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见了官员别乱叫“大人”,除非您想拜干爹……

称呼

上一节我们说了穿越回唐朝以后的语言问题,有客人就说了:我们学个英语,从小学到大,学了十几年都没折腾会,这唐朝汉语一年半载的也不可能学全吧?救急不救穷,你这导游先教我们一些最急用、最有用的唐朝话,怎么样?

说的倒也有道理。这样吧,今天先把人们开口最先用到的“称呼”讲一讲。

根据我的有限了解,穿越回古代的一众男女,除投胎成皇帝以外,投胎成后妃、皇子、公主、贵族子弟的概率最大。那么您投胎成王子、公主、贵族男女以后,睁开眼看到面前的人,都应该叫啥呢?

“叮咚”一声,您跟原宿主的灵魂斗争胜利,占据了他/她的身体,醒来时感觉到自己躺在一张被褥柔软华丽的大床上,鼻子里闻到浓烈的熏香味和煎药味。床前屏风外面有人喊:“皇后,郎君/公主终于醒转啦!”随后床帷掀起来,一位穿戴华贵的妇女俯身来看您——

这时候,您亲热地喊“阿娘”也行,严肃地喊“皇后”也行,最好不要喊“母后”——这个词在唐代不用作当面称呼,她老人家没准儿会以为您烧糊涂了。

唐代儿女当面呼唤母亲的用词,现代人倒是不陌生,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不是用来专门称呼后妃的,只是普通的儿女叫自己的母亲)等为主。如果您觉得自己是个有身份的成年人,在母亲面前需要规矩严肃,那么就叫“母亲”。

如果被您穿越上身的那位皇子或公主,跟皇后感情很亲密,那在非正式场合可以像普通平民人家一样直接叫“阿娘”,唐代宫廷里的礼法规矩并不像后世那么冰冷严格。如果是正式场合,或者您惹皇后生气了需要小心赔罪,那么就得跟着外人一起,当面称她为“皇后殿下”——不是“皇后陛下”,只有皇帝可以称“陛下”。

您叫了“阿娘”,皇后答应一声,叫您的小名,或者“儿啊”之类,娘俩儿正谈心,外面奴婢通报:“圣人至。”

来的不是孔夫子,也不是关二爷,是您的亲爹当朝皇帝。

唐代一般人等对皇帝的当面称呼,较流行的有“圣人”“主上”“大家”(皇帝身边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传统的“陛下”当然也可以使用。至于“皇上”这个穿越流行词,在唐代似乎是一个书面用语,没看到活人这样当面称呼皇帝的例子。“万岁”则是群众情绪激动时给皇帝拍马屁用的,日常并不把这个词当作一种称谓。

至于您这个刚穿越上身的王子公主嘛,不建议叫“父皇”,这个词在唐代也未见作为称呼语出现。同样,如果感情亲密,您就像平民家庭一样直接叫唤“父亲”或者“阿耶”就行了。

跟叫母亲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对父亲的称呼,我们看上去会觉得比较陌生、比较乱,也比较坑爹。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很常见,如老杜《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但是还有一种对父亲的称呼,是“哥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亲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旧唐书·棣王琰传》:“惟三哥辩其罪人。”这里的“三哥”也是指他父亲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写给儿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称为“哥哥”。

“哥哥”这称呼,在唐代既指父亲,又指兄长,如唐玄宗还曾经在公开场合称他长兄宁王为“大哥”“宁哥” 。据说这称呼是从草原民族传过来的,在唐代还没有定型。所以我郑重建议各位穿越者,不要随便管路人,甚至自己亲兄长叫“大哥”“哥哥”,这称呼很容易让人家在辈分上占您的便宜——唐代对兄长的安全称呼是“阿兄”“(排行)+兄”,建议使用。

我们回来还说对父亲的称呼,口语上可以亲热地叫“耶耶”“哥哥”,书面语或者严肃场合,自然要叫“父亲”或者“大人”。

“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语,在唐代,只用来呼父母,个别情况下可用来呼直系血亲尊长,绝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李大人”来称呼各种官员。比如李世民在太原劝他爹李渊起兵反隋时说:“大人受诏讨贼……”敦煌变文 《舜子变》里也有:“舜子叉手启大人:若杀却阿娘者,舜元无孝道,大人思之。”

其实用“大人”来称呼父亲,直到近代,还一直保存在书信习惯当中。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从《红楼梦》里看到清代人在口语上已经不叫父亲为“大人”了,贾宝玉叫他爹“老爷”,贾环和贾蓉是叫“父亲”,但是一写书信,比如认了宝玉当干爹的贾芸,就写“不肖男芸恭请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大人”是什么时候变成对官员的称呼语呢?具体的时间,我也说不清,但是“大人”和“爷”的称呼演变过程一样,都是从“称父亲”逐渐扩大、外延,一种叫作“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与谄媚风气相结合,最后“大人”的语义变化为称呼官员,“爷”(老爷)变化为称呼主人、贵人。

好吧,您这就问了:既然在唐代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来叫官员,那我面前站着姓张姓王这两位大官,我该怎么叫他们?总不能直接叫名字吧?这也太不礼貌了。

嗯嗯,懂礼貌的是好孩子……唐代称呼官员呢,大致上有以下这么几种叫法。

一是“姓”+“官爵”。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基本上各个官爵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姓赵的“兵部尚书”和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姓王姓李的“司勋主事、考功主事”被叫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类的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您要是穿越到贞观年间,见了房玄龄说“房公安好”,见了魏徵说“魏公万福”,人家会觉得你这孩子挺有教养的。此外称字号、称地望 也可通用,“太白今日又得新句未?”“柳河东何时动身南行?”这样。

三是“姓”+“官名别称”。比如唐人称县令为“明府”,于是张县令、李县令会被叫为“张明府”“李明府”,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阁老”什么的。

总之,您要想见了什么官员都叫“大人”混过去的话,这种偷懒方法是行不通的。被叫“大人”者会轻抚你头,笑而不语,您的真正大人尊公在旁边听见了,大概会气得拿棍子抽您一顿。

回到您穿越成功的第一现场,皇帝阿耶进来看您了,坐下说说话,室外就有人进来禀报各种事务。进来的这个人,如果是那种明代以后叫作“太监”的,那么在唐代他是被称为“宦官”“宦者”或者“给使”。如果进来的是女的,就是“宫人”“宫婢”“侍女”,倒与后世差别不大。

这些奴婢进来,拜过“大家”“皇后”,随后向您行礼。至于他们怎么称呼您,要看您到底穿越成了谁。

如果穿越质量高,成了正式册立的皇太子,奴婢以及官员们会叫您“太子殿下”。如果您当时还只是一个封了王的皇子,下面的人一般是叫您“大王”[觉得很山寨、很难听,好像上了花果山水帘洞?哈哈,其实当时的发音,还真就是叫“戴(daì)王”],非皇太子,基本不会被称为“×王殿下”啥的。

至于公主,也是被当面称为“公主”或者“贵主”,变化不大。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进来的是您父母很看重的奴婢,摆出一副“我们就像普通家庭里那样亲切温馨”的架势,那么他们有可能不叫您太子公主,而像普通家庭里一样,叫男性主人“郎君”“(排行)+郎”,叫女性主人“娘子”“小娘子”。

“五郎”“六郎”和“大娘”“七娘”这样的“排行+郎/娘”词组,是唐代社会里,对于男性和女性最普遍、最亲切的尊称,上至皇室,下到贱民,通行无阻。

您要到一个普通贵族或者平民家庭里去观察他们的生活的话,会看到奴婢们叫男主人“阿郎”或者“主人”,叫女主人“娘子”“夫人”,叫男女主人的儿子们“郎君”“大郎”“二郎”“三郎”……叫男女主人的女儿们“小娘子”“大娘”“二娘”“三娘”……至于叫男女主人的媳妇、女婿,也是在“娘”和“郎”之前之后加上姓氏、排行等各种修饰限制语,变化很多,就不细说了。

奴婢称男性为“郎”,女性为“娘”的叫法,因为尊卑含义很明显,流传到社会上,就变成了广泛应用的尊称,大家都相互称对方为“×郎”“×娘”,以显示自己有礼貌,有修养。

比如穿越者某天自己偷偷溜出来上街迷了路,要找人问路,如果面前这个人是有年纪的老人(男),就叫人一声“丈人”“老丈”;是老女人的话,称一声“阿婆”“老夫人”;是青壮年男子,叫“郎君”;青壮年女子叫“娘子”;少年男女叫“小郎君”“小娘子”这样。

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太熟的人,您不要像现代社会一样随便叫人家“大哥”“大姐”“叔叔”“阿姨”,这种“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在唐代并不普及,被叫者说不定会吓一跳,以为您要分他的家产什么的。

那么对于很熟的亲人以外的朋友怎么叫呢?

除了“郎”以外,“君”“卿”“公”“足下”之类的一般尊称,都可以作为当面称呼语。如果您跟这个朋友的感情亲密到了某种程度,还可以直呼他的“姓+排行”,双方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关系非同寻常的表示,比如大量唐诗诗题中的《送元二使安西》《宴兴化池亭送白二十二东归联句》《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夏日南亭怀辛大》……这就跟现代人给朋友打电话,一开口“老六”“猪头”“老狗,你在哪儿呢?”的意思差不多。

叫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比如子侄,可以直接叫他的大名或小名,当面说话时用“你”“汝”“尔”。叫自家奴婢,也是叫名字,生气起来可以骂“狗奴”“贱婢”等,但是不要叫“奴才”。您家的奴婢也不会自称为“奴才”,这个词在唐代不是一个称呼语。奴婢的自称有“贱奴”“婢子”等。

最后说说您穿越过去以后,跟不同人说话,都应该自称为啥。

跟尊长或者平辈说话,要表达对对方的尊敬,自己就应该用谦称。比如跟皇帝说话当然要自称为“臣”,您穿越成王子公主了也可以对着皇帝皇后自称为“儿”,但是不要用“儿臣”,唐代未见此称呼。

另外比较普遍的是称呼着自己的名字回话。“回大人:阿穿喝过药了。”“张公莫恼,阿穿在此赔罪。”……《隋唐嘉话》里有一条八卦:“太宗……初嗣位,与郑公语恒自名,由是天下之人归心焉。”李世民刚当皇帝的时候,跟魏徵(后封郑国公)说话,总是“世民”(见识浅陋,敬待公以教我)、“世民”(快要累死了,魏唐僧你少唠叨几句行不行)这样非常谦恭有礼地作秀,于是公共知识分子们大为激动,认为“由是天下之人归心焉”。

男性用的谦称还有“仆”“愚”“鄙人”“下走”等历代通用词,不详说。想说说的是比较有唐代特色的“某”(某甲、某乙),这个算是谦称里语气较为不卑不亢的那种,全社会上下通用。如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杨坚启言皇后:‘某缘力微,如何即是?’皇后问言:‘阿耶朝廷与甚人诉(素)善?’‘某与左右金吾有分。’”——这里杨坚是皇后杨丽华的父亲,但皇后地位比杨坚尊贵,二人说话,称呼上比较尴尬,于是杨坚用了“某”这个万能自称词。

女性用谦称除了一般的“婢”“妾”之外,具有唐代特色的是自称为“儿”,而且不必对着父母,对一般尊长平辈客人也这么自称。在各篇敦煌变文里,女性自称“儿”的占大多数,如《伍子胥变文》:“女子答曰:‘儿闻古人之语,盖不虚言……儿家本住南阳县,二八容光如皎练……’”

还有一个您大概听着非常别扭的自称语,是“奴”(阿奴),唐代男女上下尊卑都能用。《韩擒虎话本》:“时有金璘陈王,知道杨坚为军(君),心生不负(服)。宣诏合朝大臣,惣在殿前,当时宣问:‘阿奴今拟兴兵,收伏狂秦,卿意者何?’”——这里的“阿奴”是南陈皇帝陈叔宝自称。“皇帝宣问:‘阿奴无得(德),槛(滥)处为军(君),今有金璘陈叔古(宝)便生为(违)背,不顺阿奴,今拟拜将出师剪戮,甚人去得?’”——这里的两个“阿奴”,都是杨坚自称。宋代以后,“奴”系列自称才演变为女子专用,男性一般不再使用。

唐代的“奴”含义非常广泛,而且是各种阶层人士的小名、闺名常用字,可以用来骂人,表贬义,做父母的也经常用来称呼子女,表示怜爱。

以上说的是对着尊长们的谦称语,下面来说对着下属子侄的自称。

首先要说您穿越成皇帝、太子、诸王以后,其实不必在所有场合都自称为“朕”“寡人”“孤”等。史官们写史的时候喜欢按照礼制加工帝王言论,使之尽量往“朕”“孤”“寡”上靠拢,但是大量笔记小说和一手史料里,都有帝王在不那么严肃的非正式场合里自称“我”“吾”,甚至“奴”的记载。

举一条很有代表性的材料,唐代一手史料、记述魏徵进谏故事的《魏郑公谏录》里,有这么一段:有人对李世民说很多高官、大臣都看不起他的宝贝儿子李泰。性子急、耳根软的李世民大怒跳脚,把三品以上的大臣叫来骂道:“我有一口语,欲向卿等道。往前天子是天子,今时天子即非天子邪?往前天子儿是天子儿,今天子儿即非天子儿邪?我见隋家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踬顿 ,我自不许儿子纵横,卿等何为蔑我儿邪?我若教之,岂不能折辱卿等?”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抱怨大臣们不够尊敬他这个天子,以及他的儿子们(当然后果是被魏徵一顿板砖抽回去,蹲墙角反省)。虽然内容其实是跟皇家礼制很有关系的,但因为开篇点明了“口语”,即“不论君臣礼节的大实话、心里话”,他就通篇都用“我”,而不是“朕”。

所以一般人在一般场合,对着下属、子侄说话,无论男女,自称为“我”“吾”就可以了。对儿女可以自称为“阿耶”“阿娘”,祖父母对孙辈可以自称“阿翁”“阿婆”(孙辈也这么叫祖父母)。

综上所述,您穿越到唐朝之后,容易用错,最好避免出口的称呼语有:皇上、父皇、母后、儿臣、大人,爷(老爷、少爷)。小姐、奴才,建议使用:奴(自称)、郎君、娘子。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全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 Dt9hHiT8M7i9SxKjSWo7N1fhi4UzFE08iZc7W6N/Sm9QIRrw5khmffHnLr/HOL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