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辜负最积极热情的时候

年轻最可贵,热情最可贵,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成功,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热情可以感染周围的一切,也可以感染自己。

首先,二三十岁是人生中心态最积极的时候。

一位伟人曾说过:“广大青年是中国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一代。”

自古英雄出少年。知道马克思、恩格斯、达尔文、爱因斯坦、李振道、杨振宁等人物在二三十岁时都有什么杰出的表现吗?

1848年,当《共产党宣言》在英国问世,揭示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时,起草这份宣言的共产主义革命导师马克思刚满而立之年,而恩格斯不过28岁。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在自己的国度里独自研究和完成了微积分的创立工作。22岁的牛顿从运动学考虑研究微积分,而28岁的莱布尼茨则侧重于几何学。

1809年出生的达尔文,于1831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当年22岁的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同年12月末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航行时间长达五年,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在这次航行中,达尔文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并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说》。

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在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后,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世界景象呢?”10年后,26岁的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又过了11年,37岁的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构建起崭新的物理学大厦。

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他们对一切东西都充满强烈的渴望:干报酬更多的工作,在职场上取得成功,享受当下的生活……而且他们坚信, 依靠自身力量一切目标都可以达到。

其次,年轻时是最有胆识的时候。

我们经常称赞英雄人物很有胆气,称赞成功人士具有远见卓识。从众多的成功人士来看,大凡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是既有胆量又有学识的年轻人。

比尔·盖茨当年放弃大学学业创建微软,是一种建立在高瞻远瞩基础上的“胆大”,他深知眼前的机会稍纵即逝,而自己的学识已经足够把握这次机会。正是盖茨的正确抉择、勇于实践才成就了今天的微软。

年轻人容易获得成功,一是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二是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三是诚实守信,心胸开阔。这些优秀的素质在一次不经意的考验中被尽情地释放出来。

能够取得成功的人,都是“胆大”的结合体。 当然,“胆”要用对地方,“识”要及时转化、运用成为智慧,不断超越自我。胆大,也要求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对认准的目标有大无畏的气概,怀着必胜的决心,主动积极地争取。

最后,年轻时最容易养成好习惯。

20多岁的人是生理心理开始发育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有一位作家,曾描述“他们是刚刚升起的太阳”。在这个黄金时期,个人的思想逐步形成,接受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多,自我行为有了相当的独立性。对于年轻人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找到打开生活迷宫的钥匙,顺利走进这人生重要的关口。

习惯可以造就人,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习惯是具有惯性的,年轻时期,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所以,我们要趁着这个黄金时期,培养我们的好习惯。我们越早有个好习惯,就越早避免坏习惯的滋生,那么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就不会越来越多。

在一次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上,有一位记者问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小学。”“在小学学到了什么?”“学到热爱读书、适应老师、做错事要道歉,学会了自信……”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说明了少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古话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含义之一就是从儿时的习惯可以推测未来,好习惯能够造就人。所以说,对于广大的年轻人来说,要想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要想做一名成功人士,创造卓越的成就,就必须从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入手。


越努力越幸运

年轻人正是风华正茂,刻苦学习、工作的大好时机,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赏,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现在就开始积极热情地生活吧,它会使我们不断强大,辉煌的人生就在顷刻之间美丽绽放。 CWRM6vKgVufFC7k5oVJYbsC6k7y8TAL0du83umE4nIlR3CEgEKTmrSK1NvXu336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