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育和学习的核心目的

一、语文教育和学习的目的

语文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显性目的” ——培养“理解能力” (听与读,以读为重)和“表达能力” (说与写,以写为重);另一个是“隐性目的” ——培养人文素质,主要表现为知识文化的积淀和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等。 “显性目的”与“隐性目的”虽然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但有主与次、显与隐、本质与非本质之别。 “显性目的”是语文教育和学习的核心——简单地说,就是“阅读和写作”,亦即《语文教学大纲》所提出的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人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在语文教育和学习的两个目的中, “显性目的” ——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才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也即所谓的“工具性”。而“人文性”是一个内涵不太确定的概念,并非语文课所独有,其他社会学科如政治学、历史学等,也具有人文性。当然语文课的人文性有自己的特点,是在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通过读、写等具体语文实践活动自然呈现的,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窃以为,语文教育和学习不必过多纠缠什么“性”,如工具性、人文性等。故弄玄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明白问题陌生化,没多少意义。一般教师也对这“性”、那“性”不甚了然,不感“性”趣。严格地说,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说法本身就欠严谨:一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说;二则“工具性与人文性”本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构成对立关系,也就不存在所谓“统一”。逻辑上“工具”与“目的”对应, “人文”与“科学”对应。把“工具”与“人文”对应,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所谓“天道崇简”,过于繁难、纠缠不清的问题,其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

以前从未听语文教育界“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谈论语文的性质,叶圣陶也仅是说过“语文是工具”,并未上升到“性质”高度——真理再多往前走一步就可能成为谬误。语文教学就应该像钱梦龙老师说的那样: “简简单单教语文。”国外和我国台湾等地极少讨论语文学科的性质,只是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明确语文的“性质”,不能说完全没有必要,但关键的是,明确语文教育和学习的核心目的和主要任务就是阅读和写作即可。过多纠缠语文的性质,就像让蜈蚣研究走路先迈哪条腿一样,反而让蜈蚣不会走路了。

“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语文教育和学习的核心目的这个问题,语文教育先贤叶圣陶早在1942年的《略谈学习国文》中就强调过: “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 ……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 而我们语文教学的痼疾却是长期“目的模糊” (老师们明确的是高考说明,而非语文教育的核心目的)、 “手段清晰” (偏重于研讨和学习各种教法、技巧),这正是造成语文教学长期效率低下,被人讥笑为“最热闹也最悲哀”的学科的根源——“热闹”的是手段花哨, “悲哀”的是核心目的未达到。

明确了总目的,有了大方向,才有助于寻求一条最便捷的实现目的的途径,也才有高效率可言,从而研究提高效率的方法、措施才更有意义。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南辕北辙,产生负效应。

明确了总目的,有了大方向,才可以心无旁骛地用最大精力努力实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个总目的,才能多快好省,避免少慢差费。

明确了总目的,有了大方向,评价教学效果和效率才有科学、公正的依据(以目的达成的程度来衡量),否则教育评价就会盲目,甚至造成误导。

二、 “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是阅读和写作

“语文素养五要素”包括: (1)对民族语言的情感态度; (2)语文能力(读、写、听、说); (3)语文知识; (4)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 (5)文化视野。在“语文素养五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而“阅读和写作”能力又是核心的核心。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如鸿之双翼、车之两轮,互为依存,各有作用:“阅读”是吸纳和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源,在人生成长、文化积淀、素养形成等方面有基础意义; “写作”是输出与创造,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发展提高,对思维认识的深化、语文能力的提升作用巨大。一个真正语文素养较高的人,应该是有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人。社会上反映语文教学效果差、效率低,恐怕也主要是不满意学生的“要写写不来,要说说不来” (张志公)。

南宋的史豪卿说过: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音bèi:古代皮制的鼓风吹火器)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这段比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读书和写作的关系:读书就像熔化铜铁,费时耗力;写作就像铸造器物,熔化的铜水按照模具浇铸器皿,一下就成功了,根本不费力气。这就叫在读书上多用功付出,在作文时就轻松省力。

语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但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却是掌握必要的知识。知识之于能力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 ——有知识才有能力,没知识就没能力;但有了知识,也未必有能力。知识是手段,能力是目的,训练是桥梁——通过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学好语文的前提是有一个好记性,多积累,也即古人所谓的“博闻强志”,但仅有好记性还不够,还要有“韧性、悟性和能力”。

成功者都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情都是读书和写作。读书使人智慧。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有这样一幅标语: “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或作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苏霍姆林斯基说: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更多地阅读。 ……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 《给教师的建议》)

所以,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和写作的好习惯,那将会让他们受用终身。

有人问一位哲学家: “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选择干什么? ”哲学家回答: “阅读。”又问: “如果你被囚禁在牢房里,你想干什么? ”哲学家回答: “阅读。”又问:“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 ”哲学家还是回答:“阅读! ”

有人问美国一个著名的成功学家: “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我该干什么? ”成功学家说: “你阅读吧。”又问他: “如果我失业了,我该干什么? ”成功学家说: “你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又请教他: “如果我失恋了,我怎么办? ”成功学家说: “你阅读吧。”

三、阅读和写作是权威测试必考和国外名校必修的内容

目前高考语文改用“全国新课标卷”,其内容就分为两大部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这就明确告知广大教师和学生,语文能力考察的核心就是“阅读”和“表达”,而且“表达”略重于“阅读”。

俗称“美国高考”的A C T和SA T考试,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其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其考试内容只有阅读、写作和数学三部分,这三点也是美国所有学校最重视的基础训练。

1983年,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建议“中学英语的教学应该使毕业生能够: (1)理解。解释评价和使用他们阅读过的东西。 (2)写作结构严谨、有力度的文章。 (3)顺利地倾听并颇有见解地讨论一些观念。 (4)了解我们的文学遗产,以及这种遗产如何增强想象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其中“阅读和写作”被置于重中之重的前两位。

美国常春藤盟校的教授们都明确反馈:写作课是中国学生的噩梦。在美国大学里,无论你选择什么学科,学术写作都是你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学术写作能力低下或缺失,直接导致中国学生学术能力表现较差,这是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后水土不服甚至被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SA T取得高分的中国留学生,在进入美国大学第一个学期,就被“做不出论文、无法融入小组讨论、学期演讲失败”这三件事彻底打败,被学校以“学习能力与SA T成绩不符”为由劝退。

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不如国外重视学生的写作。国内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太低,导致很多学生赴外留学后,其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完全跟不上国外大学的节奏,只能选择留级。有些在美国发展较好的中国留学生,也是到了国外大学才学会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学会的基本能力——阅读和写作。

在美国大学的学术写作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文本细读(close read- ing),批判性思维(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探索性写作(exploratory writ- ing)。文本细读、批判性思维与探索性写作,这些能力不仅构建了美国大学生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国留美学生最应吸取的教育之精髓。

美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就接触学术论文的写作,所以美国学生进入高校后对学术论文并不陌生,能够比较快地适应高校的学习要求。美国高校论文写作成绩在期末成绩中占30 % 。而中国的中学教育很少接触或从未接触学术论文的写作,所以很多中国学生尽管以高分考入美国名牌大学,但却连论文方向如何定都不知道,看着图书馆里浩繁的资料,无从下手。美国常青藤盟校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不会写论文,完成不了学业,进入哈佛、耶鲁、康奈尔、哥伦比亚等14所名牌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退学率高达25 % 。

写作课在美国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博雅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本科生在深入学习专业领域之前必不可少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训练课,主要是对阅读、写作、演讲、辩论等能力的训练。美国顶尖高校基本都会要求学生在刚入学时就选修一些与写作相关的课程,学术写作也是众多课程的主要考核形式之一。

写作课是哈佛大学所有学生进校后唯一的必修课。哈佛这样的顶尖学府,为何将写作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哈佛大学认为,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佳手段。哈佛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机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用明辨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具有理性精神的批判思维能力。写作成为文科教育的精髓,在于它将思辨、学术、道德、社会等问题融为一体。哈佛大学认为,写作课教给了学生两种能力:第一是论证(思辨);第二是写作。

学术写作不仅仅指学术论文写作,它是博雅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之一。美国大学写作课程是被学生作为一种“特权”来享受的。它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写作能力、科研能力,还包括学生批判性看待整个社会的能力。

美国大学写作课教给学生一套完整的写作方法,其中包括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确定论点、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写开头结尾等,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胸有成竹地写出一篇好文章。写作课首先规范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令学生思维方式更严谨、更基于事实、更具有批判性,之后学生再选择一门具体的学科。

耶鲁大学写作课教授艾米丽·乌尔里希认为: “读写能力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也是最难的一种抽象批判性思维。” 剑桥大学一学者认为: “语言和写作决定人生发展的潜力。”克林肯博格说: “写作,没有人找得到一种为这种能力定价的方法……但每一个拥有它的人——不论如何,何时获得——都知道,这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财富。”写作不仅是一种怡情的创造性活动,写作,以及口头表达,也是每一个人日常都会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说: “语言、数学和写作,这三点是 美国所有名学校最重视的训练。”

阅读、写作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写作让一个人变得精确、简洁、条理。有调查表明,事业的发展、收入的多少与人的词汇量有很大关系。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者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对等的认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语言使用能力的薄弱,往往是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的本质,向内是发展思维,向外是完善表达,两种能力均衡发展,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功。人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读写能力,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存在于语言之中,即便是口头传授的经验,其内容本身也会受到语言表达的影响。国外众多名校强调“博雅教育”,并非让学生在知识上多么学贯古今,而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立足于社会的素养和能力。而写作,便是这些能力最综合的体现。

提高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的阅读、训练和专业指导。对学生来说,学习学术写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也是美国顶尖大学都要求学生选修写作课的原因之一。阅读和写作的深远意义在于,一旦开始真正的写作,学生和世界的关系就改变了——每个作者都要考虑读者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读者意识”。

一言以蔽之,语文教育和学习的核心目的,就是“阅读和写作”。 cypLJhoWAvgBeOQxcdeMcPSINaAqP+92nyuxdu0bt98PI7g8nHKPbzcZI0LGtb3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