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9 上市公司的婚姻和寿命

资本市场其实很简单。你看看下面的表1-13:它反映了95家A+H公司的H/A股价折扣。你看到什么规律了?

表1-13

表1-13展示了95家A+H公司在两地市场的估值差距。你可以看到, 小公司和烂公司在A股市场有极大的优越性,而好公司和大公司没有,而且有5家公司甚至倒挂。

表1-13反映的是2017年5月9日的情况。未来几年,由于A股跌,港股涨,因此,更多的公司把差距缩小。为什么?

(1)价值回归。

(2)国内IPO的加快,金融业(银行、保险、理财)的整顿。

(3)股民逐渐变聪明。

上市其实很简单,它就是卖股份。 你卖得太贵了,就有人要吃亏,他就会记得你。举个著名的例子:这家公司很成功,很优秀。它10年前在香港上市。它的每股净资产从3.3港元涨到了现在的11港元。但是现在的股价跟10年前差不多,而且过去10年里,它在绝大部分时间一直潜水,有些时候甚至比上市价格低一半,或低80%。你想想,它得罪了多少人,挨了多少骂!其实,过去10年,该公司一直在为上市价格过高做填充,补课。

大家知道,在短期内,上市公司有很多办法推高利润,比如,减少营销支出,或把成品塞到客户和经销商的渠道里,或卖出一个子公司或进行物业重估,或把费用延后或资本化,或让大股东补贴公司,或者干脆做点假账,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能持续。而且,今年夸大了利润,会拖低未来的增长率和ROE。从长期来看,你是瞎折腾。

每个人都爱谈品牌和客户体验,但是大家容易忘记自己在资本市场的品牌和股东们的体验。最近,辉山乳业出了一点小问题。省政府要求众多银行不要抽贷,不要做资产保全。最滑稽的是第三条,不上征信!

关于科技创业去哪里上升的问题,只要你明白了一件事,就行了。上市只是万里之行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不是目的地。上市的过程越简单快捷越好。很多公司在上市时轰轰烈烈,但管理层为了上市,大伤元气,心力交瘁,而且做了不少坏事,耗了不少钱,这太不值得:企业上市了,业务垮了。为了上市(特别是A股上市),你需要维持管理层的稳定性,业务的连续性,屏住呼吸,捆住手脚,忍住本来应该做的战略调整,等等,对公司伤害很大。

注意:好公司永远是贱卖的。 因为你的股票一直往上涨,所以你每次卖股票都是亏的。比如腾讯、亚马逊或者新粤燃气。 只有烂公司才能永远抓住高点卖股票。因为它的股价不断跌,所以每次卖股票都是对的。 我在投行工作时,曾帮某企业配售过几次股票。每次配完之后,我就心情紧张,因为只要股票不跌,这位老兄就不高兴,因为他没抓住高点,他会责怪我。

现在,我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的上市公司都兼有董事职务。究竟去哪里上市最佳,我认为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公司的背景不同。不过,有几个因素要考虑:

1.A股仍需排队,中国香港和美国则不需要。

2.内地的监督当局对上市的时机和价格有限制,中国香港和美国则没有。

3.上市后,内地监管很细,而中国香港和美国以披露为主。比如关联交易、增发、并购、资金用途和减持,等等。

4.A股在上市后价格贵,有利于老股东套现和抵押贷款,但是也碰到大量的限制。

5.任何行业的企业都可以在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但是有些行业的企业(比如,类金融、信托、烟草、博彩,也许餐饮)不能在A股上市,不允许。

6.一般来说,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的企业在过了6个月的禁售期之后,没有在减持、增发和并购方面的限制。A股有,而且政策常变。

7.中国香港和美国无所谓“主营业务”,融资用途可以任意改变,后续融资和并购可以随时进行,这给管理层很多灵活性,而A股限制很多。

香港的互联网公司不多,除了腾讯(00700.HK)、网龙(00777.HK)、科通芯城(00400.HK)、美图(01357.HK)、金蝶国际(00268.HK)、中国信贷(08207.HK),等等。老实讲,这些公司的估值是相当不错的,如果它们有A股的话,A股的股价也不会更高,甚至可能更低。千万不要忘了,香港上巿公司的管理层根本不需要知道交易所和证监会领导的名字,甚至办公室的地址。你想想这是多么大的解脱啊!

另外,股东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有点外汇也不是什么坏事吧?

做IPO,选哪个投行?我认为,内地前30家和香港前20家大券商(即投行)都非常好,绰绰有余。投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忽悠,你可别上当。上市、增发、并购等都不是高科技,只要勤快、真诚就行。这几年,香港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经常出现20多个投行共同承销一个IPO的例子。这种大合唱说明投行的产能严重过剩,它也浪费了管理层大量的协调时间。我建议你只聘一个投行,最多两个,让他们吃饱吃好,专心做事。

科技行业的IPO,瑞信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做的最多,但是他们手上接的活儿太多,有时难免重视不够(人手少)。那么,花旗、美林、UBS或Jeffries能做吗?当然,也许做得更好。你如果挤到瑞信或摩根,它的股票分析师也许顾不上你。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分析师确实非常独立,投行的老板也不敢得罪的。

一个IPO是否成功,上市的时机、行业的敏感程度和公司的质量是关健,投行的作用并不太大。公司的管理层是最重要的销售员。管理层的朋里圈子里经常有各种专家和说客出各种馊主意,不少人还建议管理层做坏事,耍小把戏,明智的管理层都知道该把精力放在正道上。

香港的上市,大家喜欢找大批基石投资者和锚定投资者。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大多数公司上市之后不会有分析师写正式的报告。即使主承销商的分析师也可能很快抛弃你。我认为,这没关系。如果你的业绩越做越好,分析师会重新覆盖的。

最后一点,借壳上市也很好。A股有顺丰、分众传媒等。香港借壳比比皆是:500亿市值甚至几千亿市值的公司也借壳(比如,华润燃气、中信股份、中国信贷、深圳国际、国美、海通国际)。我当了十几年分析师,我觉得,市场并不歧视借壳。最近的一个借壳上市是金融科技:51信用卡。 NRr+OpkvXr1RoSirM1aT045yViq4WRuF6MuxuMyCvVW/huyFZu3mxyDOkcxo70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