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为什么要警惕“归因理论”?

人们作为社会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观察者,经常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喜欢追究一些现象的成因,尤其当这些现象与自己有关或者非常感兴趣时:

· 我的男/女朋友为什么会跟我分手?

· 我为什么会被公司解雇?

· 陈冠希为什么骂林志玲?

所有的这些疑惑集合起来,是一支考验人的判断力的军队。你不能给出一个结论,它们就会吞噬你。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考虑事情发生的“可能原因”,尽快找到一个答案。归因理论应运而生,帮助人们对于现实问题进行“因果解释”。

有果必有因,但改变一件事物、造成一个问题的原因真的“十分重要”吗?人的洞察能力和对于人生活最直观的感悟,是否一定在此处体现?

内在还是外在的“原因”?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说:“人们进行归因的一个主导性的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于人还是在于情境。如果将原因归于前者,则意味着人本身的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属于内在或倾向性的归因,这样的人喜欢反思自我;而将原因归于后者,则意味着情境中的社会关系、社会冲突等外在的归因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喜欢从外部环境中寻找原因。”

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模式决定了一个人对于问题的两种判断方向。比如,面对被公司解雇的问题,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由于:

· 我最近业绩太差(不稳定的内因)。

· 我的学习能力不行(稳定的内因)。

· 这份工作太难了(稳定的外因)。

· 上司是个混蛋,专门针对我(不稳定的外因)。

不同的“归因方式”,影响你在未来会怎样面对这一行为。更重要的是,它影响我们对待同一件事具备什么类型的判断模式,以及采取何种应对方式。

假如你是悲观的, 不论你是归因于自己还是外部环境,你都会认为自己经历的一切都是“消极而无法改变”的。你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稳定而且整体的,环境和个人的因素在其中无论起了多大的作用,失败都不会变化,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假如你是乐观的, 失败的原因(内在或外在)是特定、暂时和不稳定的,你倾向于改变这些不利因素,认为下次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那么,这次挫折对于你的判断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会很快雨过天晴。

但是,请再考虑这个假设性的问题:“你向一位喜欢已久的异性提出约会的邀请,你为这场约会筹划许久,志在必得,却被拒绝了。你会在内因和外因之间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这类问题对我们的判断能力是更大的考验,也许还是很多人的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在用行为解答“约会被拒绝”的挫折时,即便是后来很成功的人也会犯下一些愚蠢的错误。

当你试图解释这一行为和判断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时,有三个方面的信息很关键:

第一,拒绝的区别性: 对方的行为是针对你,还是同时期提出约会邀请的所有人?(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

第二,拒绝的一贯性: 对方是否反复拒绝了你?当你提出约会邀请时,他(她)在过去也拒绝过你?(该行为是否是对同一情境的反复回应)

第三,拒绝的一致性: 除了他(她)以外,其他人是否也拒绝了你的邀请?(除去你喜欢的人,其他人在同样的情境下对你也有同样的行为)

只有综合地分析这三个方面的信息,你才能做出一个最接近真相的判断,得出一个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他(她)临时有事情或心情不好,不愿赴约;他(她)真的不喜欢你,对你没有兴趣。

警惕“归因逻辑”对判断的误导

人们遵循“归因逻辑”做出的判断,除了基于我们现有的信息之外,一直充满主观色彩。从主观角度对于原因的挖掘很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比如倾向性、偏见等会为我们制造能带来慰藉的原因:

“不是我没有魅力,而是他(她)看不到我的优点!”

“不是我工作能力差,而是上司狗眼看人低!”

这时就容易导致归因错误。人们在现实中分析某一行为的原因时倾向于高估内在因素而低估外在因素。即,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由此对现实和真相失去洞察。

参与了哈佛大学多期公开课节目录制的一位教授说:“洞见的本质是一种直观的智慧。它的内涵是,在对事物做出判断时不要急于寻找某种显而易见的原因,而是要直达问题的核心。洞察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然后再做出选择。”

有很多人都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环境。就是说,在许多的情境中,人们倾向于对成功作内在的归因,却对失败作外在归因。他们和世界之间是一种单向封闭的关系,也是自利性的思考逻辑。在群体中,他们会将一个集体(部门)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其他人。

像这样一味地寻找事物的原因当然会让你心安理得,但同时却会让你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MrdQ+n8gGUxdV5rhIIw4t0UrwQCOY/iTP+8snEpn/0sopxi7VqYjwoto2qexe4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