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何为沟通

你如何定义“沟通”(communication)一词?我常在培训课程伊始提出这一问题,现在我要问你同样的问题。

<<< 练习 >>>

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用词请勿超过12个:

沟通是……

你可以问问同事,并对比你们的观点。你对沟通的定义是否全面?是否解释了有效沟通?是什么导致了沟通无效?你们能否就其定义达成一致?

传递模式

19世纪时,“沟通”多指物品的移动或人的交流。当然,如今我们也会用到这一定义:道路与铁路都是沟通的形式,正如讲话与写作一样。人们至今仍会使用一些工业意象来形容沟通。如同货物运输过程一样,信息需要经过储存、传递与检索。信息移动方式常被描述成借用“通道”,信息沿该通道“流动”。

进入20世纪,对信息传递的这一描述方式很快与新的电子科技相适应:于是出现了“电话线”和“电视频道”。电子信息以“比特”的形式出现,存储在“文件夹”或“电子仓库”中。“下载”与“上传”是货运的描述,而电子邮件则使用了邮政意象。

因此,在上述练习中,如果你把“沟通”定义为“信息的有效传输”也不足为奇。沟通时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们“有”一个想法(似乎想法成了一种物体),并“把它转化为文字形式”(就像把它放进盒子里一样);我们努力“把这一想法传递出去”(通过把它强加给对方或是“传达”这一想法);同时还希望“接收者”能“得到”该想法。在接收者能充分将其“理解”之前,或许还需“打开”这一想法。当然要小心“信息超载”。

这就是沟通的传递模式,很有趣,它表明信息是客观(即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对其有同样的理解)且可计量的(我们传输了多少比特)。最重要的是,信息传递模式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图表说明这一过程。

但这一传递模式能否如实反映人们沟通时的情况呢?

从传递到接收:模式反转

那么,传递模式有何问题?

这样说吧,首先,信息与包裹有明显区别。寄出包裹后,我就不再持有它;而发出信息后,我仍享有该信息。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导致传递模式无法准确地描述沟通,即该模式完全是颠倒的。

沟通的第一项要点是:沟通始于信息接收,而非信息传递。

无论我传递信息的方式多么高效,只要你没有接收到,那便不能称之为沟通。为了接收信息,你需要做三件事:

■给予关注;

■理解内容;

■将你的理解置于情境之中。

这可称为三种最基本的沟通技巧。

给予关注

你关注到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与你进行沟通:

■若注意到道路转弯处的警示牌,你可以调整行车方向;

■若注意到办公室里突然响起的警报声,你就会撤离大楼;

■若我对你说“很久以前”,你就准备好去听一个故事了。

当然,我们还注意到一些事物,但它们并没有向我们传递信息的意图。比如车前蹿过去的一只兔子,警报声响起时从椅子上一跃而起的同事,或是讲故事的人那舒缓、低沉的声音。不过只要留意,这些都能向我们传递信息。

沟通始于给予关注,而非仅仅拥有沟通意向。

如何理解

诚然,仅是给予关注对于沟通的发生仍显不足,我们还要理解所关注到的事物。那么,该如何理解呢?

实际上,理解是一种模式匹配的过程。我们将感官所获取的信息与大脑内部的心理模式相连接,并创造出了意义。

让我们再次回顾之前的三个例子:

■若大脑中不存在关于道路警示牌的心理模式,则该警示牌对你而言毫无意义。不过,无论是通过读手册还是咨询周围的人,你早已明白这牌子的意思;

■同样,你也知道突发的巨响通常意味着危险。这种情况下的心理模式或许是你与生俱来的:凡是有听觉的动物对于突发的巨响都会反应强烈;

■故事叙述者那迷人的嗓音可能下意识地激活了我们的心理模式,引导我们去听一个又一个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扣人心弦。

此时,理解就会变成主动行为。我们自身的心理模式将信息补充完整并赋予其意义。正如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的名言:“从根本上来说,大脑是一种寻找模式的机器。”

有时,心理模式的匹配很简单,比如人们设计路标是为了传递某种明确的信息。但更多情况下,人们所处理的信息是残缺、混乱或模糊的。彼时,就需要我们填补所缺。

请观察图1-1:

图1-1 卡尼莎三角

你能看到什么?我猜是一个白色三角形,当然它实际上并不存在,你的大脑自动填补了这一空缺。它将现有信息与已有的心理模式进行匹配并得出最佳猜测,即白色三角形。[该三角形以意大利心理学家、艺术家、的里雅斯特心理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Psychology of Trieste)创始人加埃塔诺·卡尼莎(Gaetano Kanizsa)的姓氏命名。]

科学家称这一填补空缺的过程为“感知修复”(perceptual completion),该过程不受视觉信息的限制。感知修复表明我们所理解的一切都是对于原本存在的事物的最佳猜测。

置于情境之中

所有的理解都是一种最佳猜测,因此大多数人都擅长揣测意义。

这一技巧的关键在于能够解读情境。办公室里的高音警报声或许意味着有紧急情况发生,但你可能早就知道有时这只是在进行测试,或是偶尔操作错误。了解当时的情境有助于你在警报响起时决定是否要跑向消防出口去逃生。

情境同样会影响彼此之间的理解。假设我们在打招呼,我问道:“你怎么样?”你回答:“我很好。”这几个字可以传递如下任一含义。

■“我感觉很好。”

■“我很开心。”

■“我之前感觉不太好,不过现在好多了。”

■“我之前感觉不开心,不过现在不那么沮丧了。”

■“我没受伤,不需要帮助。”

■“其实我感觉很糟,但不想让你知道。”

■“救命!”

我如何确定你想表达哪种意思?我该关注什么?

在这样的简单交流中,我可以从你回答时的情境猜测含义。我会留心你的语调、语速及音量,你的面部表情、手势及姿势。(心理学家称之为副语言信息,即围绕词汇所产生的信息。)我也许还会想到彼此之间的友谊、见面的场景及文化背景等。

即使这样,我所理解的仍只是一种最佳猜测。为了理解得更准确,我需要问你一些问题,因此就要继续我们的谈话。

了解彼此

在上述简短对话中,你该如何帮助我更加准确地理解你的答案?首先,你可以自问:

“我这样说会产生什么影响?”

让我们在这里稍作停顿,并思考这一问题。

我给对方带来了哪些影响?

若想提高沟通技能,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自问这一问题。我们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向他们所传递的信息。道理很简单,但却不易学会并记住。与对方所理解的内容相比,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远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只要对方能够关注我们在做什么(或没做什么),我们不需要刻意也能产生沟通。

正如保罗·瓦兹拉威克(Paul Watzlawick)所说的那样:我们无法做到不沟通。

下面让我们回到之前的交谈。我能通过解读你作答时的情境来猜测你想表达的内容,同理你也可以揣测你的语言及行为会对我产生何种效果,继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我能更容易地理解你。比如你可以给出更多细节,或者用行动来表明你的意图。

当然,这一刻,你同样在关注着我。你注意到了我的语言及动作并对它们的含义进行最佳猜测。

我们之间就这样产生了微妙的互动,如同跳舞一般:我们默默地关注对方。我们开始模仿彼此的姿势姿态,声音变得和谐,连说话的语调、节奏也变得合拍。我们甚至能说出对方想说的话,或是一人说出上半句对方就能接出下半句。

我们之间建立了默契,并发自内心地认为彼此开始相互了解。

建立默契

在形容默契时,我们常用的并非“铁路”“包裹”和“快递”这样的描述,这里说的并非传递信息。取而代之的是用音乐语言,你可能会觉着我“在你的波段上”。我会感觉彼此“合拍”,也许有“和声的感觉”或是“在同唱一首歌”。

这里提到的是一种不同的沟通模式。

多数默契都会自发形成,但也可以人为建立。这时默契不单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行为,还能成为一种沟通技巧。

为了培养建立默契的技巧,我们需要思考自身的如下行为:

■肢体行为;

■声音行为;

■语言行为。

我们绝对相信眼睛所看到的。有句著名的销售短语叫作“眼球效应”(the eye buys)。若一个人的言谈和肢体语言不吻合,人们会相信肢体语言。因此,人为建立默契必须首先要在肢体语言方面展现出热情、放松及坦率。

音调是第二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调整音高(即语调的高低)、节奏(说话的速度)及音量(说话声音大小)。若你语速很快且响亮,同时语调升高,声音听起来会让人感觉你很紧张或有压力。这种紧张情绪会感染他人,使他们同样感到局促。若你的语调低沉,舒缓柔和,他人便会感到放松。

但建立默契不仅仅是协调肢体语言或语音语调,我们仍需配合对方的言辞,使对方感觉我们在“说他们的语言”。

<<< 练习 >>>

这是与陌生人建立默契的简单方法,可在员工食堂、联谊会、网络会议或会谈上进行尝试。

■模仿对方肢体动作以创造“镜像感”。

■提三个问题——但在完成下面两步之前不应超过三个。

■从你刚了解到的情况中寻找一些亮点来赞扬对方——要婉转。

■从你刚了解的信息中寻找彼此观点一致的地方。

■重复上述四个步骤直至交谈渐入佳境。

此处向克里斯·戴斯(Chris Dyas)致谢。

大多数人刚开始与陌生人交谈时都会有压力,有时甚至不知说什么。很多人都愿意学习“打破僵局”这项技巧。

关键在于减少会面时的紧张感。你可以找到彼此的共同立场,并就这一立场提出问题。不过不能让对方感到被排斥或是像在接受盘问,因此要避免:

■只谈论自己;

■直接询问对方的情况。

这两种方式都会使交谈变得更紧张,效果跟什么都不做一样。因此,掌握谈话主动权,使对方放轻松,你也会很快放松下来。

沟通的新定义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沟通”一词。关注、模式匹配及建立默契是沟通的传统模式,很显然我们需要找到更准确的表达来替代它。“沟通”这个词本身的发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沟通”起源于拉丁文communis,意为“共同的”“共有的”。它与communion(共享)、communism(共产主义)及community(共同体)同属一类词群。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努力共享意义。

或是说:

沟通是创造共识的过程。

人们尝试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创造共识:我们使用电话,召开网络会议,作报告,花费数小时制作幻灯片,写邮件,编辑短信,设计网页,以及在博客上写文章。

但基本的沟通形式从未改变:交谈。人们通过交谈建立关系,认清现实。我们影响彼此的想法、感受及行为。人们还通过交谈解决问题、开展合作并寻求新的事物。交谈是我们设想并创造未来的途径。

你想提升沟通技能吗?可以先回顾你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我们会在下一章讨论这一问题。

<<< 要点总结 >>>

■沟通并非始于传递,而是理解。

■理解是一种模式匹配的过程。

■有时我们需要填补缺失信息以完成模式匹配。

■这一技巧的关键在于能够解读情境。

■在任何交谈中,通过询问“这样说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开始建立默契。

■通过管理如下行为,我们可以人为建立默契:

——肢体行为;

——声音行为;

——语言行为。

■沟通是创造共识的过程。

■交谈是我们使用的主要工具。 6k1XOBOu4D22jAJVomGGaGUSEeI8Hu5wn+TpPP0nYTkNeLgM8UYxxzQswD8pqe2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