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不爱自己,谁还会爱你

心理学家说不喜欢自己的人也不会喜欢别人。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和身边的所有人都怀着仇恨心理的人,也肯定会有着强烈的自我厌弃心理。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教授亚瑟·T·杰西尔博士曾提出这样的观点:通过帮助儿童或成人了解自己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接受的成熟态度。在《当教师与自己面对面的时候》这本书中,他写道:自我接受对老师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充满奋斗、欣慰、希望和苦痛。

斯曼莱·布兰顿博士也曾在一本书中写道:“适度的自爱,是一个人健康的反映。适度的自重对工作和事业都将大有裨益。”

这话说得很对。“爱自己”是健康、成熟地生活的一个标志,不能理解成自以为是。爱自己就是接受自己,冷静地、客观地、怀着自尊心和人类的尊严感接受自己。

心理学家A. H. 马斯洛在《刺激与性格》一书中也曾说到欺骗自己的感受。他说:“机能心理学理论出现的一些概念是自然放松、自我接受、冲动知觉、自满自足。”

一个成熟的人没有时间去想自己哪里不如别人,他们不为自己不具备比尔·史密斯的自信或吉米·琼斯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担忧。他总是自我批评,他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弱点,但他肯定自己具有基本的目标和动机,然后,他花精力改进而不是哀叹自己的弱点。

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他都抱有同样的宽容心,因此他自处时毫无苦恼可言。

喜欢自己跟喜欢别人是不是同等重要?心理学家会说,如果我们不能喜欢自己,那么我们就无法喜欢别人。仇恨一切事物和一切别人的人,厌弃和虐待自己同胞的人,必然会更强烈地表现出自我厌弃。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学教授亚瑟·T·杰西尔博士提出应该通过教育帮助儿童乃至成人了解自己,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接受的成熟态度。在他的新书《当教师与自己面对面的时候》中,他认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奋斗、欣慰、希望和苦痛,自我接受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现在,医院里一半以上的病房被那些对自己感到厌恶的人占据着,而成千上万遭遇感情和精神困扰的人还在外面排队等候,这些人都是无法与自己相处的人。

在此,我不准备分析产生这种不幸情况的原因何在。我只怀疑——我们生活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只强调物质上的成功和社会地位的价值,赶超别人成为所有人的目标——与现代人精神上的疾病不无关系。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W·怀特在《进步的生活:性格自然成长的研究》一书中,曾谈到现在一种观念正普遍流行:“任何人都应该调整好自己以适应身边的环境。”

怀特博士说:“这种观念,误导人们相信最理想的人都善于调整自己以适应固有的生活模式、乏味的生活规则、苛刻的外界限制,或屈从于成就感的压力,尽一切可能,努力适应。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人迷失方向,失去成长、创造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就是屈服于压力,而失去自身的创造力与发展的潜力。”

我非常赞同怀特博士所说的。很少有人有特立独行的勇气或清楚地知道自己能代表什么。社会和经济群体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与我们的邻居有着相似的生活和思想。如果我们任自己的个性与身边的环境发生冲突,就会神经过敏,患得患失,茫然无助,不再喜欢自己。

几年前,我的一个女学员就曾因这种冲突而感到困惑。她的律师丈夫是一个有很大野心的人,喜欢积极进取,独断专行。他们的社交圈子由与他类似的以社会地位来衡量其成就的所谓名流人士组成。这位太太看上去很文静很谦虚,在这种圈子中她感到压抑、卑微。那些人不懂得欣赏她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她变得沮丧起来,渐渐地失去了自信,因为自己总不能达到那些人对她的要求。她越来越不喜欢自己。

这个女人是大可不必如此苦恼的,她不应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是应该愉快地接受自己,卸下企图改变自己的压力。她还应该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只能按自己的性格行事,而不是照搬别人的。

她重塑自我的第一步是不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它应用于生活,同时还要学会独处,少做自我批评。

不喜欢自己的人总爱挑自己身上的毛病。适度地检讨自我可促进健康且富有建设性,也可提高自我,但是不要让它成为一种强制性观念,那将会使我们陷于瘫痪,阻碍我们积极行动。

一天晚上,我讲完课,班上的一个女学生找到我,抱怨自己讲话讲不出预期的水平。

她告诉我:“一登上讲台,我就感到特别胆怯和别扭。别的同学看起来都那么沉着自信。可我一想到自己的缺点就气馁,这样就更加说不出我事先准备好的话了。”

听完她的抱怨,我用了一句简单的话回答了她的问题:“把你的缺点抛在一边,导致你演说失败的不是缺点而是缺乏优点。”

其实,导致一场演说、一个人或一件艺术品失败的往往不是什么缺点。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面,历史和地理的错误随处可见,狄更斯的小说的某些段落也描写得过分煽情。可是谁会在乎?

这些伟大的作品仍然长盛不衰,光芒闪耀。它们的优点掩盖了缺点,使得缺点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结交朋友是源于他们有优点,而不是担心他们有缺点。

要想实现进步和突出自我就要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示最好的一面,抛开缺点。我们一定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迅速忘掉它们。

负罪感和自卑感是千万不能有的心态。如果我们陷入这两种心态中,便不可能尊重或喜欢自己,同时也厌恶别人拥有这两种心态。我们要做的是埋葬过去,重新来过。

在尝试喜欢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培养容纳自己缺点的肚量。这并不意味着要降低标准,任自己变得懒惰或不肯尽力。我们都明白没有人能永远达到最好。强求别人完美有失公允,苛求自己完美就是完美主义了。

我曾在几年前参加了一个组织,其中有一位绝对完美主义的女士,她经手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分毫不差。但在别人看来,她的工作很少是成功的。一份简单的报告她要斟酌几个小时才能提交;发表演讲时,她会围绕着一个题目说个没完,让听众受累;她家从来不欢迎不速之客;举办宴会,她会把所有的细节事先全部安排妥当。这位女士煞费苦心,达到了近乎机械式的完美,却以付出欢乐、自然和温暖为代价。这样的完美其实无聊透顶。

要求自己不断追求完美是一种无情的自负。他们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跟别人一样好,他们一定要超越别人,一定要受人瞩目。他们不是把注意力投注在付出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去做好每一件事,而是专注于超过别人,把自己置于完美的架子上。

完美主义者也是人,也会像其他人一样遇到失败,但他不能容忍自己无法超越失败,结果只能痛恨自己。

对待自己不要太苛刻,偶尔停步自我解嘲一番,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在上面一章中,我曾提出每天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以便于我们能够了解自己,这是必要的。孤独对尝试喜欢自己有很大的帮助。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薛顿精神病学协会的董事里奥·巴蒂梅尔博士曾说:“过去的人习惯在晚上入睡前反省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现在看来这仍不失为懂得如何善待他人和自己的一个好方法。”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忍受不了,就不要奢望别人喜欢我们待在他们身边。哈瑞·艾默生·福斯狄克说,受不了独处生活的人就像“受风吹拂的池塘,风不停,永远无法获得平静,永远无法真正反映出自己美好的东西”。

在尝试独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心灵找到一个驿站、一个参照物、一个我们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核心位置。安妮·莫罗·林伯格在《来自大海的礼物》一书中有一句话:“一个人只有在与自己的核心发生联系时,才能找到与他人的联系。我认为,孤独能让我最快地找到我的核心、我内在的本质。”

孤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观察生活的条件。“安静下来,同时体会我就是上帝。”这是《圣经》诗篇中的建议,一个好的建议。孤独给灵魂带来的好处如同新鲜空气给身体带来的好处。

寄满足和快乐于别人身上,就无异于把重担压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然后从中抽取快乐。喜欢、尊重和欣赏我们自己,与喜欢、尊重和欣赏别人一样,是健全人格的一部分。 /Qgtvv51v5bfFKDVRydGBxunaPaq+d2Iu0N2IAh/8CZcTatuSU7U0UB28LgrSVn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