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14岁的少年刘伯温,怀揣着光大家族门楣和出人头地的梦想,离家求学。

刘伯温的目的地,比鹤城青田还要远,那是在太鹤山以北、他还从未去过的一处地方,因此,少年刘伯温的心里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

这一天,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刘伯温终于到达了处州的府城——括城。

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风水宝地。

隋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在松阳县东部置括苍县,废永嘉郡置处州。

隋开皇十二年,即公元592年,改处州为括州。

武周万岁登封元年,即公元696年,以括州括苍县东北界及婺州永康县南界置缙云县,因境内缙云山而名,属括州。而缙云则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名号。

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复为括州。

唐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因避德宗讳(名适,音kuò),改括州为处州。

元至元十三年,即公元1276年,蒙古军攻占处州,改处州为处州路。

刘伯温来到处州,顺利进入“郡庠”学习。“郡庠”的主要课程是研读《春秋经》。

《春秋经》,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是初学的童生一般都只是捧书诵读,不理解其中的含义。

然而,刘伯温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

“郡庠”的老师见此,惊讶的程度不比私塾先生差,也以为刘伯温曾经读过此书。因此,便也试了其他的文字。刘伯温仍是能过目而识其要义。

不难得知,“郡庠”的老师同样也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就这样,一部晦涩难懂的《春秋经》,刘伯温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泰定三年,即公元1326年,刘伯温的学识和才气在青田、括城所在的浙南地区已经是小有名气了,那时他年仅16岁。

“先生,学生前来向您报到。”

泰定四年,即公元1327年的一天,17岁的刘伯温离开府学,站在了郑复初的面前。

“好小子,我果然没有看错你啊!”再次见到被他一眼看好的“神童”,郑复初兴奋地说。刘伯温这几年在“郡庠”的学习成绩,郑复初当然是时刻关注并早有耳闻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能骄傲哟!”欢喜的同时,郑复初仍然没有忘记鼓励与督促。

刘伯温师从郑复初学习理学,算是找对了老师。

郑复初学识渊博,尤其在理学方面,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精髓,号为“四经师”。随同郑复初学习的人很多。可以说,郑复初对当地学子影响颇深。

“程朱理学”,也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先传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到南宋时由朱熹达到了顶峰。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因此,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

刘伯温知道,他的老师是一位“精通伊洛之学,望重当世”的饱学之士,但没想到,老师除了具有不错的儒理造诣之外,学问涉猎还那么广,甚至可以说,天文、地理及兵法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因此,刘伯温为能得遇名师而更加勤学上进。

而郑复初也早就知道刘伯温是个“神童”,但是他没想到这个孩子还能如此勤奋与刻苦。因此,郑复初更加料定:天才加勤奋,将来肯定是一个不凡之辈。

世上的许多事看似不可能,但往往蕴含着无数的机会和可能。

刘伯温的领悟力之强,超乎老师郑复初的想象,因此,郑复初对刘伯温更加器重。他毫无保留地把平生所学统统传授给了刘伯温。对于郑复初来说,有人能够继承自己的学问,这是最令人高兴的事情。

此时,不仅是刘伯温,就连郑复初也不能说清楚学习天文、地理及兵法等知识能派上什么用场。然而,世事难料,技多不压身,总会有用的。

郑复初是那种非常正统的文人,做官不屈,为人正直,因为不会拍马屁,所以很难得到被提拔的机会,后来甚至因为被人诬陷而离职。

抑郁不得志的郑复初,在离职不久后就病故了。

郑复初的英年早逝,令人不免生发出许多的遗憾。然而,因为他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刘伯温,而刘伯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也间接地成就了郑复初的一世英名,这也算是郑复初的一大幸运了。 AD7XZESPFohaaI1vkVuuilsWUziMxvvkSamrIg303nb4grzzL3prq3hH6ar4nxZ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