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在医院心理门诊工作的几十年中,我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所谓的“问题孩子”。然而,很多时候,我一看见孩子,就知道这是后面两个大人出了问题。很多父母秉持错误的信念,缺乏共情的能力,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被接纳的环境。所以,中国真正需要治疗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父母错误的信念,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这里所说的信念,是一个人认为可以确信的对自己、对别人、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父母过度的焦虑,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有一次,我接待了一对母女。女孩正在读初一,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母女俩为了上学的事情天天吵架。我认为,孩子在父母的高要求下,出现厌学的情绪很正常。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纠正妈妈“不考上前三名就没出息”的信念。

我给这位妈妈算了一笔账:“从初一到高三这6年,至少有三四十次月考。过了一个月,上次的月考排名就烟消云散。人生就像跑马拉松,开始领跑的人,不见得就是最先冲到终点的人。而且,做领跑是很累的,他们输不起,心理压力大。有人做过调查,在社会上拔尖的人,不是那些名列前茅的学生,恰恰是10名到20名的学生,这就是‘第十名现象’!你参加同学聚会时,有没有发现那些排名不如你的人,反而在社会上发展得更好?”经过我的开导,这位妈妈的信念开始松动,不再逼迫孩子。渐渐地,女孩的学习压力减轻了,也不再抗拒上学了。

还有一位妈妈因为孩子的饮食问题而产生了严重的抑郁情绪,找我咨询。她说:“孩子太瘦,总是不好好吃饭,我没把孩子照顾好!我做饭做得不好吃,孩子这么瘦,全是我的责任!这么瘦的孩子,会不会营养不良?会不会大脑发育不健全?将来会不会影响学习,影响找工作……”

妈妈来就诊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一方面,妈妈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脑子里全是灾难性的想象;另一方面,为了让孩子胖起来,爸爸玩命地往孩子嘴里塞东西,比如鲍鱼、鱼翅、燕窝这样的高级营养品。虽然这些都是好东西,可是孩子不喜欢吃。但是,爸爸非要强迫他吃:“你不好好吃饭,我就揍你!”因为吃饭的问题,孩子每天挨打受骂,最后和父母闹掰了,离家出走。

作为一名医生出身的心理专家,我告诉这位妈妈:“以我的专业知识判断,除非孩子营养不良,否则你不用逼迫他吃东西。吃饭是人的本能,他感觉饿了,自然会吃。如果你担心他营养不良,可以带他去做一个身体检查。总是吃营养品,可能会对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瘦,不代表不健康。你看,很多运动员都特别瘦,但是人家身体多健康啊……”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这对父母渐渐不再逼迫孩子吃东西。而真正接纳了孩子之后,妈妈的自责减轻了许多,抑郁症状也有所好转。

父母错误的想法,影响亲子关系

有些父母,还会把一些错误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有个小孩,特别喜欢摄影,对摄影器材如数家珍,大学想读摄影专业。但是,爸爸对他说:“你考那个专业干吗?你看那些摄影师,一个个胡子拉碴,吊儿郎当的,我看没一个好人!”孩子为了成为摄影师,已经准备了很多年。可刚一说出自己的理想,就被爸爸一巴掌拍死了!他非常生气,开始跟父母冷战。

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时,我对这位爸爸说:“张艺谋就是摄影师出身,现在人家是国际大导演,你能说他不是好人吗?孩子既然喜欢摄影,那你得尊重他的理想。但是,要跟他约定,自己选择了摄影就得好好学,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也不要太在意专业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有多少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呢?我带的研究生,他们的本科专业绝大部分都不是心理学。你就把大学理解为一种素质教育,他能在这四年里有一些收获和成长就好了……”通过耐心的引导,这位爸爸改变了对摄影师的偏见,最后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父母错误的信念,影响孩子建立核心信念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错误信念,会影响到孩子核心信念的建立。值得一提的是,小孩核心信念的建立,不一定是因为受到了很大的刺激,而可能是很小的事件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件事情,他刚听到时感觉很微弱,可能想“哦,这样啊”;过了几天,又听到了,开始有点儿印象;第三次听到,印象更深……刺激会不断地叠加,最终形成核心信念,影响他的情绪与行为。

比如,有的妈妈会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你看你爸老不回来,天天泡在外面,特别不负责任!这个家都是我在管!”爸爸肯定有忽略家庭的成分,陪伴家人的时间不够。但是,他也在辛苦地赚钱养家,对家庭承担了部分责任。妈妈的说法显然是情绪化、片面的。然而,由于小孩的认知水平比较低,他无法分辨妈妈的话,于是就建立了一个核心信念:爸爸是不负责任的。如果这个孩子是女孩,她甚至会泛化这个信念,认为天下男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拥有这种信念,孩子将来怎么恋爱结婚?

只注意学习,会毁了孩子的情商和人生

一个人的成功,既有智商因素,也有情商因素。然而,父母普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他们只注重学习成绩,忽略情商的培养和发展。在过度要求学习、分数的过程中,有些父母非但没培养孩子的情商,反而会扼杀、摧毁、破坏孩子的情商。

培养孩子情商很重要

其实,培养孩子的情商比培养孩子的智商更加重要。一方面,智商是先天父母给的,受到遗传的制约,再怎么培养,也增加不到哪儿去;情商是孩子后天发展出来的,有很大的培养空间。另一方面,情商关系到孩子将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人际关系处不好,孩子将来就难以在社会立足。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森浩,学习出类拔萃,然而,却因为一点儿小事毒死同学,这就是高智商、低情商的典型例子。

情商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美国哈佛大学的戈尔曼教授提出情商包括五个要素:一是情绪的自我感知能力;二是调动自己积极情绪的能力;三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四是敏锐觉察他人情绪变化的能力;五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情商的最高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网中的一个结点。孩子从学校毕业后,一般都要上班,哪怕不上班,在家开个网店,也要与买家打交道。将来结婚、生子,还要和伴侣、孩子相处。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是根本无法回避的。

然而,我们的父母还和10年前一样,只关注孩子的高考。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孩子将来要怎么融入社会、与人合作,要怎么和喜欢的人建立亲密关系,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与家庭。

只关注学习,毁的不仅是情商

对孩子一生幸福至关重要的情商,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是在和同伴交往中发展的。有些父母要求孩子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课间没时间和同学交流,放学后不能和伙伴玩耍。每天回家,父母问的绕不过4句话:“你学得怎么样?老师有没有批评你?今天有没有考试?作业做完了吗?”从来不问孩子过得开不开心,喜欢什么,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有什么收获……

自己的情绪不被父母所关注,孩子渐渐就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重要,那怎么觉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和同伴交往、游戏,他怎么去觉察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学会和人交往呢?如果父母一看见孩子的成绩下降就对孩子埋怨责骂,在消极的情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怎么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呢?

如果情商没有培养好,父母又只关注学习,一味要求逼迫,可能不仅会毁了孩子的情商,还会毁了他的人生。

有些孩子成绩非常优秀,却跳楼自杀了。很多人都想不通:孩子怎么会自杀呢?到底为什么啊?这是因为父母只关注学习成绩,导致孩子建立了一些错误的核心信念:“我不努力,那我就不是好孩子”,或是“我不是一个好孩子,只有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所以,他必须用优秀的行为去不断满足父母的需要。他努力学习不是源于自发的动力,只是一种补偿策略。除了努力学习,孩子不知道自己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又不能调节消极的情绪,调动积极的情绪,一旦学习遇到挫折,他便认为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和意义,就可能选择轻生。

希望社会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出路

父母的焦虑问题,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那为什么,我们总劝父母别焦虑,父母还是这么焦虑呢?其实,这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也有关系。高考制度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让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而为了升学率,很多学校也变得急功近利,不再单纯地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以蹲坑班 为例:有的媒体抨击父母在休息日带孩子上蹲坑班,但问题是,谁办的蹲坑班?谁给了父母焦虑的土壤?有的父母原本不焦虑,但是看见其他父母破坏规则偷偷上蹲坑班,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不焦虑的也变得焦虑了。有的学校本来不想办蹲坑班,一看父母的需求这么大,就决定办了。社会、学校和家庭互相影响,推波助澜,最后都处于一种极度焦虑的情绪中。

举个例子,某重点中学是个高考集中营。过春节时,学校甚至不让老师回家:“你要办年货?我帮你买!你别回去,给我看着学生。”学生就更不可能休息,超负荷地学习。在这种只关注分数、排名和升学率的环境中,有的老师患了抑郁症,四五个孩子跳了楼(自杀未遂)。在对孩子进行危机干预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学校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毁孩子?于是,我帮助孩子修正信念,让他们确认:无论考得好不好,他们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仅仅凭借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中国的教育现状。我希望社会能变得更加包容,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出路;学校不要那么功利,珍惜和善待每一个孩子。这样,父母的焦虑或许才能够真正缓解,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爱。

关注与陪伴,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对孩子来说,爸爸是天,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妈妈是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后盾;而孩子,就生活在这天地之间,被父母的关注和爱包围着的孩子才最有安全感,成长得最好。

做好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遗憾的是,有的父母本身情商很低,完全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经常和伴侣吵架。家庭本来是最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场所,孩子却在硝烟不断的战争中,不断感知负面的情绪。他会产生一个核心信念:所有的家庭都是不幸福的,爸爸和妈妈不爱我,我是没人爱的。长大后,他很可能会回避亲密关系:既然结了婚就打架,我干吗要结婚?你们对我不好,那我对自己的孩子也好不了,索性不要孩子了呗。

所以,哪怕是为了孩子,父母也要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经营好婚姻。

父母要多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特别之处

父母还要多了解孩子,抽出时间学习发展心理学,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一个6岁的小孩写字慢,老师找到父母:“你看你们家孩子,写字这么慢!别人都写完了,就他一个人在那儿磨蹭!”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孩子给骂了一顿。孩子为什么写字慢?是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很多孩子的大脑书写中枢还没有长好呢。发展是有顺序的,有的孩子早一些,有的孩子晚一些。另外,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都是大脑神经的器质性或者功能性损害产生的,孩子自己是控制不了的。有的父母见孩子多动就认定他是熊孩子,对其又打又骂。父母的无知,是对这些孩子的二次伤害。

除此之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父母接纳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也很重要。有的孩子先天气质类型是神经质,特别容易焦虑、敏感,外面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他就会忧心忡忡,紧张不安。父母无意中说的一句话,都可能对他造成心理创伤。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给予他更多的关注、爱和安全感。有的孩子先天气质类型是精神质,表现得奇特、冲动、另类,和周围的环境总是很不协调。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包容,但不要溺爱。必要时,可以请专业医生介入。

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对于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没有人比父母更清楚。但是,我们能够接纳孩子的好恶吗?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父母就说:“我必须把你这个挑食的毛病扳过来!”不让孩子挑食的初衷无可厚非,但是可不可以换个做法呢?可不可以把胡萝卜做得适合孩子的口味?比如,把胡萝卜做成饺子,让孩子看不见胡萝卜;把胡萝卜跟别的东西炖在一起,让它的味道不那么刺激……如果了解和接纳孩子的好恶,孩子也会更加确认妈妈的爱——妈妈愿意为我花这么多的心思,太幸福了!

接纳孩子的情绪,与之共情

父母对待孩子,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是人就有情绪,所以,父母更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培养和孩子共情的能力。这要求父母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思维: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需求?影响父母和孩子共情的主要是这些错误信念:“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我永远是对的,你永远是错的!小孩子懂什么?”“我很忙,你听我的,别跟我啰唆!”……

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共情,那么,孩子就会逆反,拒绝和父母沟通,感情疏远。其实孩子逆反还算好的,他坚持自己是对的,所以才会反抗。最麻烦的是,孩子不反抗,全盘接受父母的否定。一个人,只有认为自己做这件事是对的,他才会去做。否则,他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变得没有自我。我曾经见过一个男孩,他像浮萍一样,一直问我:“我是谁?我是我吗?”他不知道什么是“对”,只能不停地去酗酒、滥交。

说了这么多,家长也许会觉得做好父母真不容易,但其实爱孩子很简单。父母要记住几个原则:多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聊聊天(学习以外的话题),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多陪孩子一起玩;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和状况,父母都给他一个承诺:“我永远不放弃你!我会陪伴你!我会爱你!你好,我接纳你;你不好,我照样接纳你!”

关注与陪伴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有了父母的关注与陪伴,将来无论孩子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困境,他都会无所畏惧。

人物

北京大学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兼任儿童心理科主任、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预防与培训合作中心,从事自杀、同性恋等项目研究。

刘华清

观点

妈妈只有情绪稳定,才可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与健全的人格。 xnjja9X8AvzWG/adW1NqmTIjjw/z0caSVMvmnUGaSrFM1IhzEgdlR6GkalMRZ9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