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村落,幽静的山林,恬静的生活,令刘伯温陶醉而迷恋其间。
一个天气晴朗的夏日,一位文弱书生来到了武阳。
当书生连惊带吓地爬过古道,衣衫不整地进入武阳古村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以为自己穿越时空来到了人间仙境。
书生站在了村口,放眼四顾:只见四面环山,中间一片盆地,田地和屋舍错落有致,稀疏老树、小桥流水点缀其间。
特别是,他奇异地发现,田垟中竟然还镶嵌着七个土墩,如天上星宿有序排列着。此时,最北的一个土墩上,有一束光刺目地射出。
书生受到蛊惑一般,沿村路向光亮射出的土墩方向移动脚步。待走得近一些时,在土墩之上,书生发现正骑坐着一个少年。
一道强光直刺过来,书生下意识地伸手遮挡,脸上兀自还感到了一丝丝刺痛,因此急忙躲藏到一株两抱粗的老树后面。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来者何人?快快报上名来!”少年翻身跨下土墩,几个箭步来到书生藏身的地方,正处于变声期的嗓音中,透着山大王般的霸气。
“吾乃玉山人郑复初是也!”面对着少年的提问,来人现身出来,双手相扣,深施一礼,颇有儒家风范。
“吾乃武阳人刘伯温是也。”少年听到来客说话文绉绉的,也一改山大王式的玩笑腔调,换成了和来客一样的语气。
哈哈——少年毕竟是少年,少年刘伯温这时终于忍俊不禁了。他一边打量着郑复初,一边玩心十足地笑说道:“先生,您——怎么这般模样喔?”
因为,少年刘伯温看到自称郑复初的来客是灰头土脸,衣衫上不仅粘满泥土,而且有几处还撕裂开了好大的口子。
“公子莫笑,进入贵村真是难比登天啊!”
刘伯温虽然玩心十足,但家教良好。他知道武阳村的地势之险,一位文弱书生能站到他面前,想必是经历了一番艰险的,因此收住笑声,礼貌地问道:“敢问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为拜访旧友刘爚。”郑复初再次拱手说道。
刘伯温一听是父亲的客人,便躬身礼貌地说:“先生,您问对人了,您所访之人乃是家父。刚才多有冒犯,小侄这厢有礼了。请随我来吧!”
刘伯温在前蹦跳着带路,满满的少年人做派。郑复初在后跟随而进,看着前面的少年,心中也是十分欢喜。
两人一前一后,向树木掩映的村居走去。沿着田间小路前行,郑复初数点着田垟中的土墩,不多不少,正好七墩。
“敢问小侄,你刚才玩耍之处有何说道?”郑复初好奇地问。“这是我的观天台,乡人们称其为——‘七星落垟’。”刘伯温大声回答着,声音中充满了骄傲。
没错,这高山田垟中的七个土墩就是刘伯温的乐园。
似乎,从刘伯温会走路,他就喜欢在七个土墩上观星辰日月,看风云雷雨。他的小脑袋瓜子里,时常会产生许多古灵精怪的想法。这不,刚才那会儿,他就是在“七星落垟”上研习他的新发现呢!
噢——闻言,郑复初若有所思……
话说郑复初可不是一般书生。他本是玉山人,延祐年间得中进士,而此时,他即将赴任处州录事一职。
对武阳村刘家,他是早有耳闻,并且在大都曾与刘爚有着惺惺相惜的缘分。因此,来处州上任前,他才专门爬山涉水地绕道来到武阳村拜访。
进入刘家宅院,见到好友刘爚,郑复初劈头就问:“难道此地就是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吗?”
“兄台以为呢?欢迎兄台到寒舍做客,受到惊吓了吧?”刘爚微笑着施礼。
“好一处乡村别院哟!”郑复初由衷地赞叹并描绘着,“难怪仁兄不以仕途为重,常思归乡之情吧?”
刘氏父子热情设宴接待郑复初。席间,谈到田垟中的“七星落垟”,并提及朝廷的开科取士。即将赴任的郑复初,指着少年刘伯温,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荫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儿可不是一般人,此子将来一定能光大你们刘家的门楣啊!”
“兄台既然这么高看犬子,那就请收他为徒,如何?”刘爚不失时机地请求。
郑复初从见到刘伯温那一刻起,就有此意,此刻便爽快地满口答应了……
郑复初的到访,使得刘伯温求学深造之事摆上了议事日程。
这一天,待一切准备就绪,父亲刘爚和儿子刘伯温进行了一次只有父子两人的谈话。这次谈话是在书房进行的。
“基儿,你已经长大了,有些事儿,需要让你知道了。”虽然刘爚口中喊着儿子的乳名,脸色却极为郑重,刘伯温还是第一次看到父亲这样子和他说话。
“父亲——”看着父亲手中拿着一本发黄的书,刘伯温只轻声回应了一下,没有多言,静待着父亲的教导。
刘爚拿着的是家谱。于是,刘伯温便寻到了自己的根——
十一世祖:刘怀忠,曾任内殿崇班、门祗侯、保安军北番官巡检等职;十世祖:刘绍能,曾任皇城使、简州团练使、鄜延兵马都监等职;九世祖:刘永年,虽然官阶不详,但也系一武将;八世祖:刘延庆,历任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鄜延路总管、泰宁军节度观察留后、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等职;七世祖:刘光世,曾任太尉、御营副使、江东、淮西宣抚使、御前巡卫军、左护军都统制、护国、镇安、保静军三镇节度使、太保、三京招抚处置使等职,历封为荣国公、杨国公、赠太师,谥武僖,追封安城郡王、鄜王。六世祖:刘尧仁,曾官至右文殿修撰、知池州;五世祖:刘集,为处士;曾祖:刘濠,曾任翰林掌书;祖父:刘庭槐,曾任大学上舍;父:刘爚,遂昌教谕。
综观祖上世系,刘伯温注意到:七世祖以前,先祖们以习武见长,特别是在七世祖刘光世一代达到了封公赐王的顶峰。称得上为将门世家,勇略兼具,军功显赫。而从六世祖开始修文,并有乐善好施的宗风。
“父亲,我们家是哪年搬来武阳的呢?人们传言中的那些故事,是不是真的?”面对家谱,刘伯温向父亲提出了他的疑问。
从父亲口中,刘伯温得知:先祖是丰沛人,后迁往鄜延。南宋初年,七世祖刘光世官至荣国公、封鄜王,举家“南渡”到了临安。到江南后,又屡屡迁寓,但大致不出浙江境内。六世祖刘尧仁时迁居丽水竹洲。而到了五世祖刘集时,又迁居至青田。后五世祖刘集又因梦卜居,迁到了南田山的武阳村,至此刘集一支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
后世人都知道刘氏算是这一带的名门旺族,不仅在一源的鹤城青田、九源的南田、十源的武阳村都有房产,而且世代以儒学治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刘家从青田迁居到南田,直至高山之顶的武阳村的真正原因。
“那是为父10岁时,发生的一件事儿。”刘爚向儿子刘伯温讲述了一段家族秘史。
南宋祥兴二年,即公元1279年,忽必烈攻克南宋首都临安,南宋灭亡。
南宋灭亡后,原为宋代提刑的林融,因感愤于宋朝覆亡,蒙古贵族入主中原,秘密回至青田九都一带起兵反元,以图恢复,然而林融却兵败力屈而死。
此时,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也相继被元军围剿四散,潜伏下来。元朝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便派浙东道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他们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镇压。这个黑名册,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如果报上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巧,这位使者苟贴儿登记完毕借住在了青田的刘家。
此时刘家的当家人是刘濠,也就是刘伯温的曾祖。刘濠曾在南宋任翰林掌书,是位很有头脑、处事果断、机敏过人的人。此时的刘爚只有10岁。
刘濠与刘爚祖孙两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借款待之机将苟贴儿灌醉,并留下苟贴儿在家里过夜。
是夜,刘家宅院失火了。
火势很猛,刘家大小几十间房屋全被烧毁,片瓦不留,当然,也包括那本黑名册。幸运的是全家老少几十口人,以及借住的使者苟贴儿都安然无恙。
从大火中被救出的苟贴儿,虽然庆幸死里脱生,但自知饮酒误事,需要想出一个万全之计。无可奈何之下,使者依刘濠之计,重新编造了一份假名册回去交差,对刘家又是感激不尽。这样,那些参与了林融起事的人便幸免于难。
当然,这是刘濠暗中下的命令。为了保护名册上的人,刘濠一把火将自家的房子烧了个精光,刘濠也真是拼了!
然而,这可是一宗会株连九族的重罪啊!
既然房子已经烧光了,刘濠便以此为借口,举家搬迁。他们翻山越岭寻找新的家园,机缘巧合地寻觅到了高山之颠的一片盆地——武阳。
刘伯温领悟道:“我明白了。那么,父亲,您以为孩儿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本来,无意让儿出仕,然而,既然你是这块料,也不能太委屈了你。为父已经在处州府城括城的‘郡庠’给你报了名,以后,光宗耀祖,就看你的了。”
最后,刘爚意味深长地拍拍儿子刘伯温的肩,说:“为父相信你,你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