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园艺,我的太太常说,我经营的玫瑰花园给大家增添了很多乐趣。有一天,我们共同欣赏玫瑰花时,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从旁边路过。
年轻的姑娘对身边的小伙子说:“你看这里的玫瑰长得多漂亮呀!”
小伙子却说:“这些花有什么好看的,不都长得一样吗?”
等他们离开后,太太也发现这些花似乎除了颜色不一样,就没什么不同了。
我便对她说:“乍一看,这些玫瑰花好像都差不多,其实不然!如果你仔细分辨,就会发现颜色和品种都一样的花之间仍有细微差别——成长速度、花瓣卷曲的程度、颜色铺展的密度,每一朵都存在细微的不同。”
自然界到处充满多样性,而人类自身更是千差万别。前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古人类专家亚瑟·凯斯爵士说:“没有任何人曾经或即将与另一个人度过完全相同的人生旅程……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错,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我们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
要获得如何变得成熟的智慧就必须认识并理解这个道理,它是一座我们跟其他同胞沟通的桥梁。只有我们尊重对方是个“个人”,我们才能跟他沟通或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越来越难。虽然我们喜欢这个自认为是已经废除了阶级意识的国家,但事实上却仍然受到阶级意识的支配。
我们发展出一套特殊的用语,反映出我们不喜欢把一个人当“个人”看待,而将他纳入我们认为他所归属的阶层里,例如:“普通人”“中下阶层”“消费大众”“低收入人群”“白领阶层”“蓝领阶层”等等。
这一切“标签”显示我们缺乏将他人当作“个人”的意识,而是把“个人”放在一个群体当中当作无名无姓、没有面孔的一分子。
我们被分类,然后被归纳于某一个群体中。在生活中,我们的方方面面都在受调查,社会调查员对我们再熟悉不过:我们每周喝几杯咖啡,多少人拥有汽车及什么牌子的车,听什么广播或看什么电视,甚至我们每年有多少次性生活,过得怎么样等等。
大家都在强调“调整适应”“群体整合”和“社会机动性”,削弱自己的个性以顺应所属群体。绝对的个人主义已经不复存在了。难怪我们总觉得自己已经失去独立性,如果思想和行为与他人出现差异时,心里就会感到不舒服。
事实上,每个人还是希望自己能独一无二地生活。分类的压力、认同的压力并不能阻止人们内心深处渴望与他人不同。而这种渴望一旦通过外在表现挣脱出来,我们可能会被当作异类,送进精神病院,从此更加难以找回迷失的自我。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怎样变成相对成熟的自己?我提出三个建议:
(1) 在孤独和退隐中认识自己
过度紧张的生活使我们失去了自我反省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为孤独创造机会。制造出绝对安静的环境进行自我反省。
不同的人对孤独有不同的理解。一个朋友说,如果他需要沉思,他会上街进行长距离的散步,任自己淹没在人群中,他说:“在这种方式下思考问题,能避免分心。”
在纽约时,我常去附近一家教堂,因为那里安静。这样能使我内心平静,使自己保持活力,使精神更振奋。
我最难得的孤独时刻是自己沉浸于自然那一刻。我很少做长距离散步或户外活动,但是我经常在花园里散步,不时抬头望一眼树和天空。四季的更迭真是个伟大的奇迹。方寸的土地和广袤的田野都可以体验欣赏的乐趣。我此时就会感觉到自己已经与大自然亲密交融。
也许有的人喜欢在安静的房间独处。不管怎样,每天创造一段孤独的时光,把电话和所有干扰的事务抛开,这是我们探索自己的生活、信念和行动必须要做的。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强调过孤独的价值,耶稣、佛陀、施洗者约翰、笛卡儿、蒙田、班扬等人正是在孤独中获得了启示。
(2) 摆脱习惯这把枷锁
我们已经被埋在习惯和无聊的事务里面,只有通过超凡的努力才能将我们解救出来。有多少人甘愿套上习惯和惰性的枷锁,沉闷、无望地苟且度日?
我有一个年轻女学生,跟我讲过她和她丈夫破除习惯枷锁的故事:
“我丈夫和我都喜欢看电视,”她说,“我们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着电视节目吃晚饭,直到看到困得必须睡觉。为了不错过好节目,我们不去拜访朋友、不看书,也不外出享受美好的时光。别人来拜访我们,我们就盼望他快快离开,好继续看被打断的电视节目。
“有一天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我发觉我已经无法跟她们交谈,我根本插不上嘴。我哪儿都没去过,什么书也没看过,什么事也没做过,我生命里的黄金时间都被一间黑屋子里的电视机耗费了。
“回家后,我劝丈夫,有的人连戒毒都能成功,我们应该也能从电视节目中解脱出来。他很赞同我,我们开始努力做其他事务,以便转移精神。我们报名学习成人教育课程,经常打保龄球和出门访友,又从图书馆借书来看,然后互相读给对方听。我很满意能戒除电视瘾。我们的工作和婚姻也因此而改善。我们感到生活中有很多乐趣,而且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生活的价值都提高了。”
两个曾被埋在习惯里的人,终于获得解放。
(3) 发掘生活中我们最满意的东西
1878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给妻子的信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坚持认为要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格,最好的时机是观察他最活跃、最满意时的精神或道德态度,这时他内心传达的声音是:‘这就是真正的我!’”
简单点说就是:兴奋时“真我”便自然浮现,一个人“最活跃最满意”时也最兴奋,不管这个人是对一个想法、一个人还是一种情况表示兴奋,都会使我们摆脱无聊的事情、习惯和压力,形成对“真我”的刺激。
兴奋是让工作获得成功的最基本要素,它激发我们的热情发挥最大潜力。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德华·维克多·艾波顿爵士有这样一句话听来让人吃惊:“谈到科学成功的秘诀,我甚至愿意将热情排在专业技术的前面。”
当然,爱德华爵士不是说专业技术在科学研究中不重要,他想说的是热情、兴奋会对一个人掌握专业技术形成刺激。
我在从事演说44年的经验中,得出“演讲的效果取决于演讲者对他的讲题的兴奋程度”的结论。不管是讲氢弹,还是讲岳母大人,或者是讲伊索匹亚的降雨量,我的演讲对听众形成的冲击力总是与我自己对讲题的感受力成正比。
个人的性格很难改变,只能使它显现。要找出我们身上区别于他人的宝贵的优点,就必须从心底里剔除那些恐惧、畏缩、多疑、迷惘、恶习等等。兴奋,就是烧毁这些东西,使真性情、真性格袒露的大火。
兴奋的形式多种多样。爱就是一种使我们敞开自我的形式。看过电影《玛蒂》的人都能体会到爱是如何使原本无聊孤单的人得到改造,进而去开创他们崭新的世界的。
兴奋是人们不断刺激自己工作、活动的动力。耶鲁大学的威廉·里昂·费尔普斯教授有一本书叫《工作的兴奋》,书中到处都洋溢着他对工作的兴趣。
生活危机能刺激一些人,使他们鲜活起来。规模比较大的如战争、洪水或地震等灾难的降临,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唯真英雄能见本色;就比较小的规模来说,比如当家庭发生危机时,那些和子女同住、看上去已经老朽的人,却往往能成为一种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以下便是使我们与他人区分开来、培养自己独特个性的三种方法:
每天给自己一刻独处的时间;
努力挣脱恶习的桎梏;
发自内心地兴奋和狂热。
心灵的成熟要靠不断地自我发掘,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能了解自己,也就无法了解别人。“了解自己”是智慧之始,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