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个体心理学中,以“意识”和“无意识”这两个术语表示个体具有的独特因素是不正确的。人们总是认为意识和无意识是相互矛盾的。但事实上,它们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而且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我们要做的是弄明白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的。除非我们了解了两者整体的关系,否则很难判断什么属于意识、什么属于无意识。这里所说的联系体现在我们上一章所分析的原型中。
一个病例将有助于说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密切关系。一位40岁的已婚男子患上了一种恐惧症,他总想从窗户跳出去。他要不停地抵制这种想法,除此之外,他一切正常。他有朋友,有不错的工作,与妻子生活得很幸福。这一案例只能用意识和无意识的配合关系来解释。从意识层面来说,他觉得自己必须从窗户跳出去,实际上,他活得好好的,从来没有真正尝试过从窗户跳出去。这是因为他的生活还有另一面,这一面是无意识的。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自杀的欲望做斗争。因此,在意识和无意识的配合之下,这位男子成功避免了恐惧症可能带来的后果。事实上,在他的生活风格(这个术语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阐述)中,他是一个获得了优越感的征服者。读者可能会问:一个在意识里想要自杀的人怎么会有优越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他身上的某种东西会与他的自杀倾向做斗争,因为在这场斗争中他取得了胜利,所以他成为征服者,获得了优越感。客观地说,为获得优越感而进行的斗争是由个体的劣势引起的,这常常发生在那些对自身某一方面感到自卑的人身上。重要的是,在这种个人内心的斗争中,对优越感和生存的渴望战胜了自卑感和自杀的欲望,尽管后者存在于意识中而前者存在于无意识中。
客观地说,为获得优越感而进行的斗争是由个体的劣势引起的,这常常发生在那些对自身某一方面感到自卑的人身上。
我们来看看这位男子的原型发展是否支持我们的理论。通过分析他的早期回忆,我们了解到,他在学校里遇到过麻烦。他不喜欢其他男孩子,想要躲开他们。然而,他积聚了所有的力量直面这些男孩子。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他为克服自身的劣势而做出了努力,他直面问题,并且取得了胜利。
分析这位病人的性格,我们会发现他的一个人生目标是克服恐惧和焦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整体。如果不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我们就不会认为这位病人获得了优越感和成功。我们可能只是把他看作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一个想要抗争但内心深处是懦夫的人。然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没有全面考虑有关这位病人的所有事实,也没有从人是一个整体这方面解读这些事实。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人是一个整体,那么所有的心理学、所有其他的认识,以及为了理解个体而做的所有努力都是无用的。如果我们不把意识和无意识看作相互关联的两部分,就无法看到生活完整的样子。
除了要把个体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须考虑个体的社会关系所处的环境。孩子刚出生时非常柔弱,因此需要成人的照顾。所以,要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就需要考虑照顾孩子、弥补孩子劣势的人。如果对孩子的分析局限于他自身的存在,那么我们会很难理解孩子与母亲和家庭的关系。孩子的个体性不仅仅指他的身体是个体的,也指他的社会性是独特的。
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如此。孩子的弱势决定了他必须生活在一个家庭中,而成人的弱势决定了他们要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每个人都会感觉自己在某些情境中不够强大。他们会觉得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不堪重负,他们没有能力独自应对这些困难。因此,成人身上最强烈的倾向之一是组成团体,成为社会的一员而不再是孤独一人。这种社会生活方式对个体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好处的,它消除了个体的能力不足之感和自卑感。
每个人都会感觉自己在某些情境中不够强大。成人身上最强烈的倾向之一是组成团体,这种社会生活方式对个体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好处的,它消除了个体的能力不足之感和自卑感。
动物也是如此。柔弱的动物通常过着群居的生活,群体的力量有助于满足个体的需求。单独一头野牛不太可能战胜狼,但是成群的野牛就能免受狼的杀害,因为如果一群野牛作战的话,它们会把头靠在一起,用蹄子抵抗直到脱险。大猩猩、狮子和老虎之所以可以单独生存,是因为大自然赋予了它们保护自我的能力。人类不具备它们那样的强大能力,没有它们那样的爪子和牙齿,因此人类不能脱离群体独立生存。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生活的开端源于个体的软弱无力。
基于这个事实,我们就不能期望社会中的每个人具有同等的能力和天赋;但是,一个结构良好的社会会为社会成员的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理解这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就会认为对个体的评价要完全基于个体天生的能力。事实上,单独生活的个体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是有缺陷的,但在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中,这些缺陷都能得到弥补。
我们认为个人的能力不足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心理学要训练人们与他人和睦相处,以此降低天生的能力不足对个体造成的不利影响。社会发展的历史讲述了成人如何相互合作以克服自身能力的不足。我们都知道,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个体能力不足是语言被发明出来的根本原因。婴儿的行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婴儿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发出婴儿语言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婴儿不需要去引起父母的注意,他就根本不会尝试说话。孩子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就是这样的,父母在孩子开口之前就满足了他的所有需求。有些孩子直到6岁才开始说话,正是因为在此之前他没有开口说话的必要。父母为聋哑人的孩子也是如此。当他摔倒并且伤到自己时,他会哭,但是他哭的时候不发出声音。因为他知道父母听不到,他发出任何声音都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就表现出哭的样子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因此,在研究个体的一些情况时,我们必须考察这些情况发生的社会背景。通过对社会环境进行研究,我们才能理解个体选择的优越目标。同样,要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不适应社会,我们也必须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多人不适应社会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不能通过语言与其他人进行正常交流。结巴的人就是这样的。通过对结巴的人的观察,我们发现他其实在生活早期就没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他不想参加活动,不想交朋友。语言是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但是他不想和其他人交流。因此,他的结巴一直没有改善。结巴的人有两个走向:一种是与他人交流,另一种是将自己孤立起来。
我们发现,对于那些不是在社会生活中长大的人来说,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而且具有怯场的倾向。这是因为他们把观众看作了敌人,在面对那些心怀敌意、占有优势的观众时,他们就会产生自卑感。一个人只有在信任自己、信任观众时才能演讲得好,才不会怯场。
自卑感起源于社会适应不良,而社会训练是克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
自卑感与社会训练紧密相关。自卑感起源于社会适应不良,而社会训练是克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
社会训练与常识直接相关。当我们说人们利用常识解决了问题时,这里的常识指的是社会群体的智慧。而那些按照自己的语言和理解行事的人会有异常行为表现。精神失常者、神经病患者以及罪犯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他们对人、机构和社会准则都不感兴趣,然而只有通过这些才能让他们恢复正常。
在帮助这些人时,我们的任务就是激发他们的社会兴趣。对于神经质的人来说,只要他们认为自己的意图是好的,就觉得自己理直气壮。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意识到,仅仅有良好的意图是不够的,他们实际完成了什么以及实际付出了什么也很重要。
尽管个体的自卑感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普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自卑和优越是掌控人们行为的一般条件。除此之外,个体的体力、健康和环境都不同。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个体所犯的错误是不同的。我们观察孩子时会发现,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种绝对固定和正确的行为方式。每个孩子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做出反应。虽然大家都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风格,但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所犯的错误也不同,并以不同的方式趋向成功。
左撇子孩子还在摇篮中时就能被识别出来,因为他们左手的活动比右手多。长大以后,一方面,他们会因为右手使用得不好而感到有压力;另一方面,他们通常会更喜欢使用右手和右臂,比如用右手绘画和写作等。
我们来分析一下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左撇子儿童为例,他们可能从来不知道自己是左撇子,因此他们从小就被严格训练使用右手。起初,他们使用起右手来非常笨拙,为此常遭到指责、批评和嘲弄。我们不应该嘲弄他们,而应该训练他们使用双手。左撇子孩子还在摇篮中时就能被识别出来,因为他们左手的活动比右手多。长大以后,一方面,他们会因为右手使用得不好而感到有压力;另一方面,他们通常会更喜欢使用右手和右臂,比如用右手绘画和写作等。事实上,这些孩子后来会比正常的孩子得到更好的训练,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他们不得不更早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右手,他们的缺陷让他们得到了更精心的训练。这非常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艺术天赋和能力。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孩子通常雄心勃勃,为克服自己的缺陷而努力奋斗。然而,有的时候这种努力很艰难,他们会羡慕其他人,会产生更强、更难克服的自卑感。如果孩子一直处于斗争状态,他们就会变得争强好胜,长大以后同样如此。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应该是笨拙的、有缺陷的。这样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压力更大。
个体的原型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形成了,基于原型,孩子们以不同的方式尝试、犯错和成长。每个孩子的目标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想要成为画家,有的孩子则希望能够逃离他无法融入的世界。我们或许知道他们如何能够克服自身的缺陷,但是孩子们自己并不知道,而且往往也没有人以正确的方式向他们解释这些事实。
很多孩子的眼睛、耳朵、肺或者胃有缺陷,而且我们发现,他们恰恰对这些不完美的方面感兴趣。有一个奇怪的例子是:一名患有哮喘病的男子总是在晚上下班回到家后发病。他当时45岁,已婚,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别人问他为什么哮喘病总是在他离开办公室回到家后发作。他解释说:“我的妻子是一个非常物质的人,而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此我们常常不合。我回到家后就想安安静静地享受在家的时间。可是我的妻子总想出去串门,她总抱怨我老待在家里。然后我就会发脾气,从而导致哮喘病发作。”
很多孩子的眼睛、耳朵、肺或者胃有缺陷,而且我们发现,他们恰恰对这些不完美的方面感兴趣。
但为什么这位男子会感到呼吸困难而不是想呕吐呢?原因就是他要忠于自己的原型。也许小的时候他被捆绑过,捆绑得太紧以至于影响了呼吸,让他觉得很不舒服。那时有个女佣非常疼爱他,总在他身边安慰他。这个女佣的所有精力都花在了男孩身上。这让他觉得他人会一直取悦和安慰他。在他4岁的时候,那个女佣离开雇主去结婚了,他一直送她到火车站,哭得非常厉害。女佣离开后,他对母亲说:“她走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对我感兴趣了。”
我们会发现,这位男子在成年之后也像在原型阶段时一样,总是试图寻求一个理想的人,这个人总是能够取悦他、安慰他,并且只对他一个人感兴趣。因此,他的哮喘病发作不是因为缺少氧气,而是因为他没有一直得到他人的取悦和安慰。当然,想要找到一个能够一直取悦他的人不容易。他总是想要控制整个局面,他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有些帮助。因此,当他的哮喘病发作时,他的妻子就不会要求他一起去电影院或外出社交,这样他就实现了自己的“优越”目标。
这位男子看上去总是正确的、得体的。但是内心里,他总是想要征服他人。他想要改变自己的妻子,使她成为和自己一样的理想主义者。对于怀有这样动机的人,他们是否表里如一值得怀疑。
他的哮喘病发作不是因为缺少氧气,而是因为他没有一直得到他人的取悦和安慰。哮喘病发作时,他的妻子就不会要求去电影院或外出社交,这样他就实现了自己的“优越”目标。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视力有缺陷的孩子对视觉事物很感兴趣,为此他们在视觉方面发展出了很强的能力。古斯塔夫·弗赖塔格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眼睛弱视,有散光,但是他取得了很多成就。很多诗人和画家的视力有问题,但正是这种缺陷激发了他们对视觉方面的兴趣。弗赖塔格谈到自己时说:“因为我的眼睛和其他人不一样,所以我不得不使用和训练自己的想象力。我没有预料到这会帮助我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但不管怎样,视力缺陷确实让我在想象中看到的事物比别人在现实中所看到的更清楚。”
很多天才具有视力问题或其他缺陷。在各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中,甚至神也有某种缺陷,如单眼失明或双眼失明。有些天才虽然近乎失明,但能够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线条之间、阴影之间和色彩之间的差别。这就告诉我们,理解了有缺陷的孩子的问题之后,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有些人对食物格外感兴趣,他们总是在谈论自己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一般来说,这些人在小的时候有过饮食障碍,因此对食物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母亲时刻告诫他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因为肠胃问题,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些训练,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一日三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总是在思考吃的东西,他们有可能成为烹饪大师或者美食专家。
然而有的时候,肠胃方面的缺陷会促使个体寻找食物的替代物。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替代物是钱,这些人会变得非常吝啬或者成为很能赚钱的银行家。他们非常努力地挣钱,不分昼夜。他们一刻不停地想着自己的生意,这使他们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有意思的是,我们经常听说有钱人的肠胃通常不太好。
肠胃方面的缺陷会促使个体寻找食物的替代物。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替代物是钱,这些人会变得非常吝啬或者成为很能赚钱的银行家。
现在,我们来谈论一下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生理缺陷产生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个体的生理缺陷和糟糕的生活风格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生理缺陷可以通过合理的营养等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以消除。但是,并不是生理缺陷本身,而是病人对自身生理缺陷的态度导致了不良后果。这就是为什么在个体心理学家看来,完全由生理缺陷导致的问题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总会在个体原型发展时期努力培养患者与自卑感做斗争。
我们发现有的人很急躁,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难。如果有人坐立不安、脾气暴躁,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他有很强的自卑感。一个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的人是不会急躁的。那些急躁的人往往不能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傲慢、无礼、争强好胜的孩子也有强烈的自卑感。对于这些案例,我们要做的是寻找他们自卑的原因,发现他们的困难之处,进而对症下药。我们绝不应该对那些原型的生活风格中存在的错误进行批评或惩罚。
有一类人对自己的行为和表达很不自信,他们不愿意到会面临新情况的地方去,而是喜欢待在熟悉的小圈子里。
我们发现,孩子的原型特质表现在不同方面,如他们不寻常的兴趣,超越他人的计划和努力,或者为追求卓越而发展自己。有一类人对自己的行为和表达很不自信,总是拒他人于千里之外。他们不愿意到会面临新情况的地方去,而是喜欢待在熟悉的小圈子里。不管是在学校、生活、社会还是婚姻中,他们都是这样的。他们总是期望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就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进而实现自己的优越目标。我们发现很多人有这种特征。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个人要想要取得成就,就要准备好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要面对所有事情。如果一个人不去面对各种情况和他人,那他就只能自己评价自己,这是远远不够的。个体需要积累广泛的社会人脉资源和丰富的常识才能取得成功。
一个哲学家要想完成他的著作,就不能总是赴约与他人一起共进午餐或晚餐,因为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独处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为自己的写作构思。但是在这之后,他必须接触社会才能继续成长。与社会的接触对个体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因此遇到这种人时,我们要记得他们的这两种需求,也要记得他可能是有用的,也可能是无用的。因此,我们需要仔细分辨有用行为和无用行为的差别。
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在寻找一个能够彰显自己的环境。因此,自卑感很强的孩子总想远离那些比自己强的孩子,而与比自己弱的孩子玩,这样他就可以控制和主导他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病态的自卑感表现。要知道,重要的不是自卑感本身,而是自卑的程度和特点。
这种不正常的自卑感被称为“自卑情结”。但是,“情结”这个词没有准确表达出那种渗透于整个个性中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不仅仅是一种情结,而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在不同情况下造成的危害是不同的。因此,有的人在工作的时候没有表现出自卑感,因为他对自己的工作很有把握;而当他与同伴在一起或与异性发生关系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时我们就能够发现他们真实的心理状况。
只有在困难或新的情境中,原型才会表现出真实的样子。
我们发现,在紧张或者困难的情境中,个体的错误会更严重。只有在困难或新的情境中,原型才会表现出真实的样子。事实上,困难的情境往往是那些新的情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第一章里说,从个体在新环境中的表现可以判断出他对社会感兴趣的程度。
在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时,观察他在学校里表现出的社会兴趣,就能知道他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兴趣。我们要观察他是与同伴和睦相处还是回避他们。如果发现孩子非常活跃、顽皮、聪明,我们就需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这些表现的原因;如果发现孩子比较被动或畏首畏尾,那么我们必须留心他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婚姻中是否也有同样的表现。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做。”“我本来要接受那份工作的。”“我原本想要打那个人一顿的……但是……”这类“我原本要……但是……”的表述本身就暗示了强烈的自卑感。事实上,如果这样来理解这些表述的话,我们就会对某些情绪(如怀疑)产生新的认识。我们知道,那些总是持怀疑态度的人常常只是怀疑,而很少付出行动;那些“我不会怀疑”的人则很可能付出相应的行动。
通过仔细观察,心理学家往往会发现人有很多矛盾。这些矛盾可能就是自卑的表现。我们还须观察个体的行为动作,观察他与他人会面是否犹豫不决,是否伴有肢体语言。这种犹豫在其他生活情境中也会表现出来。有很多人步伐犹豫,这是强烈自卑感的表现。
我们还须观察个体的行为动作,观察他与他人会面是否犹豫不决,是否伴有肢体语言。有很多人步伐犹豫,这是强烈自卑感的表现。
我们的任务是训练这类人改掉犹豫不决的毛病,正确的方法是给予他们鼓励,永远不要打击他们。我们要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这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的唯一方法,也是治疗自卑感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