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话也应注重天时、地利、人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说话总是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考虑时机是否成熟,也不管场合是否合适,结果说出来的话要么得罪了人,要么破坏了气氛。或许有些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些都无法掩盖说话伤人的事实。我们常说“凡事三思而后行”,其实说话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也应做到开口之前先三思。

1.思自己

说话之前,首先要思自己,意思是说我们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说符合自己年龄、身份的话语。比如,如果你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就不要以老气横秋的口吻说训诫的话;如果你是一个领导,就不要在下属面前说充满负能量的抱怨之言。

2.思他人

这里的“他人”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你的交谈对象,另一类则是在场的第三方。应考虑交谈对象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还要顾虑在场的第三方呢?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比如你作为领导正在教导下属,如果旁边坐着下属的客户,你认为下属会没有任何感受吗?或者你想通过自己失恋的故事来安慰闺蜜,却发现旁边坐着自己的男朋友,你认为自己好意思开口吗?如果不考虑第三方,会发生怎样的尴尬呢?我们不妨通过一个流传甚广的例子来反思。

有个人过生日宴请宾客,他看时间已经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到,便焦急地说:“怎么回事,该来的还不来?”几个心思敏感的客人听到后,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了?”就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走了几位客人,更着急了,便说:“怎么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的是不该走的,言外之意就是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都走了。

最后剩下一个跟主人关系较亲密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道:“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措辞,否则说错了,就收不回来了。”主人感觉有点委屈,忙解释说:“我并非叫他们走啊!”

朋友听了很生气,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如果仔细揣摩主人的话,便会发现他的话有歧义。倘若他的话被那些当时还没来或者提前走的客人听到,肯定会为自己被主人“重视”而感到高兴。不过,那些被“重视”的人当时都不在场,反倒是让在场的人感觉到不被重视。这就属于典型的“有口无心”,也正是不思考他人导致的恶果。

3.思场合

古人排兵布阵的时候经常会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事实上,这也是说话应该遵循的道理。说话之前,应先明确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场合,然后再选择说话的措辞、语气等。在有些场合,或许你说的话很受人欢迎,但是换一个场合之后,同样的话却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甚至招来非议。

距离过年还有近一个月的时候,北京一家规模颇大的房地产公司举办了一场大型招聘会。求职者络绎不绝,李女士也是求职者之一。三轮面试过后,她很快就被这家公司的人事总监选中,并让她马上办理相关手续。当时的李女士正满心喜悦,便随口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能否过完年再来上班?”结果,人事总监当场发飙,说:“那这样吧,过完年你也不用来了。”刘女士一头雾水,想让总监给个说法,但对方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这时,站在她旁边的一个人事经理走过来,告诉她:“我们公司永远不会录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不恰当的话的员工。”

其实,刘女士如果真因家里有事,不能年前入职,完全可以等到面试结束后再通过电话等方式详细告知。结果她被面试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脑,竟然还没开始上班就提前请假。这样的话任谁听了,都会难以接受。

知心话

说话前要三思:一思自己,二思他人,三思场合。开口说话前,只有先三思,才有助于你把话说到对方的心窝里。 EEzc9dcbt179PN8CreGpOe8TIRk4zur5ia8Xp2Nw0xMHjvDKQ/3aLr2FvdjWFh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