婆媳大战时,觉得自己应对不了,就选择逃跑;或者认为“妈是亲生的,媳妇可以换”,一味地偏帮母亲,指责妻子。其实,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也是家庭稳定的基石,两口子要一条心。婆媳发生矛盾时,妻子有很多情绪。如果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妻子的负面情绪就会影响到孩子。所以,这时候,男人要表现出力量,很稳地站在家里,在婆媳之间起到调和与缓冲的作用。

我曾经遇到过一对夫妻,因为婆婆帮忙带孩子,婆媳矛盾很大。隔代教育的问题在于,婆婆要争取自主权:“既然是我带孩子,孩子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你们俩也要听我的!”只要妈妈和孩子一起玩,她就会冲出来,骂儿媳偷懒不干活。儿媳的情绪长期处于焦虑与愤怒之中,整个家庭氛围变得压抑、不安。孩子因此出现了应激的躯体性反应:便秘、晚上经常惊醒和大哭。

幸运的是,这时候孩子的爸爸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对母亲说:“您什么都要去操持,太辛苦了。我媳妇还年轻,现在也不工作,就让她做吧。您就歇着,享享清福,看看孙子,您过来就是搭把手的。”这样,既表现出对母亲的心疼,又建立了界限。

有的老人很固执,平心静气的沟通可能难以奏效。为了保护妻子和孩子,丈夫只能请老人暂时离开,在周末、节假日时经常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人。老人开始时肯定很伤心,但是时间长了,总会适应的。如果丈夫的意识没有觉醒,妻子就要主动争取他的支持,比如:“我理解你的处境和难处,但是我现在非常需要你的支持,我们都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只要他迈出一步,妻子就要给予鼓励。

产后妈妈

产后的妈妈也特别需要丈夫的支持。精神分析专家一般认为,生产后,因为激素水平急剧变化,以及孩子离开子宫产生的失落感,绝大部分的妈妈都有忧郁的情绪。丈夫要在经济、语言上都给予妻子充分的支持,保持家庭环境稳定。千万不能妻子辛苦地坐月子、带孩子,自己却跑去打麻将、喝酒、泡吧。这样对妻子是非常不公平的,她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大的刺激。

有的男人可能会因为看见妻子围着孩子转、自己受到忽视而产生忌妒情绪。我们一定要理解妻子,这是“原始的母性灌注”。因为小婴儿的生命太脆弱了,需要妈妈全身心地去关注,他才能够活下来。这时候,繁忙疲惫的妻子其实特别需要丈夫维持整个家庭环境的稳定,这样她自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婴儿的照顾。

丈夫对妻子的支持,还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关心和倾听妻子的需要,感谢妻子对家庭做出的贡献,帮她分担家务。比如,主动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放风筝、打球、看电影、听演唱会等等。有一位爸爸,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但是,他每次从外地回到家,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都会亲手做一个大面包。等孩子们早上醒来,一闻到面包的香气,就知道爸爸回来了,欢呼雀跃着到房间里找爸爸。妻子也从这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汲取着营养与力量。

保持情绪稳定,是每个妈妈都要学习的功课;而帮助妈妈情绪稳定,是每个爸爸都要做的事。

人物

中国台湾家喻户晓的身心灵治疗大师,著名精神科医师,现任赛斯身心灵诊所院长。著有《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孩子都是老灵魂》等10余本畅销书。

许添盛

观点

孩子一生下来心灵就不是空白的,作为父母,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天赋方向和人格特质,了解在孩子的本质之内,上天赋予了他怎样的一张生命蓝图。 GdXBFumpvvFCipkRnWSj7MrsjFwUvDiv2PQaVZh3SK/rG/HDRgKeQyyqBKHWQL9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