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里往往能看到他的整个内心世界。我们常常说某个可爱的女孩子的眼睛会说话,其实是说她的眼睛极富感情。实际上,那些内心充实、情感丰富的人的眼睛都是十分动人的。一个公正无私的人,他的心就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他眼神中流露出来的那种公正、公平的力量,能让我们的心变得阳光、灿烂;一个与人为善的人,眼神中透露出的鼓励和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鼓舞着我们的斗志;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眼神也一定充满爱意,严肃中透露着慈祥,平静中透露着期盼,就像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不断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可以说,眼神是一种在社交中通过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表情语言,人们历来重视眼睛对行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思想感情的存在和变化都能从眼睛内显示出来。而通过眼神看人的方法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人在用了,清代的曾国藩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一次,李鸿章准备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正好曾国藩到园子里散步去了。李鸿章就让这三个人在厅外面等着,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来考查这三个人。
曾国藩却笑笑说:“不必考查了,那个面对厅门站着的,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办事小心谨慎,可以派他做后勤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个人不是一个正直的人,不能让人信任,不能让他担当大事。右边的那位倒是一位将才,可以重用他。”
看到李鸿章疑惑不解的神情,曾国藩继续笑着说:“我刚才散步回来,看见这三个人站在这里。当我从他们身边走过的时候,左边的那个低着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一个谨慎的人,所以我说他适合做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中间那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恭恭敬敬,但我走过去之后,他就左顾右盼,可见他是个阳奉阴违的人,不可重用。最后的那位,他一直保持着挺拔的站姿,双眼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所以我说他是可塑之才。”这个人就是后来担任台湾第一任巡抚的刘铭传。
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放在谈话技巧上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眼神的作用。在人的五官之中,眼睛是最敏锐也是最不能欺骗人的,一个闪烁的眼神,就能体现人的心理活动。那些世故的人,能抓住你眼神中的点点滴滴的信号。可见,一个形象良好的人,目光是坦然、亲切、和蔼、有神的。
德国弗莱堡大学人际交往专家伊丽莎白·多纳奥指出,在交谈过程中,正确的目光交流方式应该是首先看着对方的眼睛,随后把视线缓慢移到嘴部,过一段时间后再返回到眼部。这样会使对方有机会对你所说的话做出适当的反应,点头、微笑等带有好感的表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并且也会让对方觉得与你进行交谈很惬意。需要注意的是,在交谈中,诸如疲倦、冰冷、呆滞、漠然、轻蔑、惊慌、敌视、左顾右盼的目光都是应该避免的,更不要对人上下打量、挤眉弄眼,这些都是对对方不礼貌的表现。
眼睛是灵魂之窗,是窥探人内心的秘道,若非一流演员,眼神是很难装出来的。在生活中,很多人知道眼神很重要,就故意睁大眼睛,想装得炯炯有神,结果却是眼大无神,空洞无物;有些人故作轻松,皮笑肉不笑,出卖了自己内心的冷漠;有些人日夜颠倒、睡眼惺忪,就算冲了一个凉水澡,梳妆打扮一番,也还是不能掩饰眼里的红血丝……由此可见,关于眼神,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么,与人交谈进行眼神交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与一个人交流时,保持眼神交流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一直盯着别人会使人感到不自在,从而想尽快结束与你的谈话。为了克服这点,就要每隔5秒钟打断一下眼神交流。但不要往下看,这样会暗示对方你想结束这场谈话。可以向上看或者向旁边看,就好像你想起了什么事情。
和不熟的朋友或者是陌生人交谈时,也不能长时间凝视对方,因为那会被认为是一种无礼的表现,这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礼仪。
当你倾听时,先看着对方的一只眼睛,过5秒钟,将视线移向另一只眼睛,再过5秒钟,移向嘴。保持三角形的路线移动,这也是把握住谈话主动权和控制权的重要因素。
当你与一群人交谈时,最好与倾听者有直接的眼神接触。但是不要只盯着一个人看,这样会使得其他人停止听你讲话。为了避免这样,可以尝试在每一段话的开头将眼神朝向不同的人。这样你就会照顾到所有人,并且使他们能保持对你的谈话的兴趣。
在两人沟通时,听者应当在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表示关注;当自己变成说者发表言论的时候,就不宜再迎视对方的目光。当你说完最后一句话时,才应当将目光移到对方的眼睛上,这是在询问对方“你认为我的话对吗”或者暗示对方“现在该轮到你讲了”。
与某人争辩时,你的目光要注视对方,眼神中透着坚定。当对方说话时,也注视对方,与对方的眼神接触,观察他的语调、神色。如果对方想激怒你,你要保持沉默,用眼睛注视对方,这是一种不用说一个字也能赢的有效方法。
透过眼睛我们可以了解外面的人或其他东西,别人也可以通过你的眼神知道你的需求和你真实的想法。因此,千万不要小看了眼神的作用,一个可亲的眼神可以使你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就引起人们的注意,拉近彼此的距离,帮你获得一个好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